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莉
生計模式與經營策略
芙蓉坡興化人的生計模式,最初主要是當人力車夫或三輪車夫,以出賣勞動力為生,后來逐漸有所積蓄,開始轉為開腳車、電動車修理店,最后是經營腳車行、摩哆車行、汽車行,直至經營汽車保險、汽車貸款等相關業務。在芙蓉坡和森美蘭州,興化人不僅控制了交通行業,也涉足于電器業、家私業、餐飲業、旅游業、建筑業、制造業等許多行業,在當地工商業界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1990年編印的《森美蘭興安會館四十周年紀念暨新會所落成開幕紀念特刊》中,共登錄當地興化人的企業124家,其中經營交通行業的約67家,經營電器業的約20家,經營其他行業的約37家。從中可以看出,芙蓉坡興化人主要經營交通業和電器業,同鄉同業的特色相當明顯。那么,為什么海外興化人會形成這種同鄉同業傳統呢?這與他們的經營策略密切相關。
芙蓉坡興化人的經營策略,主要是利用同鄉同族和姻親關系,不斷擴大經營范圍,建立商業網絡。在芙蓉坡興化人中,流傳一個故事:馬來西亞的總理曾經表揚興化人,說他們支撐了全馬的交通行業,然后問興化人的經營秘訣是什么?興化人回答說,我們的秘訣是會培養學徒。如果有好的學徒,我們就要他當上門女婿,然后他才可以出去開分店。這也許是個笑話,但也生動地反映了興化人利用學徒、家族和姻親關系建立商業網絡的經營策略。在田野調查中,石庭黃氏族人告訴筆者:為什么石庭人后來開那么多腳車店?因為很多老板招了學徒做女婿,等過了一段時間,讓他們去更偏遠的小鎮開腳車店,很快就有了大量連鎖的店鋪。[23]
石庭人腳車店中的學徒,原來都是興化同鄉,但一旦成為老板的上門女婿之后,也就變成了家族成員。在這里,同鄉、同族和姻親關系有機結合,三位一體,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來自原鄉的社會文化資源,因而也就成為興化人最重要的經營秘訣。不過,芙蓉坡興化人企業的組織形式,主要還是家族企業。例如,當地著名的僑領黃志萍、關鳳聲等,都是以經營家族企業致富的。
黃志萍為莆田石庭人,歷任芙蓉坡興安會館、自由車摩哆電器商會、培華學校的主席,同時擔任芙蓉坡東天宮與森雪隆甲江夏堂的主席,先后榮膺馬來西亞政府授予的太平局紳(PJK)與拿督(DSNS)頭銜,在莆田原籍也受聘為石庭學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等職務。黃志萍的發家史,在芙蓉坡興化人中眾口相傳,被視為成功的范例。
黃志萍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他的父親和叔叔、姑姑都曾經下南洋謀生,而他和母親、兩個妹妹留在老家,抗戰前到南洋與父親團聚,就學于芙蓉坡培華小學。他13歲時,父親去世,被迫輟學,到吉隆坡姑丈家的腳車店中當學徒。兩年后,太平洋戰爭爆發,馬來半島淪陷,他回到芙蓉坡開設腳車修理店,旋即被日軍強迫入伍,當了幾年治安軍。二戰后,他回到莆田老家,娶妻生子,然后再次南下謀生,先是到香港當的士司機,后來轉去新加坡開的士。1953年,他得到新加坡觀音廟靈簽的指示,返回芙蓉坡,開設“萬利興”車行,從銷售腳車發展到銷售摩哆車,成為小業主。
在黃志萍的子女成年之后,萬利興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銷售腳車、摩哆車轉向以銷售汽車為主,逐漸發展成為西馬地區最大的本田(Honda)代理商。黃志萍生育三子二女,其長女在老家出生,其余子女均為僑生,都在家族企業中任職。黃家第三代大多出國留學,回來后也是到家族企業任職,目前公司中的維修部經理和營銷部經理都是黃志萍的孫子。萬利興的董事會由會長、董事與會員組成,“會長拿督黃志萍局紳、董事黃德興先生、董事黃偉俊先生、會員黃德源先生”。其中德興、德源為志萍之子,偉俊為志萍之孫,可見這一企業組織實際上也是家族組織。
萬利興作為日本的著名摩哆車、汽車品牌代理商,其商業網絡遍布西馬各地,與許多興化人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1987年,在黃志萍榮膺拿督勛銜之際,有不少外地企業聯合送匾道賀,其中主要有:義興摩哆有限公司、尚和摩哆有限公司、立生企業有限公司、尚榮企業有限公司、新隆興有限公司、瑞興有限公司、五和有限公司、順利有限公司、榮和摩哆貿易公司、聯邦摩哆公司、信發摩哆公司、義隆摩哆公司、黃摩哆公司、馬六甲車行、義發公司、茂興號。這些企業都是興化人企業,也都是與萬利興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交通企業。
關鳳聲是芙蓉坡興安會館和福莆仙聯誼社的發起人之一,歷任興化人佛寺紫竹林的理事、福莆仙聯誼社的永久普度主,與興化名僧釋寂晃有深厚的友誼。他和兄長合辦的福源隆腳車行,一度是西馬最大的腳車行,而他的兒子創辦的馬來西亞鏈條廠,也曾經是西馬最大的鏈條廠。
關鳳聲祖籍江口石怡,他從小就跟長兄到南洋謀生,于1919年在西馬創立福源隆商號。此后,他的長兄及其后代在吉隆坡經營福源隆商號,而他自己南下芙蓉坡開設分號,并在芙蓉坡正式注冊了福源隆有限公司,專營腳車批發與鏈條生產。
關鳳聲的妻子陳瑞蓮為福清磁灶人,其內弟陳有美始終是福源隆腳車行的主要幫手,實際上也是商業合伙人。他一共生育了六子六女,其中一女送回原籍,為親戚家養女,其余子女均在南洋定居。他的6個兒子都先后在福源隆任職,長子關光輝原為教師,后來也參加家族企業的管理。他的女兒大多嫁給從事交通業的興化人,因而先后與芙蓉的石庭黃氏、怡保的江兜王氏、關丹的磁灶陳氏結成了兒女親家,這些都是他的主要商業伙伴。
福源隆主要經營腳車的代理和批發業務,早期的貨源大多來自英國、日本和德國,從吧生港運進來后,要先開箱組裝,再批發轉運到鄰近的吉隆坡、馬六甲、彭亨和森美蘭各地,因而是西馬進口腳車的批發中心之一。據關鳳聲之子關光龍回憶,在他們少年時代,生意特別繁忙,他們都需要到店里幫忙,所以很早就參加了家族企業的工作。他說:“我哥哥光華讀到初中,就(退學)回來幫忙了。我們雖然還在讀書,也要在一起幫忙。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因為腳車需要開箱組裝。我們是西馬最大的腳車行,雇傭的工人有10個,有印度人、外色人。開始老大、老六沒有回來做,后來也都回來了。”[24]
其實,福源隆作為批發中心,主要的業務都在外地,因此需要許多推銷和管理人員,這就是家族企業的優勢所在。1979年,關氏六兄弟利用腳車行的盈利,成立了馬來西亞鏈條廠,主要生產腳車與摩哆車的鏈條,仍然請他們的舅舅陳有美擔任鏈條廠的主要管理人員。關氏六兄弟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為了避免財務上的糾紛,專門設立了家族基金,用于資助各家購買住屋與子女教育,其他私人開支則不得從公司挪用資金。關光龍認為,這項基金是兄弟之間可以和睦協作的重要原因:“別人都問,你們兄弟怎么那么好,也不爭吵,到底是怎么處理?秘訣就在這里”。他還特別談到,在經營批發生意的過程中,同鄉之間的信用關系至關重要。
批發到各地的商店,我們興化人占多數以上,可以賒賬。如果資金缺乏,可以向朋友借,信用很重要。因此,我們同新加坡的推銷員,也都有各種業務。在田野調查中,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說法。有個早年從事汽車配件推銷的興化人告訴我:“其實你沒有資金是不用怕的,因為大家都講一樣的話,辦一樣的事,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信用。只要你有了信用,就可以空手套白狼。我把第一批貨給你,你不用給我錢,到后來你就可以利用這一筆貨款,不斷地進貨來賺錢。”所以,在他們這一行中,“靠的就是同鄉信用”。[26]
在同鄉企業之間,由于存在著較為穩定的信用關系,可以在資金、技術、勞動力、商品供應、信息交流等領域互相支持,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分工協作關系。1987年編印的《森美蘭自由車、摩哆、汽車、電器商會成立六十四周年紀念暨新會所落成開幕紀念特刊》,共登錄當地的交通企業98家,其中大多數企業也出現在同鄉會刊中。在這些興化人的交通企業中,各自的經營范圍不盡相同,分別涉及品牌代理、批發、零售、維修、回收、出租、貸款、保險等不同的商品銷售與服務環節。對每一商號而言,不可能同時經營所有的環節,一般都有各自的主要經營范圍。因此,只有通過各種同鄉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才有可能形成行業壟斷和競爭優勢。
在芙蓉坡同鄉會館和同業公會的企業名錄中,還有不少外地的興化人企業,從中可以看到跨地域與國際性的同鄉同業網絡。例如,在同業公會的企業名錄中,共登錄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的交通企業約250家,分布在沙撈越、柔佛、馬六甲、雪隆、霹靂、檳威、吉坡、吉藍丹、丁加奴、彭亨等9個州。此外,還收錄了來自新加坡、泰國、文萊的交通企業40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新加坡的企業。在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是國際貿易的中心城市,許多新加坡企業是周邊地區的主要商品供應商與品牌代理商。因此,新加坡興化人企業與芙蓉坡興化人企業之間的聯系也尤為密切。祖籍莆田江口西劉村的新加坡興化人劉玉書先生,曾在芙蓉坡同業公會的紀念刊與芙蓉坡興安會館紀念特刊中登載了賀詞。他說:“我14歲下南洋,20歲開始推銷腳車配件。1962年以后,主要在馬來西亞推銷,幾乎跑遍了全馬,各主要港口的興化人我都很熟悉。過兩天,我還要去怡保,參加一個興化老板兒子的婚禮。我們公司代理的品牌,從臺灣到日本都有,現在主要是大陸的產品。”[27]
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東南亞興化人的商業網絡是超地域的,同時也是跨國界的。這種國際性的商業網絡,同樣是建立在同鄉同業傳統之上,依賴于同鄉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因此,研究東南亞華人的商業網絡,不可忽視同鄉同業傳統的傳承與運作機制。
應當指出,在海外興化人中,不僅有成功的商業精英,更多的是自食其力的雇工和小業主。他們可能是的士司機,可能是腳車、摩哆車修理工,可能是推銷員或廢舊輪胎回收者。從表面上看,他們在同鄉商業網絡中始終處于依附地位,而在實際上,他們卻是同鄉同業傳統的存在基礎和運作主體。那么,對于這些普通大眾來說,同鄉同業傳統究竟有何意義?試以現年82歲的黃元勛老先生為例[28],對此略作探討。
黃元勛出生于莆田江口石庭村的紙扎藝人世家,早年在家鄉念過私塾,寫得一手好字。17歲時,黃元勛跟隨族人下南洋謀生,到新加坡族人黃春壽的腳車店當學徒。23歲回鄉結婚,回南洋后從新加坡轉來芙蓉坡,在堂兄黃文松的轟隆摩哆車店做幫工,后來又在族人黃新球的萬成摩哆店做幫工,據說收入都很微薄。1957年,黃元勛的妻子到南洋團聚,隨著兒女出生,家庭開支日益增加,生活難以為繼,遂在同鄉和族親的資助下,在吉隆坡創辦了自己的萬榮成摩哆車維修店,成為獨當一面的小業主。這一摩哆車店至今仍在營業,現在由他的四子接手經營。
黃元勛在南洋生活逾60多年,從當學徒、幫工到自己經營小店鋪,基本上局限于興化人聚居的地區,從事腳車、摩哆車維修等交通行業。據說,他至今只學會幾句廣東話日常用語,平常都是講興化方言。我們對此很好奇,曾問及當地興化同鄉:“元勛只會講興化話,那平時生活怎么辦?”他們打趣說:“所以他一輩子只跟太太交流,天天講興化話。你看,他們夫妻多么恩愛!”其實,黃元勛性格開朗,人緣很好,在當地興化人的社交圈中相當活躍。他15歲時就在原籍古跡明安殿參加過“持戒”儀式,精通“壇班”組織的內部事務,又粗通文墨,來芙蓉坡后長期擔任東天宮的“戒師”,是當地著名的儀式專家。
黃元勛的生平經歷,在他的同輩人中是習以為常的。由于早期興化移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語言能力單一,他們到南洋后很難獨立謀生,一般只能先跟同鄉族人當學徒、幫工,學會一技之長,然后再尋找機會獨立創業。例如,黃元勛的堂兄黃文松,最初是跟隨他的舅舅林奕到南洋,在舅舅的尚和摩哆車店里當了很多年的學徒和幫工,后來才自立門戶,創辦了轟隆摩哆車店,并把元勛找來當幫工。[29]元勛的妹夫白文鳳,祖籍江口后垅,15歲到新加坡,最初在同鄉的腳車店當學徒,后來到芙蓉坡跟同鄉學理發,最后開設了自己的理發店,至今仍然以理發為生。[30]由此可見,早期興化移民的同鄉同業傳統,主要是經由師傅帶徒弟的途徑,在新老移民的代際交替中自然形成的。對于新一代移民來說,這種師傅帶徒弟的傳承途徑,為他們提供了在當地安身立命的唯一可能,因而也是別無選擇的。
如上所述,芙蓉坡興化人的生計模式和經營策略,依賴于同鄉商業網絡的有效運作。對少數商業精英來說,同鄉商業網絡為他們提供了資金、技術、商品、信息等全方位的支持,使他們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大多數邊緣人群來說,同鄉商業網絡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技能培訓,使他們在異國他鄉可以安身立命,甚至也有可能因緣際會,成為發家致富的商業精英。正因如此,海外興化人無不致力于維護同鄉商業網絡,這就是同鄉同業傳統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
【注釋】
[23]黃玉坤訪談筆記,2011年8月25日,芙蓉坡福莆仙聯誼社。
[24]關光龍訪談筆記,2011年8月29日,芙蓉坡關家。
[25]關光龍訪談筆記,2011年8月29日,芙蓉坡關家。
[26]方國興訪談筆記,2011年11月14日,莆田江口石庭宮。
[27]劉玉書訪談筆記,2011年11月14日,莆田石庭九鯉洞總鎮。
[28]黃元勛訪談筆記,2011年8月22日、2012年9月9日,馬來西亞芙蓉坡。
[29]黃元勛訪談筆記,2011年8月22日、2012年9月9日,芙蓉坡東天宮。
[30]白文鳳訪談筆記,2011年8月11日,芙蓉坡東天宮;黃元勛訪談筆記,2011年8月22日、2012年9月9日,芙蓉坡東天宮。(來源:莆田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