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閑
涵江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瀕臨興化灣,處木蘭溪入海口。這里海洋、平原、山區兼備,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歷來商貿興盛,有“小上海”之稱。這里具有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優秀人物輩出,體育、文化突出,民間音樂繚繞鄉村。涵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文枕琴這一音樂瑰寶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人文環境。
(一)歷史淵源
“文枕琴”系唐代“軋箏”遺存演化,經改良創新而來的。它原是莆田涵江民間古樂“文十番”中的主要樂器“蓁”。“蓁”又稱“文蓁”(11條弦)或“蓁仔”(9條弦),因狀如枕頭,俗稱“枕頭琴”。“軋箏”是我國最初的拉弦樂器,古亦稱“筑”。《史記·高祖本紀》有劉邦擊筑的記載。皎然(公元八世紀)載《觀李中丞洪二靈人唱軋箏歌》一詩中,已將軋箏的演奏形式,如以竹棒擦弦為伴奏的情景作了詳細的描述。《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此外,宋代出版的《古代合璧事類備要》中也記載了“蓁形如瑟,兩頭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潤其端而軋之”。宋代陳旸所著《樂書》也寫道:“唐有軋箏,以竹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元代陳旅(莆田人)在《和蕭秀才(歌風臺)》詩中云:“臺前小兒更擊筑,筑聲更似三侯章”,可見在宋、元時,扎箏在民間普遍流傳。特別是明萬歷(1573~1620)間,邑人布衣姚旅所撰的《露書》,對“文十番”中的“蓁”更有詳細的記載:“‘蓁’形似箏,箏十四弦,蓁九弦。箏長今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梓為之。俗云:‘筑也’。但筑舊云:以竹擊之。今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據之,稍似末形耳”。這說明“文十番”的樂器和演奏手法,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同時,以蓁為主的唐宋宮廷器樂與莆仙民間器樂糅合,形成了雅俗共賞的“文十番”,明萬歷間已盛行于莆仙民間。清代,陳文龍的《格致鏡原》云:“筑形如琴,十三弦。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擊之,隨調應律,唐代編入雅樂。”《中國弓弦樂器史》提到“在福建省的莆田市,當地民間樂種‘文十番’中有軋箏的遺存,稱之為‘文枕琴’”。隨著時間流傳,這一古老樂種瀕于失傳,“文蓁”也趨于絕跡。
文藝復蘇后,在著名民族音樂研究專家王耀華,項陽、劉春曙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著名作曲家郭祖榮、黃文棟先生的幫助和指導下,涵江區文聯原主席、莆田縣莆仙劇團原音樂工作者黃福安于1979年開始對這一古樂器進行改良和演奏創新,接著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9年又相繼改良,并綜其“文十番”“文蓁”“枕頭琴”的名稱,取名為“文枕琴”。《中國弓弦樂器史》肯定黃福安對文枕琴的改造是卓有成效的(全國有多處對軋箏樂器的改良),認為黃福安對文枕琴的改造“大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演奏技巧,終于使文枕琴這件古老的樂器獲得了新生”,并把莆田列為20世紀軋箏存在的主要地區之一。1981年起由黃福安用改良后“文枕琴”連續六屆在福建省“武夷之春”音樂會、武夷音樂舞蹈節上獲獎,先后又獲國家文化部、廣電部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作曲、表演二等獎,全國第九屆“群星獎”音樂大賽作曲、表演銅獎,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節專業組二等獎(其女兒黃丹丹演奏),又培養了繼黃丹丹之后的多名新手獲國家文化部“蒲公英獎”音樂大賽作曲金獎、輔導表演銀獎、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賽二等獎,莆田市首屆百花文藝獎授予文枕琴演奏節目“特別榮譽獎”。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等媒介播出,并赴日本、港、澳表演交流。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多次觀摩給予高度評價,中外多家報刊、音樂雜志對“文枕琴”都作了詳細的報道,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二)基本內容
“文枕琴”是“文十番”主奏樂器“蓁”的改良創新成果。“蓁”形如古琴,狀似古箏,猶如早期藤編漆皮的枕頭。琴上安9個或11個“人”字形琴馬,上張絲弦,五聲音階排列。用蘆葦桿抹上松香,一弦一音在弦上磨擦演奏。音量較小,音色深沉含蓄,略帶噪音。改良后的琴,音色柔美典雅,保持特色,音域較寬。通過演奏創新,音域可達3個八度以上,音量大于原琴3倍,強弱變化自如,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改良后融二胡、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于一爐,成為一種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拉弦樂器。
首次用改良后的“文枕琴”創新的曲目為獨奏《思念》,獲得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最高優秀節目獎,繼后又有獨奏《湄嶼潮音》《港灣遐想》《幽谷清音》《海峽女神》,小合奏《潮音》及與唱相融的《一斛珠》《海峽通途》《清風頌》等曲目相繼創作推出,并在全國、省各種大賽中獲獎。專門介紹“文枕琴”樂器的文章于1985年《樂器》(第4期)發表。《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人民音樂》《音樂生活》《福建日報》《福建音樂》及日本《八重山日報》《沖繩日報》等中外刊物作了報道介紹,還有《黃福安與他的文枕琴》多次在中央電視臺、黃河電視臺、東南電視臺對外播出。
(三)基本特征
“文枕琴”繼承發揚民間音樂傳統文化,改良創新古樂器,使以蓁為主的唐宋古樂千年傳揚,古為今用,融入現代文明,為樂壇增添光彩。基本特征:
1.在保持原有古樂器樣式的基礎上,對琴馬、琴軸、琴弓、琴弦等作了革新。
2.在保持古琴音色典雅的特色上,改良為優美明亮、強弱自如、擴大音量的新樂器。
3.通過演奏的創新,擴大音域(音域可達3個八度以上),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并融二胡、提琴、古箏、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巧于一爐,成為一種能獨奏、合奏、伴奏,能拉能彈、可捻可撥的時代感強的樂器。
(四)重要價值
文枕琴的成功改造,不僅促進了海內外進一步了解“文十番”的寶貴豐富的文化遺產價值,而且傳承了民間優秀音樂文化,使古老樂器煥發青春,在樂壇上增添光彩。
1.學術價值。文枕琴改良創新,弘揚了民間傳統文化,提高了古老樂器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中國音樂史譜寫新篇。
2.實用價值。文枕琴對民間古樂的發掘、搶救、保護及發展,對凸顯古老文化精要,增添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五)傳承譜系
從現存的涵江民間古樂“文十番”的傳承及“蓁”(軋箏)的遺存資料看,現存資料僅知20世紀40年代演奏“蓁”的樂師有“鄭山里(塘頭三股村人)、鄭金鸞(塘頭三股村人,20世紀80年代仍邀請演奏)、鄭立章(塘頭三股村人,20世紀90年代仍邀請演奏)、鄭下吾(哆頭哆中村人)”。1963年,莆田縣文化館原音樂干部黃文棟帶“文十番”節目赴泉州參加晉江地區第一屆曲藝會演,1978年黃福安幫助重組塘頭“文十番”隊,1979年起黃福安開始對“文蓁”進行了多次改良創新。
(六)瀕危狀況
1.文枕琴作為傳承民間古樂的新事物尚未被社會更深了解和接受。
2.雖然制作一批文枕琴,培養了新手,但在專業演出上仍然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
3.在現代音樂沖擊下,文枕琴不如傳統民樂如二胡、古箏等受到喜愛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