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衛
【編者按】《郭定光傳奇故事》于2013年獲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為民間文學項目)。該故事發生在清末東嶠鎮凌煙村。村莊北靠五侯山,南臨平海灣及莆田鹽場海灘。村里有座小山丘郭山和一片平展展的田地。故事宣揚儒家孝道感天的思想,具有公民道德建設教育意義。在沿海一帶家喻戶曉。民間將之編成歌謠、長詩等形式,傳誦數百年。現將全文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郭定光建造的郭氏祠堂外景,保存完好。
莆田市第五批非遺小匾
同宗同族的郭尚先進士匾額。郭尚先是城廂書倉巷人。
此大榕樹系凌煙村先民早期手植,位于郭定光故居旁邊,也傳為郭定光祖輩植栽。
郭定光當年百廿間大厝其中天井舊址。其它都已消失。
相傳,大概是清道光年間,凌煙村里有一位富豪,其傳奇故事馳名遠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美名的傳播為村里增添了無限光彩,被人編為俚歌,唱響荔城乃至八閩大地。
這個大富豪名叫郭定光,自幼聰明伶俐,智慧超人。但他家道貧寒,孩提失父,其母李大娘寡居攜子,母子倆相依為命。李氏白天在田間勞動,晚上在家擰麻紡線。郭定光志堅義節,受人羨慕。
有一年除夕,母親苦心焦思,計上心來,把家中一條破舊褲子囑兒子拿岐石街銀莊當錢,采購三十暝年貨。郭定光二話不說,倏然拎著這條舊褲奔去。
當店老板陳三瞟著這件破爛不堪的褲子,不假思索狠狠地朝郭定光痛罵了一頓:“這么破爛不堪的東西拿來干啥!”便轉身溜走。
郭定光呆若木雞,六神無主,垂頭喪氣,但良久不愿離去。殊不知,忽然間一位管家走過來,郭定光當即行禮,便脫口而出:“老板,這褲子能否給我換幾個銀元,回去買點香燭,虔誠奉祀神佛,過個除夕夜!”說著便羞澀地低下頭。
可是,這位管家不但沒有收下這東西,而且把郭定光手中的那條褲子扔在地上。郭定光含著眼淚,哭哭啼啼地支吾著:“如果將來我能開當店,就是誰家拿來死孩兒,我也得收下……”然而,郭定光的這一席鏗鏘有力的話,竟然被一位過路的“乞丐”聽見。
原來,這位“乞丐”便是神仙呂洞賓。他從遠方云游至此,恰巧看到郭定光如此凄慘苦澀,一心想拯救幫助他。遂變了200元錢出現在郭定光面前。郭定光哪相信有這般奇跡出現?頓時眼花繚亂,全身哆哆嗦嗦,究竟是真還是假?是夢或是醒呢?他不禁小心翼翼地彎下腰從地上撿到手里,顫顫抖抖,眼睛直瞪著幾塊銀元。猛然,郭定光心頭一熱,把銀元揣在懷里,立刻跑到店鋪買了些供奉神祇的物品。他欣喜若狂,似乎全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飛一般地奔回家。
李大娘孑然在家里,心情難熬,陷入困窘。眼看天快要黑,遂迫不及待地到鄰居借來兩塊錢,又托人買回二兩豬肉。想勉強過除夕,恍惚心底里萌生一種異常的希冀。端坐在家門口,眺望著遠方。
望眼欲穿的李大娘忽然間看到兒子郭定光一手拎著一大包東西,另一手提著那條破褲子,連蹦帶跳地奔過來。母親驚訝地上前詢問定光:“我的孩子呀,褲子沒有當成,哪來的這些東西?”心情喜出望外。
郭定光成竹在胸,暫時不給母親說出事情的原委。
夕陽漸西,李大娘叫郭定光指著灶底一個破糞畚,粗聲大氣地說:“耳砍掉,腳宰斷……”
殊不知,這聲音竟然被鄰里人家聽見,以為是在偷宰他家的豬仔。因為他家下午剛好失盜一頭豬。于是,招來一場誤會,惹來笑話。母子倆人窮志不短,再困難也不會做這般丟臉的事。
這年春節,郭定光母子倆過得紅紅火火。元宵節破天荒請來客人,粗茶淡飯,辦了兩桌酒席。眾親戚朋友及伯叔們,歡天喜地。
誰都不知,這家子突然間變得富裕起來。
郭定光涵江表兄林苞,一向關心定光。林苞長期在外經商,替財主管理事務。有一天,林苞風塵仆仆來到定光表弟家游春探訪,眼看定光母子貧窮落魄,家道寒酸。可是看到表弟定光聰明活潑,品貌端莊,內心里產生憐憫之情,動員定光母親:“我的老板需要店員,建議定光跟我出去,經濟收入總比在家里好呢。”
“真的,那好啊!”李大娘似乎看到美好曙光。
“我會幫東家做事。”定光頗有信心。
“我相信你勤快,料理事務沒問題……”林苞笑盈盈的。
爾后,林苞攜帶著定光,一同去浙江錢塘江畔一家當店充任小店員。
其實,錢塘江兩岸早在元明時期,就有郭氏人家從荔城海濱遷徙去,已經有數百年歷史,農村出身的郭定光來這里舉目無親,孤苦伶仃。
店老板一眼看了郭定光才貌出眾,靈活穎悟,心里非常高興。偎依著郭定光身邊,他撫摸著他的頭,跟他逗樂……教他待人接客的方法。郭定光聚精會神聽老板說話,心里在盤算如何對待顧客。便滿有把握地對老板說:“老板放心,我將盡職盡責,努力勝任店鋪的一切事務。”
“哈哈哈,我相信你是一個頗有出息的好漢子!”老板說著舉起右手,捋捋頭發,左手撬著下巴胡子,慢吞吞而去。
鄉村出身的郭定光為人老實,質樸敦厚,惹得老板一家人的寵愛。
郭定光自從來到店里,老板生意一度興隆。不久,老板教他學習開票據、記帳、結算等事。其間,他悄悄地在學習文化,夜間跑到隔壁私塾里去旁聽,如饑似渴地讀書識字。不到兩年,定光被提升為柜頭掌盤。他更加負責任,工作認真,來往帳目記清楚,讓老板喜出望外。
郭定光把掙到的錢寄回家,母親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不久,表兄林苞因病去世。郭定光痛不欲生,簡直喪魂落魄。
好心腸的老板看到勤快能干的定光,體貼入微,決定把身邊的一位甥女陳氏,許配給郭定光,并且贈其兩間房子。
郭定光終于在他鄉異地成家立業。
翌日,郭定光去信告知母親自己已成婚。母親笑逐顏開,村里人也為之欣喜。
郭定光與妻子陳氏恩恩愛愛,情投意合,專心致志替老板效勞。
有一天,郭定光突然間發現屋子后門的一坎糞池,出現滿池銀子,閃閃發亮。不禁驚喜交加,魂不附體,立即召喚來妻子,是否自己眼睛看錯了東西……果真是銀子無疑!于是,夫妻倆使勁地打撈糞池里的銀子。
晚間,夫妻倆再三斟酌,決定開設京果店,發展貿易業。
夫妻倆秉持誠信的經商理念,生意一直看好。郭定光思緒萬千,說:“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應該感謝我的表兄林苞!”
“是呀,表兄恩情如山似海!”妻子道。
于是,郭定光毅然決定把表兄林苞的棺槨搬回老家荔城。
千里迢迢,郭定光淚灑如雨,泣不成聲。連續走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到達荔城海濱。郭定光還慷慨地送給林家布匹、紗巾等。千言萬語感謝林苞一家人。
接著郭定光回家看望母親。
“定光變了!”村里人異口同聲。
“我兒子呀……你知道,我天天在盼望你!”母親含著淚花,邊說邊摸著定光的腦袋。
“讓你辛苦了。我這個不孝之子遠離了家門……”定光大聲哭著。
“不,你在外面,不是經常給我寄來錢和東西嗎?我雖然一人在家,但日子過得總比以前好多了。我的好孩子,好孩子!”母親贊聲不絕。
郭定光拉著慈母的雙手,跪在地上。母子倆悲喜交集,感慨萬千……
郭定光孝順名揚四里,他看到家中無人照顧老母親,自己在外奔波,離家遠隔千山萬水,未能照顧母親。他心里忐忑不安,一時思想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淵。素來知書達理、品德高尚的郭定光始終留戀這個家庭。其時,一位鄉老走進屋子里,給郭定光母子出個主意:討一個媳婦放在家里與母親一起生活,一方面傳宗接代,一方面幫助料理家務,還替你田間勞作。
母子倆聽后一聲不哼,打心底里贊同叫好。
于是乎,郭定光在家鄉又討了一個媳婦,建立了一個家庭。
清明節這天早上,郭定光一家人正好準備上山掃墓。倏然,屋子里灶下出現了一堆黃金,光芒四射。一家人欣喜若狂,誰都不敢相信這到底是真是假!
郭定光猛然陷入思忖,莫不是神仙恩賜!一定要大搞一番典禮儀式,以報答天地的鴻恩福祿。這時,郭定光首先想到的是為母親操辦六十壽慶,感恩母親大德,他整天興高采烈,邀請了全村老幼。他特別敬重那幾位關心支持他家的老長輩,還有伯伯、叔叔及堂兄弟們,以及遠親近眷,濟濟一堂,慶賀郭定光母親李大娘六十大壽。
旋即,再舉行“謝恩”典禮,邀請來各地親朋好友。還舉行演戲、十音八樂,熱鬧非凡。
郭定光接連辦完了幾件喜事,只身回到浙江。
郭定光這次回浙江,一手在經營自己的京果店,另一手充任老板管家,搞得忙忙碌碌。這年十二月底,蒼天飄來毛毛雪花,天寒地凍。霎時間,神仙呂洞賓偽裝乞丐樣子,左手握著一把菜刀,右手持著一包“死嬰兒”,慢吞吞地一瘸一拐走近店鋪,見到郭定光便淚淋淋地說:“我家貧窮得揭不開鍋,三餐不繼,妻子剛生下這個孩子,因為缺乏飲食,竟不幸夭折……”郭定光聽到這人如此可憐,萬分同情。猛然想到自己當年遭遇類似,幸虧天幫神助,才有今天的好日子。回首往事,郭定光雙眼濕潤,便二話不說,毅然收下這包“死嬰兒”,如愿實現當初發誓承諾,雙手恭敬地捧給這位老翁兩百元錢。
老翁笑瞇瞇地朝前走去,不時道出“謝謝!……”
這事竟然被管家朱氏知道,他十分憤怒,硬要郭定光把這“死嬰兒”抱回去,不讓他放在店里。郭定光只好乖乖地帶回自己房間。郭定光明知是一具見不得人面的東西,似乎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三天后,這具“死嬰兒”驟變為一尊金孩兒呢!定光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原來那位老翁果真是神仙?!
郭定光心想,這回一定要回家去造就一番事業,報答父老鄉親。
天緣湊巧,風和日麗,郭定光夫婦滿懷喜悅之情,踏上返家的路途。
郭定光躊躇滿志,興致勃勃地攜帶家眷,貨物裝滿了一艘船,從錢塘江下水,疾馳駛向東海,轉臺灣海峽向福建行進。
當船只快靠近閩江口時,蒼穹電閃雷鳴,風雨交加,貨船不得不停泊在附近澳港躲避。郭定光歸心似箭,仰首張望風光美麗的榕城。于是舍舟登岸,攀登一座小山岳,居高臨下欣賞榕城的秀麗景觀。眼前的一切景致,讓他欣然自喜,情不自禁。那高聳入云端的羅星塔,帆船影影綽綽,好一派如畫如詩的海濱風光。
正當郭定光進入忘我境界,恍惚間從遙遠的地方傳來一陣悠揚悅耳的鐘鼓聲。這莫不是鼓山叢林傳來的聲音嗎?!他早已知曉鼓山寺神佛靈驗靈異,名揚四海。心想,不妨去焚香祭拜,答謝諸神。于是,定光大步流星地攀登山巒,直往鼓山寺。
這天,鼓山寺正巧舉行信徒題緣儀式。寺院里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大殿內外擺滿了酒桌,眾人端坐在一桌桌酒席上。郭定光身穿粗布,草繩扎腰,頭戴破斗笠,一副鄉間農民的打扮,竟被人視為乞丐,甚或疑為流氓。郭定光慢里斯條地走到桌椅邊,根本沒有人去理會。大家七嘴八舌在議論這位陌生人。今天鼓山寺邀請社會名流大亨,達官貴人,商賈巨富,前來聚首募捐。
大約過了一刻鐘,嘹亮的鐘聲響起,當、當、當……響徹云霄。酒宴即將開始,大家眾目睽睽直盯郭定光。原來,郭定光坐的位置正是全場酒席中的“大位”,俗稱“橫頭位”。按理說,應安排給貴賓或高官入席就坐。可是定光若無其事一聲不響地坐在“大位”上,自由自在,心安神泰如一座山般鎮定,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上百桌酒席,鴉雀無聲,誰都以為哪里來的一個如此不懂規矩的“流氓”,究竟有多大的能量?郭定光不拘小節,慢悠悠地吃肴喝酒,不愧不怍。大家目無下塵這個不明真相者,眾人目眩神搖,甚至視為冒功請賞。
酒宴結束后,鼓山寺主持方丈站在大殿走廊中間,高喊著:“諸位,重修擴建鼓山寺盛事,今天希望大家慷慨解囊,喜題緣金。現在就以撞鐘為記號,撞一下表示捐出一千兩白銀……”
大家紋絲不動地坐在各自座位上。
一會兒,一位福州財主從人群中鉆出來,大搖大擺地走到鐘鼎旁邊,拉著繩子,猛力地撞了一下“當——”。
又有一位老板上前撞了“當、當”。
再有一位名士上前撞了兩下“當、當”。
那么,好久竟沒有聽到撞三下的聲音。
剎那間,全場一片寂靜。這時,郭定光站起身子,一步一挨地靠近大鐘前,小心翼翼地牽起繩子,昂首挺胸,連續敲響了“當、當、當……”十八下。
當郭定光還在舉手將再繼續撞擊大鐘時,一位和尚急忙上前頂住他的手臂,板著嚴厲的臉孔,擲地有聲地說:“別再玩弄了,非算數不可!”
郭定光絲毫不理睬他,用拳頭奮力地又頂了一下。
如果沒有那位和尚阻擋,郭定光不知要撞了多少下。
就這樣十八下又一頂,算是一萬八千五百兩白銀的題緣。
全場一片歡呼聲、掌聲,鑼鼓聲及鞭炮聲,如雷貫耳,驚天動地。
郭定光轉身,面朝虔誠事佛的廣眾,提高嗓子:“弟子來自荔城,姓郭名定光。今天偶然路經此地,拿出一點心意,為貴寺添磚加瓦。祝愿鼓山寺復興圓夢……”說完,郭定光立即喚和尚們到閩江口澳港出貨。
十九個和尚挑著沉甸甸的閃閃發亮的銀子,搖搖晃晃地攀登在崎嶇山道上。
郭定光被尊稱為首位功德主,名字鐫刻在芳名榜上。
從此,郭定光的美名傳揚四方。
郭定光這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建造郭氏祠堂,再考慮修建房屋,一座又一座,一幢連著一幢,計一百二十間。建有百米長廊,好讓村人下雨或暴曬天氣,可以從家門一直到祠堂行走不用傘子,龐大的房屋成為村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還建造了郭墩書院,造福桑梓。
郭定光那善良、慷慨、孝悌的優良品格被人編為俚歌、詩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