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莆仙方言俗語中有許多與戲劇有關,例如:遇到受人委屈又說不清,常說“我這是十五貫含冤啊!”意思是說所受的這個委屈既離奇又深重,不能三言兩語說得清,使人受不了。“十五貫”是什么,如今七八十歲老人一般都知道,年輕人卻很少知道。
現在市面商貿交易,充當一切商品的等價物名曰貨幣,如美金、歐元、人民幣,俗稱“錢”。錢在中國古代還有個戲稱“孔方兄”。因巨額交易用金條銀錠,通常小買賣用銅元,即銅鑄的圓形小片,中央有一方孔,用線可穿孔連起許多錢,既便于攜帶,又可以貫為數量單位。一貫是一千片,合一兩銀。富豪人家稱“家資萬貫”。十五貫值銀十五兩(一斤十六兩),不算多也不少。
俗語“十五貫含冤”卻不是指一般的錢,而是說古代曾經發生過一樁與十五貫錢有關的離奇又凄慘的案件。這案件后來被編成戲劇,廣為演播,深為人們熟悉,戲名就叫“十五貫”。與感天動地《竇娥冤》一樣,成為古往今來典型冤案。
《十五貫》是昆劇傳統劇目,寫肉商尤葫蘆借來生意本金十五貫,寅夜醉歸,賭徒婁阿鼠圖財殺尤,反嫁禍于尤之養女蘇戌娟,及過路店伙熊友蘭。無錫知縣過于執,將蘇、熊二人問成死罪,呈報刑部審批。蘇州知府況鐘奉命監斬時,發現疑點,深夜入轅,面見應天巡撫周忱,請旨停刑重審。況鐘親自到現場勘察,并化裝成算命先生私訪,取得罪證,抓住真兇,平反冤案。
明代馮夢龍編的《醒世恒言》三十三卷《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宋本傳奇稱《錯斬崔寧》),清末朱素臣《十五貫》又名《雙熊夢》,故事情節和人物不同,但其中都有一件起關鍵作用的“十五貫”錢的事。清官況鐘,宋史有他傳記卻無記載此案。但據傳,宋時確有此案。
以上列舉諸多有關十五貫故事中,致死人最多的是《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寫南宋時,劉貴讀書不成想做生意,他因妻子王大姐無子又娶陳二姐。一日劉貴岳父老王生日,接女兒王大姐和女婿劉貴來,老王借給劉貴十五貫錢做生意,并叫他先回家與陳二姐張羅開店之事。劉貴回家對陳二姐戲言十五貫錢是他把她典給一個客人的,故事由此起了波浪。前前后后致死:劉貴、老王、陳二姐、崔寧(陳二姐回娘家時與之同路而行的陌生人,剛好身上也帶十五貫販絲的錢)、靜山大王(即王大姐的后夫)等五人。靜山大王原是殺死劉貴的山賊,后來殺死老王,又娶王大姐。之后靜山大王改業從商發了大財,向王大姐道出他當年殺了劉貴之事。王大姐向官府告發靜山大王的罪行,靜山大王受到官府法刑斬首。王大姐取其頭顱祭諸冤魂,自己出家修行。整個故事血淋淋、陰森森,給人心理壓抑感。不如現代改編為昆劇的《十五貫》,出了清官況鐘,經過調查落實,平反冤案,救了不該死的人,給人光明出路。
“十五貫”原是古舊故事,上世紀一段時期,在中國又熱紅了一陣。因為當時社會上層層出現大量冤假錯案,后來作平反,重調查,層層落實。所以老戲《十五貫》應運而重放光彩。莆仙戲也從昆劇移植了這個戲,到處演出。莆仙方言俗語“十五貫含冤”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這說明每一個方言俗語的出現與流傳,都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人們從方言俗語中可以學到許多社會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