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閑
文十番坐奏
文十番樂器總匯
福建省音協主席王耀華陪同日本客人來涵考察“文十番”
市政協組織專家來涵視察“文十番”
文十番走奏
文十番演出
一、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涵江文十番是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莆仙十音八樂的重要項目之一,是莆田市涵江區獨有的民間古老音樂,歷史上一直在梧塘鎮以東地區流傳。新中國成立后僅存于三江口鎮哆頭和國歡鎮塘頭一帶。涵江西、南、北三面環山,僅三江口一面靠海,自古海運發達,商貿繁榮,儒商云集,大街小巷歌舞升平,傳統的戲劇、山歌、伡鼓、十音八樂十分盛行,因而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音樂之鄉”。這其中的古樂“文十番”以其旋律委婉優美,樂器制作精良而在民間音樂百花叢中獨樹一幟。
二、歷史淵源
經專家學者研究,從當前的音調、題材,專用樂器及樂器形體制作等方面考察,涵江文十番可追溯到漢唐時代宮廷音樂。文獻中記載“文十番”樂器在宋崇寧二年(1103)即已流傳福建。明萬歷(1573~1620),姚旅(莆田涵江人)所撰的《露書》對“文十番”中的主奏樂器“蓁”(扎箏)有詳細的記載:“蓁形似箏,箏十四弦,蓁九弦。箏長今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梓為之。俗云:‘筑也’。但筑舊云:以竹擊之。今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據之,稍似末形耳。”這說明“文十番”樂器和演奏手法,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同時,唐宋宮廷樂器與莆仙民間樂器融合,形成以蓁為主、雅俗共賞的“文十番”,至少在明代已經盛行于莆田民間。目前,關于涵江文十番的產生眾說紛紜,民間流行著兩種傳說:其一,古時涵江有一位“儒商”,他曉通音律,經商之余聚集了一些人,在莆田音樂的基礎上吸收各地音樂精華,同時在樂器配置上也大量引進外來樂器,如:蘇簫、四弦胡、走馬胡、南琵琶、檀板等,從而創作出新的曲種——“琴·弦·蕭”。清末民初時,受“十番”音樂影響,“琴·弦·蕭”改名為“文十番”。其二,據傳“文十番”是由莆田囊山寺的一位和尚創立的。此和尚從泉州開元寺來到囊山寺,后還俗長住莆田涵江,在閑時他將莆田當地音樂、泉州南音及寺廟音樂融合在一起或改編或創作,并用流傳到莆田的幾種外地樂器組合演奏創作出新的曲種“琴·弦·蕭”,俗稱“文十番”。但“文十番”音樂究竟何時在莆田產生,尚有待專家、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三、基本內容
“文十番”為莆田涵江獨有的民間古老曲種,主要流行于涵江及周邊地區。它既不同于現在流行的“十番”,又有別于傳統的莆仙戲曲音樂,在莆田音樂中獨樹一幟。由于其曲調幽靜緩慢,與“十番”的歡快熱烈形成了鮮明對比,給聽眾“文縐縐”的感覺,故稱之為“文十番”。
涵江文十番演奏所用的樂器有:堘(扎箏)、碗胡(走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蘇笛(簫)、八角琴、三弦、丹皮鼓、檀板、云鑼等。主奏樂器“堘”(扎箏)乃唐代遺存的最初的一種拉弦樂器,被譽為“民間樂器活化石”,其它樂器也各具特色,為今罕見。比如碗胡,其琴體型制和演奏方法均類似于二胡,但因其琴筒部分形似碗形而得名。又如四弦胡,它的樂器型制類似二胡,但是有四個琴軸四根弦,從內弦至外弦各弦間為五度定弦,樂器的弓毛分為二份穿過琴弦,演奏時可以奏出五度和弦。另外,涵江文十番所用的拍板與莆田其它音樂所采用的在兩塊竹板一端穿孔系上繩子制成的拍板不同,而采用類似唐代宮廷音樂中由三塊以上層板相疊制成的“檀板”。
涵江文十番不僅樂器獨具特色,曲牌曲調亦具特色。其節奏徐緩,旋律委婉,詞少腔多,風格古樸優雅,仍然保持唐宋長歌的原滋原味。《露書》載:“古有長歌短歌,猶今之大曲小曲也。小曲音響甚捷;大曲如亢如墜,非一刻不能度一字,蓋引其聲使長,故曰長歌。”涵江文十番在流傳過程中大量吸收莆仙戲古老傳統劇目的唱腔曲牌,如:《西廂記》《春江》《百花亭》《仙姑探病》等劇目中的唱段。“文十番”曲譜惜散失,已知現存的曲譜僅有黃文棟先生1953~1956年在涵江三江口鎮哆頭拜師時,由師傅鄭佬嘟口傳心授習唱的36首,以及塘頭遺存的手抄工尺譜8首。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不同區域的“文十番”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區域“文十番”在配器、曲調、調式上都有不同差異,常用曲調有:順調(G調)、四空調(E調)、五空調(D調)。
涵江文十番的演奏形式古樸典雅,分行奏與坐奏兩種。行奏時,堘用“堘仔”(即七弦或者九弦的小堘),吹奏樂器用的是蘇笛即“橫簫”一對。行奏,堘仔與云鑼居樂隊前,其它樂器跟隨其后。坐奏時,使用的堘是十一弦即比較大的“文堘”,吹奏樂器用的是蘇簫即“直簫”一對。坐奏,“文堘”居中,“架旦”(演唱者)坐于其左側或左前側,其它樂器分列其左右及后。“文堘”前放一香爐,演奏前由演唱者“架旦”至香爐前點燃三支香,這時全體樂隊成員起身,待演唱者上香后,回到其座位,全體方可坐下,開始演奏。涵江文十番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表演形式,就是樂隊到媽祖廟去請“媽祖花”時,“架旦”(演唱者)必須用牙銜特制的“香架”,點香演唱,這樣方可請“媽祖花”。
四、基本特征
涵江文十番是莆仙特有的一種十番曲種,但是又不同于莆仙現流行的十番。其樂器、曲調、演奏方式都有它的特色。
1.樂器特征
涵江文十番所用樂器各具特色,為今罕見。主奏樂器堘(扎箏)是唐代遺存的拉弦樂器,被譽為“民間樂器活化石”。
2.曲調特征
涵江文十番與十番有所區別,其曲調緩慢幽靜,旋律委婉,詞少腔多,清麗高雅,風格獨特。既有古代宮廷音樂的高雅,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其旋法更為特別:如在閑庭信步中突起直上九天漫游云際,時而直落千丈,下到人間田野,繞山戲水。整個曲目的演唱、樂隊的演奏,都讓人融入詩詞意境中。“無我才有琴·弦·簫”,演奏、演唱者要一直調動自己的心、情、神、韻,通過自己的形體,手的功力,重、輕、急、緩的拉奏、撥動、亢唱去打動聽眾,激起共鳴。
3.演奏方式特征
涵江文十番演奏方式也頗具特色,分行奏與坐奏兩種,不同演奏方式所用樂器有所不同。
五、重要價值
(一)學術價值
1.保護涵江文十番,對開展閩臺音樂探源及東南亞各國音樂研究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頂尖音樂家及日本、菲律賓、新加坡、臺灣地區音樂文物工作者相續來涵江考察,專家學者稱涵江“文十番”為太古遺音,閩中雅樂。日本音樂家多次來涵江考察后認為,已經失傳的琉球宮廷音樂可以在涵江文十番探得源頭。
2.涵江文十番古樂器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堘(枕頭琴、扎箏)、碗胡、四弦胡、月盒胡、八角琴、三弦、伬胡、老胡、南琵、蘇笛,洞簫、丹皮鼓,檀板、云鑼等“文十番”樂器件件精雕細刻,老漆貼金,古代能工巧匠用精湛的雕工,超凡的設計把松、竹、梅、喜鵲登枝、福祿壽等民間吉祥圖案鑲嵌在樂器主體的方寸之間。因而,既是演奏的樂器,也是竹木雕珍貴的歷史文物。
3.涵江文十番歷史積淀和文化價值深厚,她在涵江的遺存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生命力,其獨特的地方風格和古老樂器體現了民間群眾文化和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對其搶救和保護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甚至世界音樂史都將產生一定的作用。
(二)實用價值
1.涵江文十番是媽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繼承發揚對于加強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早日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將起到重要作用。
2.涵江文十番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品位和開發前景。2000年,涵江區被文化部授予“民間音樂文化之鄉”稱號,國內外不少音樂專家認為涵江文十番是可以與云南麗江納西古樂相媲美,涵江文十番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品位和旅游開發前景。
六、傳承譜系
1.傳承譜系
涵江文十番在長期民間流傳中,由師傅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難有文字考證。已知傳承人名單如下:
第一代:李五,男,出生于清朝,傳承方式為師承。
第二代:李妹仔,男,出生于清朝,師承;李四,男,出生于清朝,師承。
第三代:鄭咾都,男,出生于清末,師承;李龍一,男,出生于清末,師承;楊金祥,男,出生于清末,師承;陳天樹,男,出生于清末,師承。
第四代:鄭金鑾,男,1925年出生,師承;李寶仔,男,1936年出生,師承;黃文棟,男,1931年出生,師承;鄭阿才,男,1921年出生,師承;楊明奇,男,1925年出生,師承;鄭金泉,男,1936年出生,師承;馮瑞蘭,男,1936年出生,師承;楊金泉,男,1928年出生,師承;鄭阿燕,男,1933年出生,師承;鄭立章,男,1944年出生,師承;姚明棋,男,1936年出生,師承;馮天棋,男,1935年出生,師承;李佐呸,男,1923年出生,師承;李玉坤,男,1940年出生,師承;李柄堯,男,1931年出生,師承;李地生,男,1931年出生,師承;李鈺鑄,男,1931年出生,師承;李金資,男,1942年出生,師承;李九鑄,男,1931年出生,師承;李妹王,男,1933年出生,師承;李仔,男,1948年出生,師承;李清連,男,1948年出生,師承;李文吾,男,1938年出生,師承。
第五代:黃美云,女,1944年出生,師承;黃超,男,1987年出生,家族傳承;陳麗丹,女,1985年出生,師承;溫倩瑜,女,1987年出生,師承;鄭涵,女,1954年出生,師承;許曉東,男,1953年出生,師承;劉欽,男,1973年出生,師承;王正強,男,1947年出生,師承;李炳坤,男,1953年出生,師承;李錦濤,男,1942年出生,師承;陳玉棋,男,1940年出生,師承;陳文盛,男,1957年出生,師承;柯耀宗,男,1946年出生,師承;郭天明,男,1943年出生,師承;許世和,男,1953年出生,師承;陳新東,男,1955年出生,師承;戴兆聰,男,1949年出生,師承;方玉山,男,1941年出生,師承;方國熊,男,1964年出生,師承;林衛國,男,1972年出生,師承;許妹仔,男,1939年出生,師承。
第六代:黃瑩瑩,女,1996年出生,師承;許紫霓,女,2001年出生,師承。
2.代表性傳承人
陳麗丹、黃美云、黃文棟、李錦濤、陳玉棋、郭天明、許世和、方玉山、李炳坤、鄭涵、許妹仔、許曉東、柯耀宗、林衛國、王正強、戴兆聰、陳新東、劉世欽、陳文盛、方國雄,2010年11月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七、瀕危狀況
1.涵江文十番演奏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
2.涵江文十番樂師,或年事已高,或相繼謝世,導致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
3.現有收集到的涵江文十番樂器皆為明清時期的古樂器,且多為私人收藏,這些古樂器損壞嚴重,已無法用于演奏,需大筆資金復制;
4.涵江文十番原有樂譜未經細心收藏、整理,大部分已經散失;
5.在現代音樂的沖擊下,人們更熱衷于時尚藝術,對古老音樂基本淡化,涵江文十番原有的民間流傳性質已不復存在。其在技藝上缺乏創新和提高,疏于指導和保護,隊伍不斷萎縮,面臨斷代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