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鄭和銅鐘
澳門媽祖閣銅鐘
臺灣北港朝天宮銅爐
一般來說,規模稍大一點的媽祖廟都建有鐘鼓樓,也會如佛教寺廟一樣的每天暮鼓晨鐘,并且配合誦經祈福活動,當然所誦并非佛經,而是媽祖廟特色的《媽祖經》。
既有鐘樓,必懸掛銅鐘。銅鐘有大有小,但其用途則相同,都是為信眾祈福。銅鐘有新有舊,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有年代有故事的媽祖廟銅鐘;其中鼎鼎有名的當數“鄭和鐘”!
鄭和銅鐘
明宣德六年(1431)鑄,通高83厘米(其中紐高14厘米,鐘身高69厘米),口徑49厘米,重77公斤。肩部鐫12組連接的如意云紋,其下鐫回紋帶一周,腹部鐫云紋帶一周。兩帶之間的五個長方格子內環鐫八卦。其中三格鐫刻兩個卦象,另兩格則各鐫一卦:其一為巽卦( ),旁鐫楷書“風調雨順”;其二為坎卦( ),旁鐫楷書“國泰民安”。
鐘體下部環鐫楷書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按:此鐘原為長樂南山三清殿之物。據明陳省《三清殿祝圣道場記》說,鄭和用建天妃宮余木構三清殿,以為配套建筑。迨至民國,宮與殿皆廢,鐘亦淪為吳航小學校鐘,后來又被搶救出來。先由南平市博物館收藏,系國家一級文物,后藏于國家博物館。鄭和銅鐘不僅是紀念鄭和下西洋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之一,也是媽祖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
關于銅鐘的鑄造地點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是鄭和在福建長樂新建三清寶殿時所鑄,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從長樂運到了南平;另一種意見認為是鄭和曾經到過南平并在那里鑄造了銅鐘。
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銅鐘
清乾隆十二年(1747)鑄。體高約有60厘米,鐘體表面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今掛香港銅鑼灣天后廟后殿。
香港平原天后廟銅鐘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鑄。體高約50厘米。今掛香港粉嶺平原天后廟后殿。
香港赤柱天后廟銅鐘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鑄,體高約50厘米,表面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今掛香港赤柱天后廟后殿。
香港南凼天后宮銅鐘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鑄。掛香港長洲島南凼天后宮正殿。
澳門凼仔天后宮銅鐘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鑄。銘曰:“國泰民安。龍頭灣天后宮,乾隆五十五年置,萬德老爐造。”存澳門凼仔天后宮。
澳門媽祖閣銅鐘
清乾隆年間(1736-1795)鑄。銘曰:“順德縣西淋郡登洲堡修船行沐恩弟子誠心喜認,虔鑄金鐘一只,重三百余斤,敬在香山縣榮常都濠鏡澳蓮峰山觀音菩薩座前。永遠供奉。”掛澳門媽祖閣蓮峰廟觀音殿。
丁加奴和安宮銅鐘
清嘉慶六年(1801)鑄。銘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泉州府同安縣張過立。”掛馬來西亞丁加奴和安宮。
“鹿港郊”鐵鐘
清道光十七年(1837)鑄。銘文:“泉郡南關外浯江鋪塔堂鹿港郊公置”,以下列名46家商號。末署“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陽月吉旦”。存泉州天后宮。
香港佛堂門大廟銅鐘
清道光二十年(1840)鑄。銘款:“敬送天后宮。信士母黃氏,梁輝基、宏基、華基、華男亞潤。道光二十年庚子春月吉旦立,萬民爐造。”存香港佛堂門天后廟。
錦州天后宮銅鐘
清嘉慶十年(1805)鑄。銘作:“錦州天后宮。江浙福建眾商公助,姑蘇甘受天鑄造。”
香港索罟灣天后廟銅鐘
清道光三年(1823)鑄。銘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道光三年吉旦。”存香港南丫島索罟灣天后廟。
香港佛堂門佛堂廟銅鐘
清道光十九年(1839)鑄。銘作:“奉送圣宮案前,沐恩弟子鄭應開偕男進錦、羅會新敬奉。道光十九年吉日敬酬。萬民爐造。”存香港佛堂門佛堂。
臺灣北港朝天宮銅鐘
清咸豐十一年(1861)鑄。波紋口,體表上部鐫“朝天宮”,下部鐫“咸豐十一年廈門隆豐廠造”。
北港朝天宮梵鐘
清宣統三年(1911)重鑄。銘作:“宣統辛亥三年仲秋吉立。太子太師贈加伯爵前任閩浙水師提督二等男世襲王得祿謹獻。孫王順記重敬立。”
說過了銅鐘,接著說一說媽祖廟里的鐵爐,即鐵香爐。與銅鐘不同的是,媽祖廟不分規模大小,香爐是必備的禮器。香爐多屬鑄鐵,也偶有銅制。這里就介紹幾個比較典型的鐵爐(銅爐)吧。
臺灣鹿港天后宮銅香爐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鑄。圓形,兩耳,三足。銘款:“乾隆丁未年置,湄洲進香正爐,鹿港舊祖宮。”存臺灣鹿港天后宮。
香港赤柱天后廟鐵爐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鑄。高鼎式。爐口外環鐫“天上圣母”,有“道光二十九年”銘款。置香港赤柱天后廟殿前。
臺灣北港朝天宮銅爐
這座“萬年香火”爐是清咸豐七年(1857),深滬信徒翁載恭、王源爐、翁長興、黃懷抱等人在臺灣笨港向朝天宮媽祖虔誠敬獻的。它以青銅制成,古意盎然,晶瑩圓潤,精美絕倫,爐的兩邊正面分別鑄有陽刻之“萬年香火”及“朝天宮”等字,側面分別鑄有陽刻之“深滬弟子翁載恭、王源爐、翁長興、黃懷抱恭獻”“清咸豐七年”等字及圖案,與朝天宮正殿肅穆旺盛的靈氣,相互輝映,現已列為臺灣北港重要的歷史文物。
澳門馬交石天后宮鐵爐
清同治四年(1865)鑄。銘曰:“沐恩信士蔡永孚偕男世玷敬送天后元君座前。同治四年孟冬吉旦立。禪山信昌爐造。”存澳門漁翁街馬交石天后廟。
臺灣中港慈裕宮銅爐
清代作品,口徑44厘米,高25厘米,表面鐫有山川景物,工藝精湛,無名款。
泉州天后宮鐵爐
長方形,口徑60厘米×40厘米,高40厘米,四獸足,雙耳。文物鑒定為清代作品。近年出土于泉州天后宮工地。
營口天后宮鐵爐
銘文“天后圣母”,上款“嘉慶二十五年”,下款“奉天海域縣沒溝營稅店豐盛、恒益、寶興、廣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錫璜同敬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