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南沙天后宮
歷史上,媽祖信俗是從發(fā)祥地莆田沿海岸線向南北擴展傳播的,這也符合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廣東(粵)與福建(閩)毗鄰,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屬于媽祖信俗傳播最早也最繁盛的省份。《天妃顯圣錄》所記載最靠近媽祖羽化升天時間的經典故事,就與廣東相關。
這就是“禱神起碇”的神跡。
說的是媽祖于宋雍熙四年(987)羽化,就在“眾為立廟于本嶼”的數(shù)十年后,即北宋天圣前,有一年季春,一個名叫三寶的海商,船上滿載異貨,要運往廣東。
這一天船泊湄洲,臨出發(fā)時卻發(fā)現(xiàn)船碇拉不起來。派人入水檢查,看見一怪物坐在船碇上。三寶很吃驚,急忙上岸詢問湄洲當?shù)厝耍?/span>“此方何神最靈?”當?shù)厝烁嬖V他,這里有一“靈女”神十分靈驗。
于是,三寶就到靈女祠(即初始媽祖廟)拜禱。禱畢,恍惚看見神女優(yōu)游船碇之上,鬼怪隨即逃避,船碇馬上就拉起來了。
三寶乃插香一瓣于祠前石間,向神女許愿:“神有靈,此香為記,愿顯示征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利,歸即大立規(guī)模,以答神功。”
接著,三寶一路上凡遇風濤危急,必拈香禱祝,都得到神女護庇。
過了三年,三寶經商發(fā)財,回航也十分平安,就特地再到湄洲拜謁神女祠,看見他前幾年插在地上的瓣香,竟然萌芽盤根,化成三棵樹。這時正逢三月二十三日神女誕辰,三棵樹樹葉叢茂,郁郁繽紛。
三寶知道這是神女的感應,于是還愿捐金,重建廟宇,煥乎改觀。
類似的媽祖經典故事還有“浮曦妃祠”“拯興泉饑”等,說的要么是閩商往粵,要么是粵船來閩,兩地船商的頻繁來往,必然將媽祖信俗傳播到所到達的港口碼頭等地,媽祖信俗隨海路的繁忙而興盛。另外還有一個緣由,那就是歷史上莆田向潮汕乃至整個粵東南的移民,其數(shù)量是十分龐大的,移民也將媽祖信俗帶到潮汕等地區(qū)。就連去過廣東的南宋莆田籍文學家劉克莊也深有體會,他后來在《風亭新建妃廟》一文中感嘆:“余游北邊,南使粵,見承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謹,而都人亦然……”劉克莊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對媽祖信俗情有獨鐘,留下許多十分珍貴的史料和詩文。他這里提到“粵”,提到“番禺”,不禁令我想起20世紀90年代廣東番禺肇建南沙天后宮的事。
南沙(此南沙非南海中的南沙群島)在番禺東南方。如果把珠江比作一條龍,把珠江入海口比作龍頭的話,那么南沙就是那龍頭張開嘴巴露出的龍舌。這個南沙位于珠江西岸,原為番禺市東南部的一個半島,面積54平方公里,陸路距廣州54公里,海道距香港45海里,正處于穗、港、澳金三角的中間位置,扼廣州海上交通之咽喉,地理條件十分優(yōu)越。巧的是香港著名實業(yè)家霍英東原籍番禺,他設了“霍英東基金會”,在國內、在家鄉(xiāng)番禺均有不少投資和捐助,尤其是對體育、文化、醫(yī)療事業(yè),更有巨額贊助。他老早就看上了南沙半島,曾親自坐直升飛機從高空鳥瞰。
其實,那個時候廣州至番禺的交通條件還極為落后,既缺橋又缺路,54公里的路程乘車要走一天。不過,霍英東先生有戰(zhàn)略眼光,他知道開發(fā)南沙勢在必行,于是,他先是資助修建廣州至番禺的關鍵水道——沙溪大橋,接下來又資助修筑公路,從廣州修到番禺,又從番禺修到南沙,這樣一來,開發(fā)南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993年5月,國務院終于批準設立廣州南沙經濟開發(fā)區(qū),開發(fā)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25平方公里由霍英東基金有限公司投資開發(fā)。開發(fā)區(qū)的總體目標是,用15年左右時間,建成一座以深水港口為中心,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環(huán)境優(yōu)美,具有世界水平的現(xiàn)代化中等海濱城市。
霍英東出身于漁民家庭,全家篤信天后媽祖,他的母親尤其虔誠,老人家在世時,每年天后誕他都要親扶她去香港天后宮朝拜。那時他自己也年逾古稀,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家鄉(xiāng)的南沙開發(fā)好,同時遵照母親的遺愿,首先在開發(fā)區(qū)創(chuàng)建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天后宮。這事初看難以理解,但霍英東有他獨特的設想,他說,人氣旺則財氣旺,開發(fā)區(qū)有了天后宮,不僅可以吸引開發(fā)區(qū)內外、沿海沿江的民眾來朝拜旅游,還可以吸引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來朝拜旅游(坐船從香港到南沙只需1小時),人來多了,開發(fā)區(qū)就繁榮興旺了。
霍英東的想法得到省市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于是,在開發(fā)區(qū)的總體規(guī)劃中,就劃出一塊黃金地段——大角山作為天后宮宮址。歷史上,許許多多港口、碼頭,直至濱海城市的繁榮,都與天后媽祖有關(例如天津,“未有天津衛(wèi),先有娘娘廟”),而在現(xiàn)代的經濟開發(fā)區(qū)上建天后宮,南沙是首創(chuàng),霍英東是首創(chuàng)。
應霍英東基金有限公司的請求,湄洲媽祖祖廟派出蔣維錟老師和我等人,全程協(xié)助南沙天后宮的設計與建設,包括媽祖祭典的排練。1996年5月10日,南沙天后宮舉行盛大的落成開光典禮,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文豪應霍英東的邀請,率團出席并與霍英東共同主持剪彩,成為媽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除了南沙天后宮,這里另外再介紹幾座廣東地區(qū)比較古老的媽祖分靈廟。
●中柱天后宮
位于廣東南澳縣云澳鎮(zhèn)中柱漁村。清康熙間創(chuàng)建,乾隆間邑進士陳廷舉斥資重建,并于宮前豎旗桿懸燈為夜航標,古稱燈柱,是為中柱鄉(xiāng)名之原由。宮坐北朝南,跨漁村軸線,宮前為繁華的魚市中心。宮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排列為前殿、拜亭(兩旁為龍虎井)、正殿。木石結構,抬梁式舉架,懸山頂,建筑面積350多平方米。門額“天后宮”石刻上款“乾隆丙申四十一年瓜月谷旦立”,下款“邑人陳廷舉”。兩側窗額刻“紫闥”“金扉”為清乾隆四十二年貢生范之齊書。宮內存有康熙十一年《奉廣東督撫兩院會禁云澳網桁碑記》一通。199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成立天后宮理事會,主持修葺工程。
●深澳天后宮
位于廣東南澳縣深澳鎮(zhèn)海濱。明萬歷四年(1576)南澳副總兵晏繼芳原建。清初“截界”,島虛宮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總兵楊嘉瑞重建,以后各任總兵官均有重修。后遭破壞。1981年公布為南澳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初步修復,1995年重建正殿。該宮建筑格局為三進殿兩天井,即門廳、天井、拜亭、天井、正殿。縱深32米,面闊三間11.2米,建筑面積358平方米。木石結構,懸山頂。正殿有“寰海鏡清”匾,上款“咸豐歲次己未桂月谷旦立”,下款“賞戴花翎署廣東水師提督閩粵南澳總兵官陳應運敬書”。宮前另有曠埕600多平方米。宮內外存有明萬歷甲午南澳副總兵陳璘撰《南澳山種樹記》碑及清代重修宮殿碑記4塊。
●赤產天后古廟
位于廣東潮陽市城南五仙居委會。創(chuàng)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歷經多次重修。1986年重建,保留原貌。主要構件如梁、柱及其石刻、木雕等亦基本完整。主體建筑為三進殿,由山門、拜亭、主殿組成。單檐懸山頂,抬梁結構。該廟存有清乾隆至光緒古碑刻五塊,對研究清代潮陽歷史有重要價值。2004年公布為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樟林古港天后宮
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樟林鎮(zhèn)南社村。漳林古港在汕頭開埠之前原是粵東第一大港,為“閩商潮客,巨舶高桅,揚帆掛席,出入往來之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內外埠主合資在此興建天后宮,是當時粵東規(guī)模最大、建筑最豪華的宮廟。宮建在公共碼頭東側,坐北朝南,面向大海,占地面積達11畝,為五進殿、四院落加廊廡、月池的超大型建筑群。其中軸線布局依次為月池、廣場、山門、前院、前殿、二院、拜亭、三院、大殿、后院、梳妝樓。兩廂廡殿32間,殿前有寬敞的廊道。現(xiàn)存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其中前三殿僅剩殘垣斷壁。大殿與梳妝樓雖已破敗,但尚完整。大殿為懸山頂,木框架用材碩大,雕刻精美;尤其殿堂兩側一對大型瓷雕龍鳳圓窗,工藝十分精巧。梳妝樓高三層,重檐歇山頂,木石結構。樓兩邊各有階梯通向二、三樓前走廊。門額原有一塊清名臣劉墉所書“海國安瀾”的匾額,惜已失落。另外,兩廊上原有22塊碑刻,亦不知下落。該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樟林現(xiàn)由澄海區(qū)樟林古港景區(qū)管理委員會管轄,修復天后宮已列入景區(qū)建設重點項目之一,聘請中山大學風景與旅游研究所編制修復規(guī)劃。
●鳳山祖廟
位于廣東汕尾市東南面鳳山腳下、品清湖畔。始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八年重建,多次重修。1991年公布為縣(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經省文管會批準,按原樣重修古廟和戲臺,并在原廟后擴建天后閣及鐘鼓樓,在鳳山之巔增建鳳儀臺、媽祖石雕像,作為景區(qū)配套。古廟建筑面積840平方米,總體布局為三進二院封閉式建筑群,在山門、前殿、后殿之間布設兩拜亭,亭兩旁的天井構成小院落俗稱“龍虎井”,外封風火山墻,硬山頂,被稱作“金星抱印、龍虎相護”,屬正三山傳統(tǒng)廟宇建筑。棟宇內外融合多姿多采的建筑裝飾,如嵌瓷、石雕、木雕、灰塑、彩繪等,在有限的空間布置復雜藝術造型與畫面。廟正面舊石額刻“鳳山祖廟”,上款“乾隆壬戌年”,下款“季秋谷旦立”。
●遮浪宮前天后宮
位于廣東汕尾市紅海灣遮浪宮前鄉(xiāng)金鳳池。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幾經重修和擴建,奠定現(xiàn)在規(guī)模。1996年由信眾集資全面修復并擴建。現(xiàn)有宮址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前為大埕,中軸線由前殿、拜亭、大殿組成。兩廂為天井和偏殿。石、木用材高檔,雕刻精美。現(xiàn)已公布為縣(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塘華山寺
位于廣東陸豐市南塘鎮(zhèn),是一座主祀媽祖的寺院。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并擴建兩廂偏殿及后殿。華山寺是個自然風景區(qū),占地300多畝,建筑面積6600多平方米。1997年公布為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博美天后宮
位于廣東陸豐市博美鎮(zhèn)。傳說明洪武年間由莆田徙居博美的林氏家族創(chuàng)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進行大規(guī)模整修擴建。主要在宮廟對面建筑一座400多平方米的重檐歇山頂大戲臺,作為慶典祭祀和文娛活動的場所。臺上懸掛乾隆十八年里人陳疇九題“載歌安瀾”的匾額。主體建筑為三進殿構局。第一進為山門,門前豎有旗桿一對;第二進為佛殿;第三進為供奉媽祖的主殿。2002年公布為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山天后宮
位于廣東陸豐市城東鎮(zhèn)霞湖村。創(chuàng)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傳說當年清廷批準從海豐縣拆建陸豐縣時,將縣衙暫設于一戶林姓大鹽商住宅內。林家遷到霞湖寨時將祠堂內供奉的祖姑媽祖神像一起帶往,并另建廟宇奉祀,即現(xiàn)在的福山天后宮。廟宇原建筑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1989年開始由社會各界集資修復,并陸續(xù)擴建成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的宮廟建筑群。2005年公布為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舊墟天后宮
位于廣東陸豐市東海鎮(zhèn)。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1930年,華僑陳建合等捐資重建。1994年修復。宮廟僅有一座主殿,處于街心。2005年公布為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喬林天后宮
位于廣東揭陽市東山區(qū)喬林鄉(xiāng)。民間傳說為南宋時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莆田望江里人林文熙,任后留下第三子林德高居此所創(chuàng)建。史料記載建于明,歷經重修和擴建。1986年修復,建筑面積400平方米。1995年進行清理場地并辟為媽祖公園,建筑面積擴大至2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殿格式。中殿為拜亭,中間設八角藻井。正殿面闊三間,硬山頂,三段脊,磚木構造。現(xiàn)已公布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媽祖熱”的興起,閩粵兩地媽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據(jù)湄洲媽祖祖廟提供的信息,近些年來與祖廟密切交往的廣東地區(qū)媽祖分靈廟有幾十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