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歷史上,“媽祖棍”是媽祖信俗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海上航船幾乎都離不開它。我曾聽莆田市文史界的老前輩說,湄洲媽祖祖廟原來有“媽祖八寶”,“媽祖棍”是八寶之一。可是近數十年來,“媽祖棍”好像漸漸消失了,民間似乎不再使用“媽祖棍”了,起碼我在湄洲從未見過“媽祖棍”。就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決議”附件中,開列了眾多媽祖信俗內容,然而并未提及“媽祖棍”。
我第一次知曉“媽祖棍”,是在2010年編《湄洲媽祖志》時讀到的一則媽祖神跡故事,其中涉及“媽祖棍”。說的是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后,居然放肆地裸臥在天后神龕前,沒想到的是夜里夢見受“媽祖棍”打擊,個個驚喊救命。
后來,我看到《澎湖廳志》收錄的一首清康熙中葉曾任臺灣府同知的孫元衡寫的《颶風歌》,其中有四句就是描述“媽祖棍”信俗的。詩云:
赤蛇逆浪掉兩頭,
白鳥掠人鼓雙翅;
天妃神杖椎老蛟,
攘臂登檣叱魔祟。
原文在上錄第三句后面特地加注:“名媽祖棍,可驅水怪。”從這條注解我們可以肯定,所謂“天妃神杖”,就是海洋人口口相傳的“媽祖棍”。相傳如果在海上遇到大魚或水怪等危難時,用“媽祖棍”敲打船身,并大聲喧喝“媽祖在此”,就能收到嚇阻的效果,讓危難遠離。
與此相互印證的是,清康熙年間郁永河《海上紀略》所載:“船中例設‘媽祖棍’,有值大魚水怪欲近船,則以媽祖棍連擊船舷即遁去。”據說“媽祖棍”例須供于航船上的媽祖神龕前,這樣才能獲得媽祖神力加持,危急時刻,“媽祖棍”既是航海者對于信仰期待的心靈慰藉,也是媽祖降伏妖魔、抵抗風浪、化險為夷的重要法器之一。
巧的是,前幾天收到惠安“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長冬冬轉發的一則與“媽祖棍”相關的信息。冬冬愛讀書,對媽祖文化知識近乎癡迷。那天她正好讀到清朝詩人、散文家袁枚在《子不語》中對媽祖形象有一描述:
林遠峰曰:天后圣母,余二十八世祖姑母也,未字而化,靈顯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風濤不測,呼之立應。有甲馬三,一畫冕旒秉圭,一畫常服,一畫披發跣足仗劍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應,焚常服者則無不應,若焚至披發仗劍之幅而猶不應,則舟不可救矣。或風浪晦冥,莫知所向,虔禱呼之,輒有紅燈隱現水上。隨燈而行,無不獲濟。或見后立云際揮劍分風,風分南北。船中神座前必設一棍,每見群龍浮海上,則風濤將作,焚字紙羊毛等物,不能下,便令舟中稱棍師者焚香請棍,向水面舞一周,龍輒戢尾而下,無敢違者。若爐中香灰無故自起,若線向空而散,則船必不保。
這段文字的重點在最后幾句,即:“船中神座前必設一棍,每見群龍浮海上,則風濤將作,焚字紙羊毛等物,不能下,便令舟中稱棍師者焚香請棍,向水面舞一周,龍輒戢尾而下,無敢違者。”袁大才子對“媽祖棍”的描述活靈活現,不僅有實物,還有動作,讓我們看到“媽祖棍”信俗的許多細節:一是船中神座前必設一棍(“媽祖棍”);二是船員中有專職的“棍師”;三是遇群龍浮海上,風濤將作時,棍師必須先在媽祖神前焚香請棍;四是棍師持棍向水面舞一周,于是媽祖顯靈,化險為夷。
遺憾的是我至今未見過“媽祖棍”實物;不過我十分敬重的福建省作協原主席、散文家章武老師曾在一篇題為《海峽女神》的散文中,詳細描寫了“媽祖棍”的形狀:
一位船老大告訴我:娘娘原姓林,是我們莆田縣湄洲嶼人,宋朝時候羽化而登仙。漁船在海上遇見風暴,只要望天祈禱,天上出現兩盞紅燈,就是娘娘救我們來了。頓時,風也收了,霧也散了,波浪兒也平了。說著,他還畢恭畢敬地拿出根一尺多長的、漆成朱紅色的木棍,鄭重其事地對我說:這叫“媽祖棍”,在海上只要用它連擊船舷,魚怪啊,水妖啊,就不敢上前……
章武老師在這里還原了“媽祖棍”的形狀:“一尺多長的、漆成朱紅色的木棍。”這讓我長見識了!
這里我想建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指派分管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去民間探尋過去遺存的“媽祖棍”,然后將其充實到“媽祖源流博物館”的文物陳列中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十分獨特的媽祖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