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琰
幾年前的一天,偶然經過湄洲媽祖祖廟辦公室門口,辦公室工作人員小林正在與一位看似從外地來的女孩熱情交流。見我不約而至,小林介紹說,這是來自臺灣的小謝,名叫雅卉,在北京讀博士,特意來湄洲祖廟了解媽祖。每年來這了解媽祖文化的各界人士中不乏碩士、博士,我出于禮貌,應了幾句,然后就忙自己的事了。幾天后,小林來電話,說那天見到的謝姑娘要問我幾個關于媽祖文化的問題。
我們約了時間,在祖廟辦公室,我與謝博士進行一番對話。從媽祖文化發祥到如何傳播;從宋代路允迪出使高麗,到清朝施瑯率兵揮師臺灣;從媽祖文化核心區演繹,到傳播區的繁衍擴展。對話不斷深入,內容不斷豐富,層面不斷擴展,最后集中到媽祖宮廟管理上。所幸,我還掌握一點關于媽祖宮廟管理的情況,能夠應付謝博士那頗有見地的提問。
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所有媽祖宮廟的祖廟,每年有數百萬人次敬仰者,不遠千山萬水,前來謁祖進香。這樣促使祖廟董事會的管理體制,必須不斷與實際情況相適應,因而成立了具有十分廣泛性的各界人員代表組成的董事會。我認真介紹相關情況,講述湄洲媽祖祖廟從20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的一些人和事,謝博士仔細聽并記錄。
過了一段時間,臨近春節。謝博士來信說,她想在春節元宵期間,來湄洲島開展田野調查,了解湄洲媽祖祖廟在春節、元宵期間的相關活動。問我有沒有時間聚聚,敘敘媽祖相關內容。謝博士雖然年輕,但在與她接觸過程中,我覺得她是一個認真研究媽祖的學者,并且充滿熱情,她的治學態度應該是嚴謹的,因而爽快答應。
轉眼進入春節。那天,下著蒙蒙細雨,春寒料峭,適逢“寒凍年夜兜”,寒風吹揚。我們從下午5時到夜里12時,饑腸轆轆,一路奔波在媽祖活動隊伍或相關場所中。雖然辛苦,但大家心情都比較愉快,覺得收獲滿滿的。
后來,我也被謝博士引進一起進入當時的田野調查中。從媽祖出宮,諸如擺棕轎,堆火,大燈、清道、警蹕、回避,球爐、大香、掛脰,執士、大幡、條旗,鳴鑼、開道、放炮,接神、迎駕、焚紙,設筵、奉供、呼神、叩首、跪拜、祈福、還愿等一系列環節入手,內容不斷深入細致。謝博士對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茍,認真采訪、記錄。接著,又一直奔波,從上林、上英宮開始,到繞境,到媽祖回宮夜,萬人空巷、火樹銀花,我們跟著隨香隊伍,挨擠、徒步、小跑,拍照、記錄、攝像,個中的辛苦,參與了才有真正的體會。
在與謝博士一起參加春節元宵活動的田野調查中,我對謝博士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多次交流中,了解到她媽媽從小時就常帶著她去媽祖廟拜拜。在后來長大的過程中,逐步感覺到媽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更經常與大人一起去媽祖宮廟祈福,并且媽祖文化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謝博士表示,印象中還聽到許多民間關于媽祖庇護人生的故事。所以,自小與媽祖文化有緣,長大在“媽祖的庇護”中,尤其對臺中大甲鎮瀾宮的人和事有比較近距離的融入,直接了解大甲鎮瀾宮多次組織大型進香團,到湄洲“尋根謁祖”以及“七天八夜媽祖文化繞境”活動的體驗,對媽祖文化的影響有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對兩岸媽祖宮廟的人和事的深入認識,對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她深知臺灣媽祖自大陸傳入之后,經過多年的演繹成為臺灣人民心靈原鄉,成為臺灣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許多臺灣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分性別的人們,對媽祖畢恭畢敬。有許多人士,通過媽祖,與大陸往來,再次建立了“同根同祖、臍帶不分”的關系。在以媽祖為橋梁和紐帶的活動中,兩岸同胞增進了了解和友誼,敘寫了許許多多兩岸同胞情誼的動人故事。謝博士的論文是“以媽祖文化為主線,考究兩岸往來的歷史、交流過程以及發展的趨勢”,從她選題的動機,就能了解她不同凡響的情懷。
幾個月后,謝博士告訴我,她的博士論文已寫好,想讓我看看。我心想,速度太快了啊。內容具體設計了什么?從哪個層面切入?是否有突破性的觀點?我心中有好幾個問號。終于,謝博士的論文發到我郵箱里,一打開,看綱目,覺得不簡單,從大甲鎮瀾宮與湄洲媽祖祖廟之間的各種關系入手,特別是抓住祖廟幾個關鍵人物,用當事人的語言,讓當事人表述實際工作的過程,以及相關事務的認知和理解,把論文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中心輪廓寫得明明白白。這個方法,著實有高明之處。論文中也有許多突破性的論述,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謝博士的認真、努力、刻苦、執著,勾起我的好奇,謝博士的導師是誰?一了解,乃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陸地教授。果然非等閑之輩,名師必出高徒!
多年的媽祖文化工作,讓我接觸了不少能人志士,更認識了不少為媽祖文化工作努力的各界人士。他們的積極勞動,無私付出,都會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點滴的痕跡。尤其是作為臺灣的學者,因為媽祖的緣分,致力于媽祖文化的尋根與溯源,做認真詳細的梳理和記述,反映兩岸同胞一家親的客觀事實,謝博士不愧是臺灣媽祖文化研究學者中的一位后起之秀。我覺得在為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媽祖文化喝彩的同時,也應為媽祖文化研究學者,尤其是像謝博士這樣的優秀學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