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影视风影在线_美女又大又黄www免费网站_免费AV岛国大片在线观看_啦啦啦韩国视频免费观看_残疾人XXXXBBBB视频_中文在线 地址_性福宝色多多_亚洲成色A片77777在线麻豆_亚洲精品无人一区二区_男女作爱免费网站在线观看_午夜香吻视频在线看免费_精品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区别_日本一道本线一区免费_成人一级黄色片_站长推荐国产精品视频_色人岛_久热久色_大地资源中文字幕第8页_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_青青草a免费线观a

今天是
天氣預報:
閩南媽祖廟
【發(fā)布日期:2021-08-25】 【來源:本站】 【閱讀:次】

 

□朱合浦

 

泉州天后宮

 

我認為,閩南與媽祖的關系是最密切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媽祖”的名稱起源于閩南。這一點我曾做了詳細的闡述。概括起來就是:“媽祖”名稱首先出現(xiàn)在澎湖地區(qū)的閩南遷臺人群之中,是對湄洲祖廟神祇的向往與追慕,意為“所有分靈娘媽之祖”;隨后便在臺澎信眾中傳開并普及到閩南和粵港澳,近代漸漸在大陸被學者和廣大信眾所接受,約定俗成,于是統(tǒng)稱“媽祖”。

二、媽祖出生時,湄洲島屬清源郡的莆田,而清源郡就是現(xiàn)在的閩南。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的今莆田屬泉州管轄。泉州,歷史上是整個閩南地區(qū),含今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龍巖等地級市的衍生地。唐代改泉州為清源郡,境內存在莆田、清源兩縣,后因郡縣同名而改清源縣為仙游縣;五代時改清源郡為清源軍;北宋初,今莆田屬興化軍管轄。興化軍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分泉州地置,軍治在興化縣(今仙游縣游洋鎮(zhèn)),八年移治莆田縣。媽祖誕生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此時莆田隸屬泉州,等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莆田從泉州分置為興化軍時,媽祖已經(jīng)20歲了!這就是為什么泉州的學者會撰文提出“媽祖是泉州人”的理由。不管怎樣,泉州與媽祖的淵源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三、媽祖的一個封號曾冠之以“泉州神女”。事出有因。元至元十五年(1278),蒲壽庚以海運屢獲媽祖佑護為由,向朝廷奏請加封媽祖。但此事經(jīng)司禮部門輾轉復議,耽擱下來了。事過三年,時間來到至元十八年(1281),此時改由蒲壽庚的兒子蒲師文擔任市舶司提舉,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續(xù)向朝廷要求加封媽祖。這回皇帝允準,“詔海外諸番宣慰使、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冊命(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哇!一下子就從宋代的“妃”升格為“天妃”!然而《元史·世祖紀》卻錯將至元十八年的事誤植為至元十五年的事,于是有了這樣一段記載:“(至元十五年八月)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于是“泉州神女”常被閩南人引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閩南與媽祖之間的親密關系。

總之,因為閩南與媽祖的關系非同尋常,所以閩南的媽祖信俗十分廣泛,閩南媽祖分靈廟的數(shù)量當在幾百座,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泉州天后宮了。下面就分別介紹泉州天后宮和其他幾座閩南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舊城南門內,坐北朝南。廟祀始于南宋,建筑群規(guī)模形成于明嘉靖間,清康熙至道光間又幾經(jīng)重建擴建,遂成包括山門、東西闕樓、戲臺、正殿及東西廊廡、后殿及東西軒房、梳妝樓及四涼亭、四齋館等龐大規(guī)模,占地面積達7200多平方米。民國以后,部分建筑被學校、民居所占用和改建,所幸其主體建筑兩大殿得以完整保存。1987年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殿為天后宮建筑群的核心,建在高約一米由花崗巖砌成的臺基上。石臺四面均作浮雕圖案,題材為鯉魚化龍、八駿騰云、鶴舞空中等,造型生動。殿堂建筑面闊、進深各5間,面積達635平方米。前辟卷棚式檐廊,廊上樹立兩根雕刻精美的盤龍石柱。建筑主體為木框架結構,并用圓形花崗巖石柱承托大屋頂,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橫拱承托梁架。梁作九架,柱頭科和平身科用方形斗拱四挑。明間和次間梁上置一斗三升兩層。彎枋、雀替等木構件,雕花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柱礎亦作浮雕。屋面為九脊重檐四坡式歇山頂。正脊作兩頭起翹的“燕尾”脊,中部加飾用彩瓷貼制的兩龍戲珠立體圖案。垂脊與重檐之間亦襯以鳥獸、花卉,人物等彩塑裝飾。另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整修時在正殿神龕背面發(fā)現(xiàn)一幅繪有湄洲祖廟全景的大型壁畫,對研究湄洲祖廟建筑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后殿又稱為寢殿,其地基比正殿高出一米多。該座殿宇系明代大木原構,屋面為兩坡面懸山頂,面闊7間(35.1米),進深3間(19.8米),通高8米許。梁架材質粗大,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柱礎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方形青石雕花的宋元婆羅門教寺的石柱,估計為明代翻修時移置。柱上再接木柱,上刻一聯(lián):“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門額上懸掛傳說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后德配天”橫匾。

近年來,被毀的山門、戲臺、兩闕樓、梳妝樓及涼亭、齋館等已全面修復,使整個建筑群恢復了歷史面貌。

 

沙格靈慈宮

 

沙格靈慈宮位于泉州市泉港區(qū)東埔鎮(zhèn)沙格村,北臨湄洲灣。初創(chuàng)于宋咸淳六年(1270)。明永樂間擴建,以存放端午競渡的龍舟。清嘉慶十四年(1809)最后一次大整修,奠定了現(xiàn)有建筑規(guī)模。宮坐北朝南,寬18米,長28米,建筑總面積500多平方米。由山門兼前殿、拜亭及兩廂、大殿組成。前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拜亭為方形,重檐歇山頂,中嵌木構八角藻井,由小如意、斗拱層疊承托, 彩繪裝飾,整個藻井所用1200多件木料均由榫卯穿楔而成,工藝極為精巧。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整座宮殿豎立66根石、木大柱,其中10根雕琢蟠龍、人物、花鳥的石柱,藝術造詣尤高。如拜亭前一對輝綠巖石柱,上雕蟠龍自下纏繞而上,忽又回首下瞰,似從海中騰空躍起又驟然俯沖而下,極具神韻。龍柱上方還雕有四海龍王,分別足踏魚、蝦、龜、蟹,作巡視海域狀。其他石柱則雕有八駿、花鳥及八仙過海、封神演義等歷史故事。屋面十五道屋脊做成三十只高翹燕尾,脊墻所嵌彩瓷裝飾,亦雕有八仙和龍、虎、獅、象、豹、鱷等猛獸造型。其構思獨特、形象逼真。該宮1978年曾再次加以修繕,現(xiàn)已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美山天妃宮

 

美山天妃宮位于福建泉州市豐澤區(qū)東海鎮(zhèn)美山村石頭街。創(chuàng)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傳為鄭和下西洋抵泉州時所建。明、清均有重修。廟宇坐北朝南,兩進殿,由山門、戲臺、兩廡和大殿組成。前臨晉江,占地面積2052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大殿為單檐歇山頂,磚木結構。面寬、進深各五間。殿前兩邊連接角亭一對,俗稱“虎頭亭”。宮廟周圍尚有明代宮池、古井、四王府、河泊所及阿拉伯人集居地遺址等。古廟原被學校占用,1989年學校遷出后由里人僑胞何瑤煌捐資重修。近年由村委會和村民再次集資重修。1992年公布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蟳埔順濟宮

 

蟳埔順濟宮位于福建泉州市豐澤區(qū)東海街道蟳埔社區(qū),坐北朝南。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清順治十八年(1661)擴建,民國20年最后一次重修,成為現(xiàn)有規(guī)模。現(xiàn)存建筑為兩進殿,中間加拜亭。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宮內存有傳為施瑯平臺時曾蒞宮求簽靈應,于康熙二十四年題獻“靖海清光”之匾。山門內尚存清順治十八年《欽依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和民國元年《公禁碑記》。墻壁嵌有清·黃貽果題“湄云普蔭”石額一方。1998年公布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暗林順濟宮

 

暗林順濟宮位于福建泉州市洛江區(qū)馬甲鎮(zhèn)暗林。元至正六年(1346)由當?shù)亓质鲜甲孓三埡推渥优c創(chuàng)  建。明弘治年間由林一喬募修,崇禎十五年(1642)由林啟杓再募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林寒松又重修,光緒二十四年由林會又重修。民國5年(1916)由鄉(xiāng)人募緣重修。1984年因原建筑物多有損壞,由華僑和鄉(xiāng)民捐資修繕,現(xiàn)有建筑為兩進殿,硬山頂,磚木結構。大殿面寬五間,外加廂房,庭院內有池亭點綴景觀。已公布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石天后宮

 

東石天后宮位于福建晉江市東石鎮(zhèn)龍江澳畔西尾村。據(jù)《泉州宗教大觀》記載,該宮由船商蔡咸康、林義熙、高長治、蘭景云等倡建于宋慶元三年(1197)。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波斯國駙馬都尉曾時懋(原籍晉江縣羅山,元至正二十年隨叔父自東石啟航赴波斯,曾禱于廟,并許愿重修)捐資重建,并題“圣德服中外,英名振古今”柱聯(lián)。其后,又由旅居27個國家的東石鄉(xiāng)諸僑胞多次捐資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至民國間修建,存有清道光六年(1826)、光緒二年(1876)和民國13年(1924)重修碑記各一方。廟宇坐北朝南,面臨龍江,由山門、廊廡、大殿組成,面寬三間,硬山頂,磚木石結構。該宮1953年成為糧站倉庫,1988年由東石海內外鄉(xiāng)親集資重修。現(xiàn)為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滬深林宮

 

深滬深林宮位于福建晉江市深滬灣西岸的海底古森林核心區(qū),原名“順濟宮”,又名“天妃行宮”,俗稱“西嘉寧赤涂頭媽祖宮”。據(jù)《泉郡宮廟考》記載,宮始建于元元貞二年(1296),明宣德四年(1429)重建,改名“天妃行宮”。清光緒十五年(1889)邑紳施修叻等募緣于舊基之南辟土重建,取古地名“深林險徑”而定名“深林宮”。僅單進三開間。單祀媽祖。此后,香火日盛,1947年僑胞施性杯等為之拓建,后毀。1980年,鄉(xiāng)耆施至立等倡緣就原址重建。1983年鄉(xiāng)僑胞又捐建碧波亭。1996年,鄉(xiāng)人鳩資增建后殿。宮內遺存文物有明代“天妃行宮”石額一塊、白石浮雕千里眼一尊及元代石柱礎等。現(xiàn)已公布為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安南門外天后宮

 

惠安南門外天后宮位于福建惠安縣城南新亭尾街,為清雍正八年(1730)知縣韓從玉倡緣募建,為該縣唯一的官建媽祖廟。宮坐西朝東,為封閉式建筑體,外墻長22.6米,寬16.8米,分上中下三進殿,面寬為五開間、三廳堂。第一進為前殿兼山門,第二進為拜亭,兩邊為天井和廡殿,第三進大殿為三廳并排、中廳開間,主祀天上圣母,配祀觀音菩薩和注生娘娘。左廳祀文昌帝君、包龍圖、南斗星君,右廳祀南海龍王。整座宮墻以亂塊石砌成,梁架和椽木均用大材,金柱則木石混用。山門內尚存清光緒年間《奉憲示禁》碑一塊。該建筑曾遭一定破壞,但基本構架完好無損,是縣內難得的清初宮廟原構。1994年公布為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彭城護海宮

 

彭城護海宮位于福建惠安縣東嶺鎮(zhèn)彭城港雅村,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因白蟻蛀蝕,宮從原址五劉山(宮山)遷到港雅村重建。宮坐北朝南,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由山門、拜亭、大殿及兩廊組成。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結構,硬山頂。大殿亦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1999年又進行翻修,并增拓一批附屬建筑,同年11月公布為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港雅古為出海渡口,2001年,韓國九牧林蘊公后裔前來尋根問祖。經(jīng)中國比干文化研究會考證,其入韓始祖正是從此地航海赴韓,因立碑為記。

 

泉港烏石宮

 

泉港烏石宮位于福廈公路150公里彎道山嶺南,傳說創(chuàng)建于宋代。因當?shù)赜幸粔K高一米多的狀若“圣母靜坐”的烏石而得名。明宣德元年(1426)毀于火,乃上移重建廟宇,而在舊址另建一亭以供那塊烏石。宮廟屢經(jīng)重修,現(xiàn)存建筑由山門、拜亭、大殿組成,占地800多平方米。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木架為抬梁結構,硬山頂。殿內奉祀天上圣母和順天圣母(陳靖姑)。烏石宮在臺灣和東南亞有多處分爐。現(xiàn)已公布為泉港區(qū)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云霄天后宮

 

云霄天后宮位于福建云霄縣云陵鎮(zhèn)溪美街民生路,坐西北向東南。始建于明代,清代屢次重修。同治三年(1864)嘗遭太平軍殘部燒毀,光緒初修復。后再次重修。199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建筑布局為三進二院,內布兩個天井,外辟二級曠埕。占地面積640平方米,建筑面積374平方米。自前而后為外埕、門廳、天井、大殿、天井、后殿(佛殿)。門廳為三山式懸山頂,門前披檐作凹形明廊,額懸“敕封天后宮”豎匾,后檐臨天井。大殿地基高出0.68米,面闊、進深各三間,殿內立金柱4根承托梁架。前檐一對八仙過海盤龍石柱與門廳后檐一對鳳凰牡丹石柱,均為清代閩南石雕工藝精品。宮內廊壁上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古碑一通,宮外埕圍墻亦存乾隆至光緒石碑5塊。

 

北門慈后宮

 

北門慈后宮位于福建漳浦縣綏安鎮(zhèn)朝陽路,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年間。傳說是當年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赴京應試,得媽祖化身指點,乃于嘉靖三十八年(1610)得中探花。林回鄉(xiāng)時遂往湄洲奉請媽祖金身,在家鄉(xiāng)建廟奉祀。宮初名靈慈廟,清乾隆重修時改名慈后宮,俗稱“北門媽祖廟”。該廟自明末至民國初多次重修。近年又進行大修。主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三段脊,磚木結構。1995年公布為漳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舊鎮(zhèn)天后宮

 

舊鎮(zhèn)天后宮位于福建漳浦縣舊鎮(zhèn)(即明鎮(zhèn)海衛(wèi)城),原在新福街港邊,為清乾隆五年(1740)鄉(xiāng)人翰林庶吉士張先路所創(chuàng)建。歷有重修。民國21年(1932)因修馬路,落架移建于張翰林府左邊。1952年用作倉庫,1978年收回修復。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只一殿,方廣各10米。木石結構,硬山頂,面闊三間。前軒為四檁卷棚式。以石柱承托木梁,以方形木雕夔龍構件代替斗拱,刻工細致精美,為閩南特有風格。殿堂進深三間,青石六角柱礎,前以仿木石雕斗拱出椽,明廊左右墻嵌圓形青石雕虎窗花。殿內有一副乾隆四十一年邑人湖北布政司經(jīng)歷李大登題刻柱聯(lián):“砥柱安瀾跨舊鎮(zhèn),湄洲煥彩繞新宮。”廊道上尚存舊碑3件,記錄天后宮歷史沿革。

 

浯嶼天妃宮

 

浯嶼天妃宮原名“和安宮”,俗稱“媽祖婆廟”,位于福建龍海縣港尾鎮(zhèn)浯嶼中部,坐東向西,依城面海。始建年代無考。宮內存有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重建天妃宮記》碑,可證創(chuàng)建于此前。明天啟元年(1621)荷蘭殖民者侵占浯嶼,宮遭破壞,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修復。清道光五年(1825)至民國時期又多次重修。1985年再次重修,1987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妃宮建筑規(guī)格為四殿三跨院,石木結構,面闊三間。縱深38.9米,橫寬9.2米,面積376平方米。屋頂為燕尾翹脊,兩坡面,懸山頂。第一殿為山門,門廳內豎立明清重建重修宮廟碑刻4塊。門廳與正殿之間為一座粵東風格的拜亭,兩邊為天井,俗稱“龍虎井”。正殿面闊進深各三間,以四金柱抬梁舉架。梁架構件均飾以雕刻圖案。神龕供奉三尊神像亦同粵東風俗,中間稱天山圣母,兩旁為二媽、三媽。神龕上懸一方康熙二十四年記述神助施瑯平臺的牌匾,文字內容與東山宮前天妃宮之匾相同。正殿后殿又有一拜亭一大殿,中間神龕供奉一尊鎮(zhèn)殿媽祖。最后一殿為佛殿,前有一小院落連接第三殿。

 

銅陵天后宮

 

銅陵天后宮原名龍吟宮,位于福建東山縣銅陵鎮(zhèn)西門澳海濱。原為明初銅山千戶所創(chuàng)建之廟。明、清均有重修。今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官府禁示碑一通,嘉慶十七年(1812)僧祖標募捐重修時題刻“天后宮”石匾一方,以及咸豐六年(1856)重建時邑生員沙中金所捐奉的一對八角石柱和題聯(lián),邑貢生黃步青與紳商孫有金所捐題的精雕龍、鳳石柱各一對。宮廟于民國29年被東山縣警察局占用,20世紀50年代改為縣公安局駐所,后被移給手工業(yè)社使用。1988年落實宗教信仰政策,由東山信眾和海外三胞捐資修復,并恢復廟祀。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銅陵天后宮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二進院,面闊五間,三段脊,歇山頂,近年又在宮前廣場上增建一座石碑坊。

 

宮前天后宮

 

宮前天后宮位于福建東山縣陳城鎮(zhèn)宮前村,坐北朝南,依山臨海。始創(chuàng)于明末,清代多次重修,最后一次為光緒十四年(1888)。后遭破壞,1984年修復。現(xiàn)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由山門、天井、大殿組成二進院,抬梁式木結構,懸山頂。宮前廣場上另搭有戲臺。臺后有日月池,傳為媽祖梳妝鏡。該宮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存有清康熙二十四年牌匾一塊(寬1.93米、高0.79米),記述神助施瑯力克澎湖之功及朝廷諭祭事,文字與龍海浯嶼天妃宮存匾相同。

分享至:
打印】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新蔡县| 竹北市| 武宣县| 广汉市| 永嘉县| 北辰区| 沙洋县| 富蕴县| 耒阳市| 天峻县| 延吉市| 阳西县| 赞皇县| 江都市| 天峨县| 若羌县| 克什克腾旗| 静乐县| 巢湖市| 新丰县| 三原县| 张家口市| 德安县| 万盛区| 太白县| 广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会同县| 雷波县| 宁南县| 长顺县| 罗平县| 六枝特区| 沾益县| 织金县| 大邑县| 儋州市| 武穴市| 宁阳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