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華
林國華/圖
泮池 (圖片來自《擢英中學(xué)報》)
孔子殿 (圖片來自《擢英中學(xué)報》)
(一)書倉巷
地處老莆田城里最南端,有一條城里最長的東西街,地勢西高東低,東至東門兜石橋處,橋下是一條和大海相通的咸水河,它和大海同步現(xiàn)漲落潮,情景可觀,每到月中十五時,海水漲漫橋面,水流湍急,滾滾倒流,蔚為壯觀。西臨當(dāng)時城里唯一的最大體育場,這里每年春秋都會舉辦兩場全縣的田徑賽。這條長長的東西街名叫鳳山街。它是城里最長的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巷,這就是“書倉巷”。巷口的北面斜對警察局舊時所在地。巷道呈北高南低之勢。巷道寬寬窄窄約三米左右。巷的北部稱“下書倉巷”;巷的南部稱“上書倉巷”。一進巷口,西邊是一溜兒的三四米高的院墻。離巷口十來米遠(yuǎn)的東側(cè)有一處兩扇黑門的院子,據(jù)說是解放前一小妓院。一路南走一路坡,坡的西側(cè)圍墻上走上五六級臺階有一個朝東開的小門(小門只能容一人過),門里的大院就是郭家大院。距這一小門十幾米開外還有一處黑色的兩扇大門,虛掩的大門里是一大片郭家的園地。綠油油的一片蕉林。站在那小門外的巷道上仰著頭能看得見在綠色襯托下那一座嶄新的別墅二層樓,粉墻黛瓦精心裝飾,尤其層頂上那兩個漂亮悅目的的翹拱,富麗堂皇,預(yù)示著這是一家頗有名氣的宅院。打從郭家大院開始一路緩坡南行巷道逐漸走寬,有的四米,個別的近五米寬,到巷道中間段東側(cè)圍墻里有一棵古老的又高又大的玉蘭樹,每年開春都開著滿樹白玉蘭花,疏淡而清新的香味最為嬌柔溫媚。白玉蘭花長得像橄欖形,淡黃色的花瓣柔柔嫩嫩的,清香撲鼻,女人們把它串起掛在冠子上;小女孩把它掛在脖子上,像玉翠串十分喜人。記得考大學(xué)前的一些日子里,每逢夜自習(xí)走夜路經(jīng)此地,那醉人的花香壯實了我的膽子,勇敢地繼續(xù)往前走去。再往前走去就是上書倉巷,這里相對熱鬧些,巷道的東頭是關(guān)家院,些許敗落的兩扇朝東的大紅門常開著。往里望去是一片望不到邊的蕉園,深深的,看不到房舍,這是關(guān)家之地。順著巷道繼續(xù)往南行,巷道的東側(cè)精心設(shè)計的門檐下兩扇黑色的大門,門前一對石墩子,高掛的兩盞大燈籠上書大大的“林”字,這就是林家院子。
孔廟,孔廟地處林家院斜對過,挨著西墻外,從下書倉巷一直延伸到上書倉巷,在我眼里所看到的孔廟已是殘破不堪,空蕩蕩的大堂屋僅剩一座軀殼,高高的屋頂下幾根破舊的頂梁柱還立著,顯得孤零而凄涼,屋頂上盡是一個個鼓囊囊的燕窩,滿地的鳥屎讓人無法落腳。臨廟的正南方是一方和廟搭配的廟池。廟池的整體結(jié)構(gòu)頗為別致,雖顯古舊卻有幾分優(yōu)雅,約十米見方的石砌圍欄,做工精細(xì)而規(guī)矩,中間有一彎兩米多寬的拱橋,拱橋兩旁石雕的欄柱,做工造型都十分考究,在上面雕琢的花紋還隱隱可見,一池見底靜靜的清水浮萍下是活潑可愛的各色各樣的翩翩游翔的金魚,雖然它和殘廟那么不搭調(diào),但它縈繞著我童年的夢幻,少年的溫馨,留下許多甜蜜的回憶。想起上小學(xué)時,每逢暑假我們哥兒妹仨都會興致勃勃地來到距林家院只有一步之遙的廟池來玩,摸摸這一方池子的圍欄,愉快地漫步在一曲拱橋上,看看這活蹦蹦的金魚兒,聚睛地瞧著它們啄食搶食的可愛樣兒,直看到入了神,要不是大人吆喝都忘回家了。這里風(fēng)景獨美,清新幽靜,沒有市井的嘈雜。這里是孩子們挖空心思精心挑選的假期好去處,是書倉巷僅有的好景點。
林家院子的斜對過西南方向是一處不大又不小的廟宇,臺階上嶄新的一對大紅門,紅色地磚,彩色的翹拱,頗為氣派,在上書倉巷顯得很耀眼,這就是“函三堂”。從地理上說書倉巷到此已是盡頭了,但作為一個地區(qū)或者說一個地域,她的興衰,不僅和她本身的崇文重教的社會風(fēng)氣有關(guān),有人把她叫做“風(fēng)水”。可不是當(dāng)時書倉巷正處在一個絕妙的位置上。站在書倉巷南口的小坡上往南望去,南臨一灣清秀的河,面對著巍巍的壺山,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這河,這條彎彎曲曲的河,從上游西南方向(仙游方向)水繞村流,緩緩北流到莆田。北流的河到了書倉巷南口這兒有個S形的大拐彎,由南轉(zhuǎn)向東流,在這彎處的西邊形成一處有兩個足球場大的灣區(qū),這不起眼的一處灣灣,聽說當(dāng)年在此還賽過龍舟呢,河水拐彎之后,污物被拋向靜水區(qū)的大灣處,所以河道這里的河水相對比較干凈,形成一處天然的游泳池,人們都稱她“天九灣”。從這里緩緩東流去的河,不清不濁的河水,筆筆直直的河道,河道兩旁一溜兒的荔枝樹,開夏時節(jié),掛紅的荔枝在碧綠的樹葉中一個個像紅燈籠般掛滿河邊,倒映在水中。傍晚時分,夕陽西照下一大團一大團的金黃撲面而來,滿河金光燦爛,猶如夏日夜空上的銀河和它周圍密密麻麻的點點繁星,像一幅美麗的彩畫,令人眩暈,讓人沉醉。
這條河道曾經(jīng)既是商道也是客運道,農(nóng)忙時河船穿梭不絕。河的南岸是茫茫一片金燦燦的稻田,小河悠悠滋潤著美麗的田野,如金色的海洋一般鋪陳開來,在春風(fēng)的吹拂下滾滾稻浪翩翩舞動著直到山腳下。南邊高高的山脈其主峰就是著名的“壺山”。一座座逶迤的青嶺環(huán)繞在“壺山”的旁側(cè)襯托著輪廓清晰的藏青色的壺山,像一柄脫鞘的古寶劍直刺青天。時令秋天,天高氣爽,輕盈地漂浮在空中的淡淡的白云,緩緩地游動著,繞著壺山的“劍峯”一圈又一圈仿佛仙女身上的飄巾隨風(fēng)輕輕飄動。
(二)書倉巷歷史上的名人
林俊(1452-1527),字待用,一字見素,城內(nèi)書倉巷人,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歷經(jīng)四朝皇帝,官至刑部尚書。因為官持守公正、敢于直言勸諫而名聞中外。
郭尚先(1785-1835),字元開,號蘭石,又號伯抑父,城關(guān)書倉巷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出生。
尚先年輕時就以“博洽”知名。嘉慶十二年(1807),舉福建鄉(xiāng)試第一人。十四年(1809),成進士,改庶吉士,奏習(xí)國書(滿文),與林則徐同館,授翰林院編修。十八年(1813),充貴州鄉(xiāng)試正考官。二十年(1815),充國史館纂修、文穎閣總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統(tǒng)志》等書。
道光十二年(1832)春,尚先被授大理寺卿,命稽查右翼覺羅官學(xué)。秋充山東鄉(xiāng)試正考官。
關(guān)陳謩(1872-1931),字勛甫,別號佛心。除詩文之外,兼習(xí)算數(shù)、史地、天文和理化博物之學(xué)。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謩中舉人。二十九年(1903),成進士,簽分刑部主事。三十二年(1906),興郡中學(xué)堂創(chuàng)設(shè)后,張琴任監(jiān)督(堂長),他任總教習(xí)兼地理課。
(三)上書倉巷的林家院
林家院是一處近1000多平方米的小建筑群,有上院、中堂和下院,還有屋前屋后的園地。除了大黑門上掛著的兩盞寫有大大“林”字的大燈籠和門庭頂上的一對小翹拱尚依稀能看出當(dāng)年的些許莊嚴(yán),和下書倉巷的郭家相比顯得蒼舊了許多。林家院的大門朝西,三級臺階上的門庭兩旁坐落著兩座40公分見方、半米多高的石墩子。在白天里,厚實的兩扇大門虛掩著,門庭屋檐兩旁的屋眉上各有兩小幅彩畫,過了大門檻有兩米寬的門院,過了門院是一個5米見方的小天庭,走過小天庭的大門框就是一處大天庭。
這個大天庭約5米寬、15米長,大天庭的東頭是一方約4米高的白墻,挨著白墻裝飾有一座1.5米高的琢石框座,座上落有石雕的花壇,里面栽著一株陳年、粗干的老茉莉樹,雖無人刻意栽培,常年櫛風(fēng)沐雨,兀自生長,依然得地自含芳。稀疏的葉子旁開著滿枝頭的花骨朵,新鮮彌漫,滿庭生香,好生可愛,好感動。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大天庭西頭那座“天井”,它的精巧之處不僅在于它的外表考究,由大青石雕琢成的外廓成臺座型,臺座呈六角梯形,座圍約40多厘米,高約半米,中間有個直徑約20厘米的孔,是用來下吊桶的地方;吊桶是木制的,約60多厘米高,做成上大下小的臺座形,更像一頂高帽子,看著有點怪,但用起來很方便。由于“天井”的口小,所以十分安全。這井的好處就是無論天澇還是地旱,井里清水依舊。依稀記得,應(yīng)該是解放前,還是在我上小學(xué)時,莆田城遭遇了大旱之災(zāi),萬物枯干,無奈之下,這座主們請出了城隍廟的城隍爺。由八個人抬著轎上的城隍爺押后,前頭是大小鬼開道,走在最前面的是“白常”鬼,它高高的個子,足有兩層樓那么高,頭帶大白色高帽,身穿白常褂,下著紅褲子,踩著一雙草鞋,吐著長長的舌頭,面目猙獰恐怖;手上拿著一個長煙筒,一步一擺地跚跚在大街上。聽當(dāng)時的老人們說:它手上的那個大煙筒來回?fù)u擺的,要是碰到了誰,誰肯定會倒霉的;除“白常”鬼之外,在它周圍還有好多的小鬼一蹦一跳的,整個場面陰森恐怖。我害怕,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生怕被它碰到了。只是很遺憾!煞費苦心導(dǎo)演的鬼劇也沒能求來一絲絲雨,但是林家院里的這口“天井”卻是滿滿的清水。
中堂的兩側(cè)各有一大廳一廚一室,雙雙對稱。中堂北壁上有一扇寬約1米的門,過了這個門的門檻就是上院,一進上院迎面有一個小天庭。天庭的西頭過一個小門就是北園地了,面積約20多平方米。大天庭的南面是一個約30厘米高的臺階,走下去就是下院了。下院大房子的西南角處有一個小門,門外南側(cè)是一片100多平方米的花園,構(gòu)成林家院的南園地。記得我上高中時就在這塊園地挨著北墻處的地方,我和弟弟兩人親手栽種了一顆桑樹。在弟弟的悉心照料下,桑樹茁壯成長,好像沒過多久就長成一人多高的大樹了。每年,從陽春三月開始,樹上綻出的新芽在貴如油的春雨滋潤下,仿佛無數(shù)個張開的手掌,一夜之間便齊刷刷地伸向熟稔的家園。
(四)林家院的信物
大天庭東壁的邊隅有一個僅能容一人過的小拱門,跨過這小拱門,迎面端坐著一個精心制作的“活石大盆景”,活石坐落在形似大鼎的石雕座臺上。這個石雕鼎座約1米高,上座是一個1.5米×0.7米的方形石盆,大活石擺放在其中。盆里平常裝滿水,有時還能見到幾只小金魚漫游在青綠的水草間,肅穆而恬靜。
這座尤似懸崖峭壁的“大盆景”,構(gòu)形典雅大方,可稱作林家院的祈福之物,遠(yuǎn)眺大盆景,仿佛汪洋大海中遠(yuǎn)航的巨輪上高高撐起的風(fēng)帆,一起乘風(fēng)破浪,祝福林家院的子孫們平安、幸福。襯托著“活石大盆景”,它的南邊就是林家院的東園地,這是片雜家園地。在這片雜家園地里栽著好幾種果樹,除了兩顆桂圓樹外,還有柚子樹、枇杷樹,更有一片芭蕉林,還有一顆陳年老樹。柚子樹和枇杷樹每年一到果實成熟季節(jié),樹上都結(jié)滿了果子,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模慌韶S收景象,甚是可愛。
在東園地里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一棵又高又大又老的參天大桂圓樹,大樹干足有兩人腰身粗,濃密碧綠的樹葉遮掩了東園地大半邊天,陰涼幽靜,是個避暑的好去處。平常里,這顆老樹沒人搭理,既不用施肥,也不用剪枝,可是到了年年的成熟季,都是長成碩果累累的樣子,滿樹黃澄澄的桂圓墜嵌在青翠的綠葉間,顆顆桂圓又大又圓、晶瑩剔透,薄薄的皮、沁甜甜的,很好吃。每年臺風(fēng)來臨,那可真是苦了當(dāng)家主人、樂了孩子們,孩子們每人都提著一個小籃子到東園地里,撿拾被風(fēng)刮落的桂圓,邊撿邊吃,好玩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