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陳海容
創新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是擦亮莆田“教育名片”、再創莆田教育輝煌的重要舉措。日前,記者走訪莆田二中、哲理中學,體驗高效課堂示范課。在全面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的背景下,兩所學校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一批批業務精良的老師,用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優秀的專業素養詮釋“高效課堂”。同學們認真聽講、主動思考、積極互動,成為高效課堂的直接受益者。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陳惠黔帶隊觀摩高效課堂示范課授課
課堂更高效,實現成績、綜合素質“雙豐收”
莆田二中引進智能物聯網種植園
學生被反重力裝置所吸引
莆田二中的一堂政治課上,長達25分鐘,學生都是在自主探究和分享表達,老師僅用5分鐘做知識引導和歸納總結,還有5分鐘用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體系的建立,這樣的課堂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完整聽完一節課,記者也被現場活躍的氛圍吸引,同學們參與性高、討論激烈,即便是下課后,同學們熱情不減,許多小組繼續討論,遇到不懂的就圍著老師探討。
3D投影儀、反重力裝置、“龍卷風”……在該校物理實驗室里,各種新穎的科普設備一字排開。實驗課,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和分析能力,記者看到,同學們紛紛上手實操,有的在操作反重力裝置,有的在智能物聯網種植園里琢磨無土栽培技術,“零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進一步開拓眼界。“通過顯微鏡,可以清晰看到胰腺切片的細胞組。”一位正在操作顯微鏡的同學說。理化生實驗組長陳劍峰介紹,學校在2019年引進這些科普設備,讓學生不只是學習理論知識,而是有更多機會實地操作,大家熱情高漲,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過去傳統的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記,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深入。”高二11班的朱一濤認為,高效課堂更注重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包括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思維推理能力,在討論環節,同學之間互相發表看法,同齡人有更多共鳴,可以互相促進各自能力,還能增強感情。
莆田二中副校長彭志強告訴記者,雙減政策下,課堂尤為重要,怎么把“講堂”變為“學堂”,提高課堂效率是重中之重。所謂“高效課堂”,一定是有精準的教學目標,有合理的教學方式,有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實在的教學效果。
為此,莆田二中近年來采用“讀思達”的教學方式,用高效課堂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一是把課堂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閱讀和思辨,激發興趣,啟迪智慧;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盡情表達,并進行知識遷移,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記者了解到,“讀思達”是由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領銜發起的“閱讀·思考·表達”教學方式,靈活運用于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實踐中。比如莆田二中的生物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閱讀,并設置情境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深度理解概念。在表達環節,學生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釋情境中的生物學現象,并進行遷移應用,訓練學生也能在新情境中應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
“這種模式下,學生每節課都能解決實際問題,都學有所獲。”該校生物教研組組長朱玲玲說,通過課堂的高效閱讀、思考與表達訓練,有效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變得更加喜歡課堂、期待課堂。
據介紹,近期莆田二中學子在國家、省市多個比賽中,收貨頗豐。如在上月底舉行的2021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簡稱NOIP),該校兩名學子分別獲得省一等獎和省三等獎;在第十八屆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大陸地區選拔賽中,高二(9)班的蔡政宇同學奪得全國銅獎……彭志強說,這些成績都得益于莆田二中正在踐行的教學改革,把高效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為課堂注入了源頭活水,建設幸福校園,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實現了學生文化課成績和綜合素質的雙豐收。
觀摩示范課,教師交流借鑒促提升
老師們集體備課,梳理課堂重要內容
老師鼓勵學生上臺,表達自己的觀點
創客教育,注重培養創新人才
日前,市教育局組織全市老師觀看11節高效課堂示范課錄像,并從中汲取經驗成果,提升教學質量。
莆田二中高二英語備課組觀看視頻后感觸頗深,老師們說,高效課堂這一模式,不但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將傳統的“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強調過程和方法,每節課都要做到環環相扣,讓學生學有所得。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要給學生減負,不能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而是向課堂要效率,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正確認識高效課堂。所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畢生都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要努力把老師和學生都從題海和加課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快樂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讓課堂變得高效,讓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莆田二中語文老師王樨感慨,這11節課看到更多的思維碰撞的過程,而不是在意解決了多少問題。高效課堂實際上是一種培養自主力、鍛煉思維力的課堂嘗試,老師不再拘泥于課堂模式,而應在如何提高學生課堂的專注力上下功夫。就語文學科來說,應該把慢工出細活的精神貫徹到底,語文重在語言感知力的提升,重在積累,講究的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文字的評品需要從心出發。
哲理中學地理老師蔡金雄認為:課堂的“本質”是學生,高效課堂就是要充分把握“師讓學”的精髓,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而把課堂的主體讓給學生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就得從各個學校的校情、學情出發進行設計。從11節高效課堂展示課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老師都是各自從自己學校的實際出發,采用不同的高效課堂模式,如“6+1”高效課堂,“讀思達”的高效課堂模式以及南方中學的“八步教學法”模式,給大家呈現紛繁多彩的高效課堂景觀,大家從中受益良多。
哲理中學物理老師林立表示:高效課堂的實施開展重點在于要先進行學情調查,學生要提前預習教師布置的課堂核心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就可以著重進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當場糾錯矯正,注重引導鞏固與提升。高效課堂重點關注小組建設,學生們可以分組開展課堂學習,小組間積極開展交流、量化評比與點評,使得課堂的學習氣氛活躍,大家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培養了團隊精神,也形成了良性的學習氛圍,最終轉化為學習成績的提高。
課堂更創新,促進教育質量再提升
走進哲理中學的數學課堂,各小組成員正在熱烈的討論老師給出的四道辨析題。教室墻壁上寫著“小組評比欄”,可以清晰看出班級9個小組的成員照片、組名、組訓以及排名情況,每位學生就各自看法,據理力爭,都在為小組排名上升付出努力。
“小組討論,是每堂課的重要環節。”莆田哲理中學校長陳培基告訴記者,學校創新的智慧課堂模式,是依據“學習金字塔”原理而設定,四個環節之間,環環相扣、步步推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既突出老師的主導性,更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的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熱捧,高一5班學生陳劭喆說,高效課堂小組討論方式,可以延長同學之間討論時間,思維碰撞,學習效果顯著提高,而老師也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同學們的疑難點和不足點。
其實,除了同學們要加強討論,老師們的工作也增加了許多“討論”。記者在哲理中學的一間集備室里看到,高一語文組的十幾名教師正在進行校本教研集備,他們手上都有導學提綱、問題集等,每名老師輪流發表補充意見,并由教研組組長進行記錄、總結和補充,以便形成正式的導學提綱提前分發給學生預習。
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范秀植說,學校一直重視教研組的主題教研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各備課組每周進行兩次集體備課,一次大教研(為時半天)和一次小教研(為時兩節課)。集備是針對下一周的教學內容、作業設計進行討論安排,老師們要備課標、教材、學情、重難點突破、校本作業的設計等。在該模式下,更有利于統一教學制度、開發校本資源、縮短新教師成長周期,還能發揮集體智慧取長補短、更好研究學生實際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做到高效課堂,老師們必須要認真研讀課標,小組老師也要加強研討,不斷打磨教學細節。”該校高中政治教研組長林晶告訴記者,教師每周的組內集備,都會集中認真研討,討論內容包括:周計劃、導學提綱、校本作業等,要重點突出這節課怎么上,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相關內容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達到高效。
校長陳培基說,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哲理中學將在新課程改革理念及智慧教育內涵引領下,以更加積極的行動,更加堅定的步伐,不斷探索創新智慧課堂新實踐,促進教育質量再提升,為莆田教育強市添磚加瓦。(見習記者 陳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