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自2011年遷居廈門開始,我就不斷尋覓廈門天妃宮的蹤跡。
原因有二:一是雍正四年(1726),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以清廷歷次對臺用兵獲勝皆由媽祖神助為由,提請皇帝賜匾。雍正帝遂御書“神昭海表”四字,敕令福建水師提督復制三個匾,分別懸掛于湄洲祖廟、臺南天妃宮和廈門天妃宮。這說明廈門天妃宮在清代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媽祖廟了;二是史料記載,廈門天妃宮有一幅十分珍貴的媽祖故事壁畫,它如今還在嗎?
遺憾的是,我費盡心思,包括向廈門博物館的專家請教,都得不到確切的答案。
后來我偶然在翻閱資料時了解到一些有關廈門天妃宮的蛛絲馬跡。
《乾隆鷺江志·卷一·廟宇》:“上宮,在西門外,坐鰲崗面海,祀天妃。御賜‘神昭海表’匾額。”
《道光廈門志·卷二·祠廟》:“朝天宮(一名上宮),在西門外。祀天后。”
新版《廈門市志》:“廈門朝天宮,1959年毀于臺風。”
綜合以上這幾條信息,我得出結論:那個被我苦苦追尋的“廈門天妃宮”就是原來的“朝天宮”,又稱“上宮”,雍正的“神昭海表”御匾即懸掛于此;惜1959年該宮被歷史上最強臺風毀了!
廟既不存,那幅珍貴的壁畫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嗚呼哀哉!
看來1959年那場強臺風破壞力十分驚人,因為除了摧毀朝天宮之外,還將另一座同樣歷史悠久的媽祖廟——朝宗宮也刮倒了!
可喜的是,歷經磨難的朝宗宮被虔誠的媽祖信眾重建復原了!
2020年12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據天氣預報北方確實正在下大雪,而南國的廈門卻剛剛入秋,“大雪”天艷陽高照,最高氣溫25度。于是乎心血來潮,突然想去謁拜朝宗宮,立馬打的去了思明區民族路,拐進一條窄窄的小巷,就看到了朝宗宮的大牌坊、宮門和戲臺。宮門楣上方的“朝宗宮”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克輝新題寫的,大牌坊和戲臺也是嶄新嶄新的。小廣場上還有幾塊新碑,刻的是當代名人的詩賦。我略掃一眼,并未留意。
朝宗宮唯一的舊東西是一塊咸豐元年的石碑,現藏廈門博物館并陳列在“閩臺民俗”館內。我曾在鄭曉君撰寫的《沙坡尾朝宗宮碑刻》一文中讀到,廈門港沙坡尾的朝宗宮自雍正年間建廟,供奉媽祖,十分靈驗。乾隆五十三年(1788),福康安大人平臺剿匪,得到媽祖的庇護,向乾隆皇帝申請重修朝宗宮,并賜牌匾。道光二十一年(1841)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廈門港遭到英國侵略軍的炮轟,朝宗宮也被炮火炸毀。道光二十八年(1848),裕瑞調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立碑人陳世榮隨裕瑞將軍到廈門管理海關稅務,看到朝宗宮被毀,倡議捐款對朝宗宮進行了重新修繕,修建了二十幾間廟宇,增添了三十幾尊神像。
后來又從廈門文史學者石奕龍《廈門朝宗宮的過去與現在》一文中讀到,由于民國初(大約1911-1915)沙坡頭建電燈廠,朝宗宮被拆除了;而后在1940年又重修,直至1959年被臺風完全摧毀。
所幸朝宗宮的媽祖神像被原廟祝偷偷藏在家中,后又被漁民藏起來。如今全新的朝宗宮是2000年在原址附近購地復建,2001年農歷十一月初八竣工落成的。也就是說,一切皆新,惟神像乃古朝宗宮一脈傳承下來的,這真是不幸中之大幸也!
其實我今天內心深處的真正目的,就是奔著此神像而來的!
進入朝宗宮,拾級而上,神龕設在二樓的大廳中。我的朋友小林是朝宗宮董事會成員,他提前通知了目前的住持林招治(臺灣信眾敬稱她“阿姑”),所以我一進入正殿就受到她的熱情接待。她為我奉上三炷香,我以拙著《媽祖千秋》兩本答謝,隨即拈香叩拜,祈愿媽祖保佑!
拜畢,“阿姑”陪我四處參觀,看到的都是一些新制牌匾。我問“阿姑”何不將清代咸豐元年的石碑復制一塊嵌在墻上?她的回答很含糊,后來我從小林那里獲悉已經復制一塊,安放在臺階旁。我想,這才是有心人的傳承文化之舉。
當我告辭出宮,在戲臺邊轉悠時,我發現新建朝宗宮的地理位置極佳。宮門朝東南,門前小廣場外就是避風海灣。海灣雖淺,但形如弧線,曲折有致。灣內泊有數艘小舢舨,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此時我的思緒又回到文章開頭談及的“廈門天妃宮”上頭。為什么就沒人也像朝宗宮一樣也在原址重建廈門天妃宮呢?據小林介紹,廈門故宮路倒是有人重建了朝天宮,而且不止一座是兩座。新建的朝天宮好像并未恢復當年“稱‘上宮’是廈門市祭祀天妃的祖廟”的地位和影響力,也許其原因多多,但有一條是肯定的,朝天宮的地位從清乾隆年間就漸漸被朝宗宮所替代了。史載,1788年,福康安成功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認為是得到了媽祖的庇護,因此上奏請求重修朝宗宮。在中國歷史檔案館中,也存有清朝乾隆年間閩浙總督李侍堯為修繕廈門朝宗宮上的奏折,其中有“朝宗宮媽祖奏凱藏功,早呈吉兆。商船出入俱由此港”等文字,說明朝宗宮所在的位置十分重要,是漁民每天出海歸港必經之地,也是來往的漁船商船停泊的地方。奏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復,不但重修了朝宗宮,而且還御賜牌匾“恬瀾貽貺”。此后,從廈門到臺灣的民眾、官員也要在沙坡尾的朝宗宮、風神廟備案,獲得“入臺證”后才能登船赴臺。如石奕龍所分析的原因,“由于廈門港的逐步繁榮起來,而且該地的人們多從事與海洋有關的事務,自然也需要有崇拜海神媽祖的地方,因為如果跑到廈門城西門外的朝天宮祭拜,需要走很多路,所以,在該地建造媽祖廟就成了必要。”這說明廈門東城外的朝宗宮從雍正年間創建起就走向興旺,而廈門西城外的朝天宮也正是從那以后就漸漸式微了,如今又有誰還記得它曾經的輝煌?
這世間萬事萬物,起起落落,此消彼長,都是十分正常的。想到這里,于是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