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李富(1085-1162),字子誠,號澹軒,莆田涵江白塘人,是著名的南宋抗金英雄。他曾應(yīng)丞相李綱的書召,紓家財籌資在家鄉(xiāng)募義兵3000人,自費率兵從海道北上抗金,隸屬于韓世忠麾下。可惜當(dāng)時的主戰(zhàn)派不吃香,主和派占上風(fēng),因此李富在宋金議和后,就辭官回鄉(xiāng)。他當(dāng)時有一個“殿前統(tǒng)制司干辦公事官”的官銜,于是家鄉(xiāng)人就尊稱他為“李制干”。
我今天想說的是,這個李制干雖然沒有什么抗金的英勇事跡,但辭官歸里后卻在弘揚媽祖文化上干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業(yè),那就是:重建圣墩順濟廟。
記住了,是“重建”,而不是創(chuàng)建。意思是他的家鄉(xiāng)原來有座“圣墩順濟廟”。
那就先說說這座宋代最最著名的媽祖分靈廟的由來吧。這個故事記載在《天妃顯圣錄》一書中,題為“枯槎顯圣”。茲摘錄如下:
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莆海東有高墩,去湄百里許,常有光氣夜現(xiàn),漁者疑為異寶,伺而視之,乃水漂一枯槎發(fā)焰,漁人拾置諸家,次晨視之,槎已自還故處,再試復(fù)然。當(dāng)夕托夢于寧海墩鄉(xiāng)人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也,宜祀我,當(dāng)錫爾福。”父老異之,告于制干李公。公曰:此神所棲也。吾聞湄有神姑顯跡久矣,今靈光發(fā)現(xiàn)昭格,必為吾鄉(xiāng)一方福,叨神之庇其在斯乎。遂募眾營基建廟,塑像崇祀,號曰圣墩,禱應(yīng)如響。李公乃舍魚桁二十四門于廟前供香燈,又辟田地二百畝于本嶼供祭祀,以答神庥。
這則故事提供了幾條重要信息:一是元祐丙寅(1086)距媽祖信仰發(fā)軔的雍熙四年(987)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年,媽祖信仰早已跨海傳播到大陸且有許多分靈廟了,這個“圣墩”離湄洲島有百里之遙呢;二是媽祖借“枯槎”顯圣,這在古人眼中是有道理的,許多神話故事中都能看到枯槎(枯木)有通靈作用,我的朋友大荒就著有《枯木》一書專門闡述;三是肇建圣墩祖廟的“李公”不是李富,而是其父李泮,因為此時李富剛剛滿兩歲。
現(xiàn)在回到前面的話題,李富重建圣墩順濟廟的緣由。原來他父親建廟時雖然“禱應(yīng)如響”,十分靈驗,但那時廟名還不叫“順濟廟”,真正讓此廟揚名的是李富族弟李振。宣和五年(1123),李振作為保義郎隨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返程時在海上遇颶風(fēng),八舟溺七,獨路允迪所在的船得救,詢問原因知道是李振禱家鄉(xiāng)所祀圣墩之神顯靈救助,返朝后將此奇跡上奏朝廷,皇帝感動而賜“順濟”廟額,于是媽祖信仰第一次從民間走上廟堂,圣墩順濟廟也借皇威而赫赫有名。這個故事我在《朱衣著靈》中講過了。
到了紹興十九年(1149),李富60多歲了。由于他覺得由他父親肇建的順濟廟在圣墩祖廟群中的位置不夠突出,與皇帝賜額的最高榮譽不般配,促使他首倡其議,捐錢七萬,重建順濟廟。如何重建呢?針對所存在的問題,起蓋正殿,將媽祖擺在主神的位置上;將原來較低矮的建筑大大增高。整個工程歷時一年,在第二年(1150)的中秋終于大功告成!重建后整個廟宇有正殿、長廊、齋廚房等,新廟壯麗輝煌,“磨礱刈削之工,蒼黃赭堊之飾,凡斯廟之器用,殆天遺功”。
如果事情就到此為止,那李富的功勞還不是特別大,關(guān)鍵的關(guān)鍵是李富在重建順濟廟竣工時還邀請狀元黃公度和特奏名進士廖鵬飛來謁拜,并寫了《題順濟廟》和《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這兩篇可以載入史冊的詩文!
黃公度《題順濟廟》詩中“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崒晴空”之句,就是對“枯槎顯圣”故事的引用和對重建后圣墩順濟廟建筑面貌的描寫。而廖鵬飛所寫的《廟記》則更為翔實。
李富商請狀元黃公度的題詩和特奏名進士廖鵬飛寫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都被保存在珍貴的康熙版《白塘李氏族譜》之中。由于這段記載是現(xiàn)存最接近媽祖生活年代的史料,所以是最可靠的。這與其說是廖鵬飛的貢獻,不如說是李富的功勞,厥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