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孟
在仙游縣榜頭鎮下昆社區,矗立著一座記載著血吸蟲肆虐、消滅和鞏固血防成果歷史的特殊建筑,這就是你可能從未見過、在莆仙地區獨一無二的“送瘟神紀念碑”。這座和毛澤東一首詩詞連在一起的送瘟神紀念碑,對于近期全民抗擊疫情的仙游縣,更承載著歷史厚重感和深刻紀念意義,凝聚著一種同心抗疫的偉大精神和磅礴力量,格外引人注目。
據了解,血吸蟲病俗稱“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所引起的一種疾病,死亡率高,在中國流行了2000多年——“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非常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毛澤東曾指出:“血吸蟲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關系到民族的生存繁衍,關系到生產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關系到青年能不能參軍保國,我們應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共產黨人有責任幫助群眾解除疾苦,把血吸蟲病消滅掉。”1956年2月17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發出了“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戰斗號召,就此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在福建、浙江等南方12個血吸蟲病流行的省市區全面展開。1957年4月,國務院發出《關于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衛生部設立血吸蟲病防治局。到1958年,在全國人民發揮沖天干勁,與血吸蟲這一瘟神奮力作戰下,我國血吸蟲病高發的態勢終于得到了有效遏制——“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1958年6月30日,毛澤東看了《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面紅旗──記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長篇報道,為血吸蟲病的成功防治睡不著覺了,在劉莊(現西湖國賓館)寫下了壯麗詩篇《七律二首·送瘟神》,激勵了一代代血防人向著“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目標前進,如今早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作為一座凝聚群眾力量和血防精神的豐碑,仙游縣的這座以毛澤東詩詞題目命名的“送瘟神紀念碑”,由當時的榜頭公社革委會于一九七九年十月置立,歷經42個春秋依然屹立在下昆社區居委會辦公樓對面,高約5米,底座寬2.6米,碑四邊長1.5米,均采用青石砌筑而成。去年在常態化防控疫情中,在上級大力支持下,鎮村籌資15萬元對紀念碑進行修繕提升,重新修葺碑體,新建成各長6米、寬6米的上下廣場及石圍欄,促使舊貌換新顏,整體外形端莊,氣勢宏偉,已被鎮里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人員日漸增多。
這個體現血防精神的歷史性建筑,其碑正面中央是毛澤東“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響亮口號,底部勒著“送瘟神紀念碑”,左側是1958年7月1日毛澤東“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寫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右側是華國鋒的題詞“加強領導,依靠群眾,實現毛主席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遺愿而奮斗”,后側是仙游縣榜頭人民公社委員會撰寫的“送瘟神碑志銘”,簡要記錄了在黨中央及各級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取得把血吸蟲病消滅掉的偉大勝利。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這座送瘟神紀念碑永久昭示著下昆群眾和全國人民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解放前,反動政府暴虐,不顧百姓疾苦,下昆血吸蟲病猖獗,荒村薜荔,生靈涂炭,慘絕人寰。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一九五八年在毛主席送瘟神詩篇的鼓舞下,各級黨委加強領導,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疫區人民防治血吸蟲運動如火如荼,殲滅了釘螺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并積極普查治療病人和病牛。一九六零年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一九七零年代后期,下昆干群更加齊心協力干血防工作,從此消滅了血吸蟲病。
“飲水不忘掘井人,幸福全靠共產黨。”42年前,因為消滅了血吸蟲病,這座送瘟神紀念碑便矗立在下昆社區,碑上銘刻黨和政府消滅血吸蟲病所作的貢獻和老百姓的感恩之情。42年后橙黃橘綠的金秋九月,仙游此輪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如同當年全國人民打贏沒有硝煙的血防戰一樣,全縣人民迅速眾志成城地投入到打贏防控疫情殲滅戰中,并得到各地醫護人員的火速馳援,現已取得抗疫的偉大成果。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42年后的9月24日,來自寧德市古田縣總醫院的援莆醫療隊臨時黨支部7名黨員來到這座紀念碑前,攜同下昆社區、溪東社區部分黨員干部開展“黨建共建強堡壘,聚力共進抗疫情”主題黨日活動,一起重溫入黨誓詞,一同大聲誓師“科學防控、凝心聚力、使命擔當、請黨放心”,他們紛紛表示切實把守護榜頭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踐行入黨誓詞、彰顯黨員本色的生動實踐,有信心有能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的瘟神早日送走,并已成功付諸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的戰勝瘟神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