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煌
有人問我:你為何喜歡喝茶?我笑了笑說,因為品一杯茶就好比是回味自己的人生一樣,不同時期喝同一泡茶能品味到不同的滋味,不同的茶在某一階段又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觸,但是你細細回想,會發現那不就是自己曾經的選擇和走過的路嗎?我們日常習慣說“禪茶合一”,這不就是對飲茶人最高的肯定和對飲茶這一行為最好的解釋嗎?
佛教講究一個“緣”字,所謂“緣起”,就是“諸法由因緣而起”,它是一句梵語,意思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都是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我們在追尋中國茶文化源頭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廓清中國茶葉的源起。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斷定神農氏的依據是《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這一傳說一直流傳到當代。所以縱觀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茶文化也是在不同時期不同飲者對不同茶葉的品鑒過程中日積月累下慢慢沉淀積累出來的。
我們在喝茶的過程中,對于茶葉品質好壞的鑒賞不正也是悟道的過程,品茶可以修身養性,殊不知,從一杯茶中亦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有時沉思,不禁思考:自己為何而來?為了什么?追求什么?該如何?能如何?泡茶的過程中,你又會發現:人這一生不正如茶葉般,生活就是你沖泡的白開水。原本各異的茶葉在水中不斷翻滾,茶葉的浮浮沉沉不正是人生起起伏伏的真實寫照,茶葉浸泡初始寡淡無味;不一會兒就色漸濃香漸顯味漸濃,期間茶葉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來,色越來越淡,味亦越來越淡,直到無色無味,茶葉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嗎?沖泡的過程中,茶葉忽上忽下起起落落,不過終會歸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終會歸于平淡!茶,養身,養生,也養心。
喝茶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通過喝茶,我們會慢慢明白與人為善、潔身自愛、修心養性等,做到靜心靜飲靜悟,進而實現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保持本真,使人心靈純潔。茶葉乃是集天地精華于一葉的具體存在,是最質樸最自然的,喝茶便是細細品味茶葉這一生的旅程。喝茶是一種高雅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凈化,能讓人寄情于山水間,在品飲的過程中追求天然野趣與內心純潔的結合,將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人之性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謂“從一杯茶葉看世界”。喝茶其實很簡單,抬起杯子,把茶湯放到嘴里喝下去,然后放下杯子于茶盤上,這看似簡單的拿起與放不下正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生活態度。在這簡單的反復中,品味出不簡單的人生真諦。此外,喝茶還能讓人守住自己的內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茶天性溫和,茶香幽幽,茶煙裊裊,輕聞慢啜,在過程中去尋求茶的韻味,追求純、醇、正的滋味,靜心去體會香味在口腔和喉嚨的變化刺激,讓自己不驕不躁,靜聽花開花落,靜看云卷云舒。“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既是哲人的洞見,亦是對喝茶的贊譽,喝茶能讓人保持自己的本真。喝茶,給人們以物質享受的同時,更給人以精神的愉悅,通過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進而改變行為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