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庭
筶杯島只是一個還不出名的小島。不像湄洲島、南日島那樣有名氣,甚至一年就會去一趟以上,機會比較多。筶杯島不同,如果沒有什么非去不可的事,或者島上沒有相熟的朋友,確實很難特地去一趟。
前一陣子,吳兄熱情地邀請我約朋友們到他老家筶杯島做客。因為一些原因,原定周六的筶杯島之行改為周日。有的周六才有空的朋友,遺憾地錯過了。很多人一生可能只會去一次筶杯島,一旦錯過,可能錯過的就是一生。
車到碼頭,只見漁民們在忙碌著。進島的大客船一天只有兩趟,早上7:50和下午3:50各一趟,時間依據潮汐而調整。在碼頭上,我們遠遠望見小島,心早已飛過去。
筶杯島分東、西兩座島,鄰得很近,直線距離差不多只有五六百米。我們說的筶杯島,通常指東島,島上人口兩千多,房子也多,且大多是六七層。一點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一派低矮石頭房子,那種有海味、土味,更多的是純樸鄉愁味的模樣。
筶杯島,顧名思義,島如“筶杯”。筶杯,即善男信女們在祈求心愿時,扔在地上“占卜”的那對木制“法器”。據說東西筶杯島分屬陽、陰。所以,東島住人,西島太陰,基本不住人。一陰一陽的筶杯,代表“圣杯”,正是“心想事成”的美好寓意。
風平浪靜,“筶杯號”在馬達聲中駛向東筶杯島,航程也就十分鐘。島上只有一座筶杯村,一座村就是一座島,這不正是海上的仙居生活嗎?
彼岸,抵達。如果說涵江是“小上海”,我想把筶杯島比作“小香港”。昔日的漁村,在靠碼頭的一面,傳統的石頭屋,已被一座座高大、漂亮的樓房替代。
我們穿行在樓房之間就地取材砌成的小巷子里。我和吳兄開玩笑說,小巷子七彎八繞,怎么不會迷路?吳兄很肯定地說:誰會忘記回家的路?
筶杯島留守島上的住民只有幾百人,大多數人都外出謀生活。外出的人中,八成從事珠寶行業。目前大約僅10%左右的島民還在向大海討生活。筶杯島的紫菜有些名氣,但比南日島等地的紫菜晚一些,國慶之后才收成。
吳兄一到家,就開始準備午餐,清一色魚、蟹、螺的野生海鮮大餐。看他在忙著,我們決定自己結伴去探訪島上風光。
從吳兄家屋后出發,我們遇見了一棵從沒見過的“樹”,我夸這樹生長得漂亮,“氣質”如同“小白楊”。誰知一拐角,發現這并不是一棵樹,而是大蘆薈一類植物的花。如此高大、一柱擎天的花,我是第一次見到,大家也感到驚訝!
沿著海岸邊的美麗步道,我們往山體的另一面漫步。另一面沒有房屋,但有很多的樹,有怪石,還有白色的燈塔。矗立在山頂上的燈塔,給這座有著神秘名字的小島,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這條路還沒完全環島,據說還要繼續修建。走到路的盡頭,我們沿著石階上山,山腰有一塊巨石很奇特,清明兄說像湄洲島鵝尾神石園的“情侶蛙”“盼歸蛙”,我仔細一對比,確有幾分相似。
在石頭山上,我們看到吳兄家的房子翻過山就到。山里人歐同志說,海島的石頭山不比山里的土山,翻不過去。我們只能原路返回。這海岸邊的美麗步道,海浪海風相伴,來回走上幾趟,也是不會膩。
在吳兄家屋后最高處,有一座刷著標語的特色石頭屋。旁邊就是村部和一座修建得很好的小學。這座小學是華僑捐建的,如今一個學生都沒有,孩子們都到島外去求學。
回到吳兄家,我們用專用的工具,撬著一盆主人從海邊撿回的大概名字叫“歪不正”和“正不歪”的小海螺,算是對馬上上桌的海鮮大餐的“熱身”。筶杯島是一座美麗的特色小島,筶杯島的人民很熱情。下一次,我想帶畫油畫的朋友上島,用畫筆把島上的風情描繪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