□俞宗建
吳彬像 蘇文/繪
吳彬(約1550—1643年),福建莆田黃石人。字文中、文仲,別字質先,別稱文中父、文中子。自號壺谷山樵、遵道生、織履生、一枝棲、枝隱生、枝隱居士、枝隱庵主、枝庵發僧、枝隱頭陀、枝隱庵頭陀、金粟如來后身、朱湖太生洞天居士等。中國國畫大師,明代宮廷大畫家,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
1550—1565年:吳彬在莆田生活成長,受晚明同鄉舉人、著名詩人佘翔(1535—1605年)的器重和栽培,從小在涵江鎮前老師佘翔家薜荔館學習詩文書畫。因聰慧靈巧,從小織履補貼家用。
1562年:倭寇入侵莆田,佘翔家遭劫,師生均逃過一難。
1565年:吳彬開始挾藝北上,游浙江雁蕩山、天臺山、杭州西湖等,在西湖作山水長卷《雁蕩山圖》。之后,繼續北上抵達南京,小卜棲居枝隱庵。
1565—1610年:在南京生活活動,期間數次還鄉,暢游武夷山、麥斜巖等名勝古跡。
1565—1584年:在南京大量臨摹貫休、李公麟、黃公望、王蒙、唐寅等中國歷代名家名作,并創作《十八應真圖》《洗馬圖》等作品。
1585年:吳彬游歷河南白馬寺并作《十八應真圖》。
1588年:吳彬游歷四川,作《岷江攬勝圖》。
1590年:吳彬游歷浙江臺州天臺大柳村作《柳溪釣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江西鄱陽湖畔南羅漢寺,應該寺慧通主持之邀繪制《五百羅漢圖》。
1591年:吳彬與恩師佘翔相聚在武夷山,創作有《武夷九曲圖》《桃源圖》。后抵達莆田,在莆田縣城之南約20華里的壺公山麓,吳彬在此筑壺山園,含“壺中草堂”(壺山別墅)等。之后在溫陵創作《十六羅漢圖》《山水圖》。同年冬,吳彬離閩往返南京。
1592年:沐佛節(農歷四月初八),作《洗象圖》(中央美術學院藏)。在南京接受江西鄱陽北羅漢寺智遠(慧通推薦)之邀,創作《泥金五百羅漢圖》,1593年夏完工。
1594年:接受江西鄱陽步云寺施主朱培元(慧通推薦)之邀再作《泥金五百羅漢圖》,1595年春完工。
1595年冬:吳彬仿李龍眠筆法作白描《五百羅漢圖》。
1596年春:有比丘無借者自西川來丐求吳彬作《五百羅漢法像》,未果,十多天后,吳彬作夢驚悟,發心用自己的繪畫技法作《五百羅漢圖》。
1596年秋:吳彬返回福建莆田,與恩師佘翔暢游仙游麥斜巖,佘翔賦詩《麥斜巖別吳文仲比部》(按:“比部”明清時為刑部司官的通稱)。
1598年:吳彬返回南京,在南京題詩《贈送張隆甫歸武夷山》。
1600年:吳彬在南京創作《迎春圖》,又名《清明圖》。
1601年:作《羅漢圖》《層巒重障圖》。
1602年:作《五百羅漢圖》《達摩圖》和《普賢像》。
1603年:作《明皇幸蜀圖》《秋獵圖》。
1604年:作《梅竹雪鳥圖》《梨花鳴禽圖》。
1606年春:作《湖光春色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下半年陪顧起元暢游閩中,返回家鄉福建莆田,顧起元作《題吳文仲壺山別墅十八詠》。
1606—1607年:游歷江西、湖南、河南、浙江、四川。作《湖光春色圖》《天目山圖》《天臺山色》《羅漢圖卷》。在四川銅梁與米萬鐘相識。
1608年:作《老子出關圖》《山陰道上圖》(一)。
1609年:作《山陰道上圖》(二)。
1610年:作《涅槃圖》《百道飛泉圖》《十面靈璧圖》。
1611—1617年,遷居北京生活,創作有《十八應真圖》《深山絕塵圖》《勺園祓禊圖》《安禪制毒龍圖》《千巖萬壑圖》等作品。
約1612年:創作《歲華紀勝圖》等作品。
約1613年:作《太平府別駕馬重德肖像圖》等作品。
1614年:作《林泉放鶴圖》(湯顯祖題《蓮社求友文》)等作品。
1615年:作《十八應真圖》《勺園祓禊圖》等作品。
1616年:作《山村云繞圖》《溪山秀色圖》等作品。
1617年:作《千巖萬壑圖》《安禪制毒龍圖》等作品。
約1618年:作《楞嚴二十五圓通佛像冊》。
1621年:作《洗象圖》(葉恭綽舊藏)。
1622年:創作《羅漢圖》等作品,何喬遠在南京訪吳彬枝隱庵,作《枝隱庵為中書吳彬賦》。
1624年秋:鄭之玄在南京枝隱庵拜訪吳彬,作《枝隱庵詩贈中翰吳彬》《枝隱庵集序》,約在此期間,吳彬參與胡正言主持的《十竹齋書畫譜》編稿,并創作《訪菊圖》和《宮影清班圖》等作品。
1625年:吳彬返回莆田,何喬遠秋季到莆田木蘭陂,前往壺公山麓“壺山草堂”拜訪吳彬,并作《為吳彬壺山別墅賦》相贈,吳彬作《仙樓飛擷圖》,現藏蘇州博物館。
1627年:《寫十八應真參乘演法圖卷》(徐邦達《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
1628年:余藻(字采之,莆田黃石人)輯《石鼓齋印鼎》(九卷),同邑吳彬文中校,崇禎元年(1628年)鈐印,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1632年:《觀泉圖》(款署:“壬甲年九月為于野兄寫,吳彬。”見高居翰著《風格與觀念》其判斷若為真跡,該作品款署“壬甲”,時間應為1632年所作,且直接影響藍瑛畫風)。
1636年:《觀音士大像圖》(款署“甲子”,另說為1576年)。
1643年:《十八應真圖》(款署“癸未”,另說為15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