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暢晨音
近日,吾讀《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深感興趣,查閱資料,對林子生平及其創立的莆田本土宗教“三一教”了解大概,覺其能梳理儒釋道三教眾多流派,從中汲取思想之精華而自成體系,委實不易,心生敬佩。
林子,原名林兆恩,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谷子,明正德十二年(1517)出生于莆田縣官宦之家,其祖父林富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使,與心學家王陽明過往甚密,可謂家學淵源,書香門第。然林子并非天賦異稟,一路高歌坦途。其六歲入學,尚不開竅。到十六歲時,其祖父林富致仕還鄉,在祖父啟蒙下,他開始了解陽明心學,并“文竅始通,下筆如流,撰博士家言,詞鋒景煥”。十八歲時,“督學潘公演閱其試卷,評為見理之文,拔置高等補邑弟子員”。從此,他開始參加鄉試,結果是連續三次名落孫山。嘉靖二十五年(1546),林兆恩到而立之年,已是學富五車,但滿腹經綸卻岌岌無名。是年,他第四次赴省城應試,又一次落第。
第四次落第,徹底打碎了林兆恩的科舉之夢。無奈中,他放棄科舉,回到家鄉“遍即三門,銳志于心身性命之學,數年間,如癡如醉,如顛如狂,凡略有道者,輒拜訪之、厚幣之,或避逅儒服玄裝,雖甚庸流,亦長跪請教”,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排解因仕途失意而產生的憤世嫉俗之情,以求精神解脫。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世人皆說林子放棄舉子業而始創三一教,功勛卓著,卻沒有看到林子放棄舉子業背后的辛酸無奈、矛盾困惑。儒家思想是林子思想的底色,這畢竟是他從小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正統學問,他骨子里有滿腔的報國理想,有深切的入世情懷。這正體現在他創立的三一教理論上。其言:余之設科也,有曰“立本”者,是乃儒教之所以為教也;有曰“入門”者,是乃道教之所以為教也;有曰“極則”者,是乃釋教之所以為教也。而其教之序也,先立本,次入門,次極則,故不知立本,則人道不修,無以為入之地,不知入門,則心法不持,無以為極則為先。在林子看來儒教是三一理論的“立本”,即根本,是我們要修行的人道;道教是修行的“入門”,即中間階段,佛教是“極則”,即修行最終要達到的心靈空虛境界。“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林子三一教以孔教理論為宗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孔子理論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套宏大的綱領和規范的美德,道理非常明白、完善、全面、周到,有非常豐富內容,想要治理天下,已不能超出孔教之外,是百姓可以使用的接地氣的世間法,而佛教、道教是出世之法,不能適合老百姓的實際生活需要,因此以孔教為宗。由此,三一教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釋道歸于儒家。
其實,縱觀古代文人的思想之境,可察儒釋道三家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并以謫仙人自居。仙人即是入山之人,應持出世之法,李白一生也確實寫了很多有關佛教道教的詩歌,如:“尋仙向南岳,應見魏夫人”(《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送賀賓客歸越》),其中引用了道教典故,“魏夫人”“黃庭”都與上清派有關。但僅憑這就把李白劃為出世人,無疑是沒有觸及中國古代文人心中的實質隱痛。在中國古代文人心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畢生理想、終極目標,就算“仗劍走天涯”的李白年輕時也執著于入朝為官,想憑個人才華得到皇帝賞識,但是李白放蕩不羈的天性讓他在官場上處處碰壁,僅給后世留下“高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的美談來體現其不畏權貴的品質,在官場上有始無終。此外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儒釋道三家思想也雜糅其身。蘇子一生有經時濟世之才,但官路坎坷,43歲時因為“烏臺詩案”,經歷100多天牢獄之災,可謂九死一生。在黃州期間,他在佛老思想中尋求精神解脫,放情山水,留下大量名篇,此集中體現在《赤壁賦》中。在該文中從開始個體渺小、人生短暫、功名難求的苦悶,到最終用道家“齊萬物”的視角消解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生命短暫之悲。整篇《赤壁賦》精神內核是當蘇軾在自己的儒家思想中遇到困境時,在佛家和道家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實現了內心與自我的和解,內心不再對抗和矛盾。
雖然儒釋道三種思想體現在很多古代文人的思想中,但大都三家獨立,甚至有所矛盾,僅是簡單的順則儒家自我激勵,逆則道釋自我安慰,沒有自成體系。林子三教合一的意義在于,他把三家思想合一,取其精華,創立了一套能自圓其說、恢弘燦爛的思想體系,成為供養眾多凡人的入世修心修身之法。在他看來,諸生認為放棄舉子業,思想才不會被身外榮華富貴所奪去的想法是錯謬的,其實只有處在功名之中,思想不被身外的榮華富貴奪取才是真正的可貴。林子提倡學道之人不必遠離俗世,脫離社會。心中有道,即使身在塵世,心情也不會被俗世所困擾。可見,林子的三教合一理論是相當接地氣的。修行并不是遠離塵世,跑到山中,而是立足眼前,做好當下,保持忠孝仁義,在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上,才能達到道家“入門”,最終進入佛家的空虛之境。
林子曾言:“儒者需人,是世間人。仙者山人,出世間人。佛者弗人,盡虛空界。我不是佛,無需空界。”“儒”字是人和需的結合,是需要在世間做人,“仙”字是山和人的結合,是出世入山的人。我不是佛,所以沒有虛空界。林子高超的拆字解字法正好體現字的深刻內涵,他并沒有認為自己已進入虛空境界,修行之人都是平等的,這近似于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體現出他的博愛和無私。
世人焦慮、煩惱過多的原因大抵是想法太多而讀書太少,腦袋空空而滿腹牢騷。接觸林子學說,與有道之人進行對話,無疑是思想重塑構建的過程。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林子創立修煉心性的九序心法,相傳是利生之妙藥,可延年益壽。乍聽之有些迷信,但細想之,其實這種修行方法主要提倡修行者要反求諸心,反觀內心,在發生矛盾時,要三省吾身,開闊心境,包容他人,少生怨懟,心情舒暢自然延年益壽,因此修行即是修心。圣人把死當作“歸”,不把死掛念在心,圣人的死是肉身的死,他的心是不曾死的,即孟子說的“夭壽不二”(長命和短命是一樣的)。這種超脫的生死觀亦可幫助我們擺脫焦慮,達成圣心。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佛心離我們并不遙遠,只是我們的經歷,接觸的事物,身處的環境讓我們的心鏡蒙上塵埃,迷失了本心。林子的三一理論是積極向上的,是不二的入世法門,因此自三一教創立以來,三一理論廣受莆田一帶知識分子的推崇,值得我們花一生時間去潛心研究。
至此吾欲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果沒有科舉上的失敗,林子就不會決心放棄仕途,靜心研究三一理論,尋求心靈上的解脫,思想上的升華而創立三一思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偉人往往在逆境中累行改運,在困頓中愈挫愈勇,昂揚前進,最終洗凈鉛華,在大浪淘沙中成就自我。苦難往往是一個人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