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釋云岳,不知何許人也,生卒年不詳。釋懷仁、釋蒲禪,莆田人,生卒年不詳。云岳、懷仁、蒲禪三禪師為清代西來寺高僧。西來寺位于江口鎮北蒲坂鄉石獅村西來山山腰之間,古名麒麟山。山形如雌獅臥伏于迎仙溪畔,身上及周圍有八只小獅子,故有“九獅獻瑞”之美稱。西來寺創建于唐哀帝天祐間(904~906),原名麒麟山來音寺。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間(1008~1016),西來寺毀圮為平地。清世祖順治間(1644~1661),游僧號云岳者,由河南嵩山少林寺到此,見地勢巍峨,山水清幽,即再遷募建,改號嵩山。因嵩山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嵩山首創禪宗,歷史上稱達摩為初祖,稱少林寺為祖庭。少林寺和尚因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國有功,從此僧徒常習拳術,禪宗和少林拳負有盛名,在全國廣為流傳。為紀念少林寺初祖自印度西來,故取寺名曰“西來”。
清德宗光緒間(1875~1908),僧懷仁再建西來寺大雄寶殿、玉皇閣、仙公樓等。當時僧眾達五十多人。民國初年(1912),民族危機與戰亂,對于本已處在衰微之中的佛教無疑是嚴峻的威脅,各地以寺產興學成為風氣,這對佛教界是一個沉重打擊,中國佛教界面臨一場厄運。西來寺僧眾式微,三年無人住持。民國九年(1920)海外僧人蒲禪及師弟性禪、惟禪三人由新加坡回國,暫住江口鼓峰寺。一日,三位禪師來西林嶺福興寺做供,聞西來寺無人住持,三人馬上同往寺中探望,見到風景幽靜,四周可開墾種植,遂發宏愿在此修建。一年之后,三位禪師之師父正明和尚在新加坡圓寂,蒲禪派性禪、惟禪去新加坡接續法嗣,而自己自愿一人留下住持西來寺,艱苦創造,經歷數十年風雨滄桑,西來寺屋宇佛像煥然一新。至今寺中猶存一口鑄于圣祖康熙十年(1671)的大鐘。文宗咸豐六年(1856),閩浙總督沈葆楨為寺題“覺世度人”匾額。民國政府主席林森題“西來福地”匾額。寺后尚存祖師塔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