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幾天前,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數十年來一直是我良師益友、現已87歲高齡的王琛老師,給我寄來兩本新書。兩本書都是他80歲之后寫的,其中一本《莆仙方言——點滴解惑》很有看頭,尤其是對一些方言詞語的來源與嬗變作了詳細的探究與解讀,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把許多流行于世的“土話”,提升到古漢語或中原古音中去再認識,讓我不禁由衷地欽佩比我大整整10歲的王琛老師,其才思敏捷、學養深厚與行文流暢,絲毫不減當年在莆田縣文化館工作時的風采,無愧于風靡莆陽的“無職稱才子”稱號!
王琛老師書中有一處涉及方言中的媽祖信俗,引起我的注意,覺得正好可以做“阿朱講媽祖”的題材。于是又趁機把劉福鑄教授的一篇《媽祖諺語漫談》找來,擷取其中相關的內容,湊成一篇今天的文章,讓讀者共同分享一些方言諺語中的媽祖信俗。
莆仙民間對女性的神,往往只籠統以“媽”(讀如“馬”)稱之,很多人不清楚這尊“媽”到底是“何方神明”,執司什么職能。仙游楓亭有三媽宮,宮內奉祀媽祖(海神娘媽林默娘)、法主仙妃(晚唐人,許仙姑,開創圣泉)、吳天妃(唐,吳興之妹,以神針助兄射殺孽蛟,埭海為田)。湄洲島新建南軸線大殿,因其殿臺寬長,筆者曾參與策劃各殿設置哪些神像,并繪制圖樣,請雕塑家塑像。在大殿正中,媽祖兩旁配祀兩位與莆田有關的女神:錢四娘(長樂人,宋治平年間,在將軍巖下首創瀨溪陂)和陳靖姑(唐末閩人,閭山許真君門徒,保護婦嬰,東莊象山院有祖廟),如此湄洲祖廟南軸線正殿似亦可稱為“三媽宮”。(王琛)
“天妃宮還在,雨傘怎會無。”這是泉州的諺語。據說從前泉州天妃宮廟會活動很熱鬧。一次有個鄉下人進城,帶了把雨傘也在看熱鬧。他把雨傘放在天妃宮一個角落里。一會兒要回去時,雨傘卻不見了。他奇怪地說:“天妃宮還在,我的雨傘怎會無?”這話成為了笑柄,從此也就成了諺語。(劉福鑄)
“站在天妃宮,看見靈慈宮。”泉州諺語。意思是人情親情割不斷,引申為親切的情誼。因為泉州天妃宮和靈慈宮建筑距離很近,兩宮舉目可見,都是供奉媽祖,神靈一致,由是產生此諺。(劉福鑄)
“文峰宮里看總簿。”這是舊時莆仙戲班里流傳的戲諺。“總簿”指記載莆仙戲戲班各項條例的本子。過去,戲班遇有爭議的事情即拿出“總簿”,按其中規定條文來處理。按說“總簿”原應該放在供奉戲神的瑞云祖廟,而它實際上卻放在文峰宮媽祖廟,這說明媽祖對莆仙戲影響甚深,以至戲班的事也要由媽祖來裁決。(劉福鑄)
“文峰宮起,文峰宮止。”莆田俗諺。說的是過去莆田城內以媽祖廟文峰宮為中心的鬧元宵習俗,即從正月初六文峰宮首先點燈慶元宵(所謂起),然后全城響應,直至二十九晚(尾暝)莆城各社境最后匯聚文峰宮進行“媽祖總元宵”活動(所謂止)。(劉福鑄)
“風大找媽祖。”這是莆仙很流行的一句諺語,寓意與“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相同。(劉福鑄)
“伓拜媽祖,伓會發家。”這是潮汕地區俗諺。意為不拜媽祖,就不會發家致富。(劉福鑄)
“初九二三媽祖潮。”泉州諺語。指農歷九月初九、三月廿三這兩天是一日兩次天文潮汐的高峰日子。義同“初九二三早暗水”。(劉福鑄)
“渡海靠媽祖,安居靠真人。”漳州俗諺。把出海祭祀媽祖與居家供奉保生大帝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