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每年正月二十九,在風景秀美的鳳凰山文峰宮,都要舉行尾暝燈搭疊“鳳凰媽祖糕塔”祈福迎祥。今年鳳凰山文峰宮尾暝燈,在主殿媽祖神像前的供桌上排滿香、花、果盒、饌盒、五果、六齋、茶、酒等,并搭疊八柱大型的鳳凰媽祖糕塔,蔚為雄觀。
鳳凰媽祖糕在林橋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村民黃文炳說,早在清代開始,每逢元宵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做“鳳凰媽祖糕”。其特點是以傳統手工技法制作,用上等冬糯米、白糖等為主要原料,口感香美,是當地一種傳統的美味糕點,也是林橋村信眾祭祀媽祖的供品,俗稱“鳳凰媽祖糕”。
這種鳳凰媽祖糕是以林橋村世代相傳的特制配方制作,其步驟和工序較為復雜,包括精選糯米、炒熟糯米、磨制粉末、自然回潮、加白糖漿、混合均勻、入模印制、藝術排列等內容,是美食技藝與祭祀習俗融合而成的一種傳統文化。
鳳凰媽祖糕是林橋村媽祖信眾在元宵尾暝燈時用于祭祀媽祖的必備供品。每家每戶在祭祀媽祖時,都會在祭祀媽祖的供桌前搭疊成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型糕塔,并且越搭疊越高,裝飾越加漂亮,一直沿襲至今。
鳳凰媽祖糕塔歷史悠久,是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如今,林橋村媽祖信眾以1008塊“鳳凰媽祖糕”精心搭疊成64層,壓頂6塊,直徑近30厘米,0.99米高的鏤空圓型鳳凰媽祖糕塔,美觀大方,營造一種神圣、祥瑞、和諧的節日氣氛。每柱媽祖糕塔均用11.5千克糯米、6千克白糖制成1008塊媽祖平安糕搭疊,在塔身中間用紅色的鳳凰媽祖糕疊出字型,如“立德、行善、大愛”“上元祈福”“慶賞元宵”等字樣襯托。
在每年元宵“尾暝燈”、媽祖春秋兩祭的大型民俗活動中,鳳凰山文峰宮會以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型搭疊成鳳凰媽祖糕塔。祭祀活動后,鳳凰山文峰宮會把這一批媽祖糕分贈眾人,俗稱吃“福余”。
鳳凰媽祖糕塔傳統技藝代代相傳,隨時序漸進,原傳承人文字資料已無從查考,目前從林橋村鄉老了解可知,近代搭疊鳳凰媽祖糕塔傳承人有黃盤、黃永濤、黃玉樹等人;現代搭疊鳳凰媽祖糕塔傳承人有黃梅玉、張燕金、唐秋治、陳玉葉等人。
林橋村祭祀媽祖時,搭疊的鳳凰媽祖糕塔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造型藝術,又是媽祖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將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