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仙游縣歷史底蘊豐厚,文化遺跡星羅棋布。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境內,有一處雍正八年(1730)奉旨建筑的“孝節坊”,隱藏在鄉村田野里,逐漸被湮沒在時光里,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從童年記憶中尋蹤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讓自己留戀的地方,那就是故鄉。曾記得童年時代,那是一個冬季,姑姑家砍甘蔗,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姑姑和姑丈去甘蔗林,那時看到古石道旁的“孝節坊”,牌坊還是完整的,神奇地問姑丈是誰家的墓碑那么高大、氣派?姑丈笑著告訴我:“那不是墓碑,是孝節坊,是古代皇帝授封給孝順的婦女的孝節坊。”
當時不懂得“孝節坊”為何物?光陰似箭,時光一轉眼40年過去了,但記憶中那片甘蔗林有一處古物。
今年元宵期間,筆者重訪故地,在度尾鎮劍山村大路邊的鄉村田野里尋找到了這座將近300年的“孝節坊”。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孝節坊”周圍早已被人開拓成了田地,種植果樹和作物,果樹成蔭后牌坊便被湮沒其中,人們也逐漸對這座“孝節坊”在記憶中淡化?!靶⒐澐弧表攲臃皇资裨缧┠甑涞厣?,遺物尚在地下,坊首上端的石件雕飾已無影無蹤。
孝節石牌坊流行于宋代,盛于清朝,是經官府奏準而建造,為表揚節婦孝女而立,是終生守寡婦女的一種榮譽,更是封建統治階級宣揚道德價值觀的一種方式。歲月滄桑,近300年時光如飛般掠過,昔日的田園已遍布民居。盡管“孝節坊”牌在田園間經受風雨凄凄,但“孝節坊”主體構件依然十分精美華麗,紋飾清晰,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古跡。
從史志記載中溯源
孝節坊,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雖是為封建社會宣揚孝道、貞節、尊老等傳統美德樹碑立傳,也是倡導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產物,更是歷史古建筑的文化遺產。
據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建置志》“坊表篇”:“范氏旌節坊在文賢里鐘洋(今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大路邊),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為太學生劉濬妻范氏立。”
《仙游縣志》第四十三卷《人物志》“烈女篇”記載:“范氏,監生劉濬妻,年二十八寡,奉姑撫子,歷節二十五載,雍正八年,詔旌其門?!?/span>
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孝節坊”,位于梁山之麓以西的仙(游)永(春)古驛道岔路劍山村大路邊路段,這里曾經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古時候是仙游與永春人民生活生產的主要交通要沖之一。東南方50米外的中岳溪,源于屏山惠格岑溪流,溪水從屏山惠格岑、流經云水、埔尾、劍山、中岳溪,匯聚于木蘭溪上游的大目溪,全長14公里,是度尾鎮境內第二大溪流。
“孝節坊”坐北朝南,原有四柱三間三樓,現僅剩二樓?!靶⒐澐弧彼闹g二樓,通高約5米,面寬8米,底層枋上雕四龍戲珠,左右兩邊雕刻鳥獸吉祥圖案,中層坊額楷書“孝節”二大字,左右題款刻小字“大清雍正八年奉旨旌獎,故監生候補縣丞劉濬妻范氏?!眱蛇厵M額刻有“婦順”和“母儀”楷書;柱底設夾桿石加固。整座牌坊,除三層結構缺少外,主體結構平穩,莊重大方,花鳥瑞獸,雕工精致,堪稱石雕精品。據劍山村村民劉桂華介紹,上層坊首石雕早些年跌落地上,遺物尚在,坊首上端飾有四只石獅,兩只飛鳳,已經丟失多年,不知去向。
這座“孝節坊”系朝廷旌表褒獎劍山村一位范姓婦女守節盡孝25年而建,是我市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考證探究我國古代牌坊構建、石雕藝術的實物樣本。
從史實故事中靜思
劍山村“孝節坊”,關于它的歷史,現在了解這座牌坊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少。據劍山村村民劉桂華介紹,他是劉濬的后裔,現有劉濬后裔居住在劍山村四座厝的達200多人。劍山村“孝節坊”是清代雍正皇帝褒封劉濬公淑配范氏,詔旌其門的孝節坊。據祖輩相傳:康熙年間,劉濬公是一名國子監太學生,候選縣丞??上n天不公,一場大病奪去了劉濬公的大好年華、錦繡前程,含恨遺下家中的老母、嬌妻和幼子。那年劉濬公的結發妻子范氏剛滿28歲,對夫君離去她極度悲痛,并對天發誓,絕不改嫁,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一邊侍奉翁姑,一邊撫養幼子??嚯y的歲月沒有壓倒她,她堅守婦道、含辛茹苦、孝敬翁姑、和睦鄰人,竭盡母儀之德,遠近稱頌,地方官員遂將她的事跡上報朝廷褒獎。直至53歲那年,雍正皇帝下詔建坊旌表范氏。
牌坊作為歷史古跡,已然是文物部門應加以保護的對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建筑之一,久遠的年代抹殺不了其藝術欣賞價值,遺留下來的中華美德更不會被時間洗禮沖刷掉。這里更是一處洗滌身心的靜地,讓人們凈化心靈、提升道德品質。如今,法治的社會,男女平等、性別和諧,人們將會越來越理性地對待古代封建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和禮制制度,科學地吸取孝節牌坊文化的合理內核,對當代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