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整理
西塔寺座落于南山廣化寺山門前西墻外原西塔旁,相傳也是唐代無了祖師創建的,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了。各級方志和許多文獻都記載,唐武宗毀滅佛教之時,廣化寺宇被毀,逮及唐宣宗下詔恢復佛教,寺主靈敞及城中檀信,都說該寺乃是郡中第一大叢林,若非道高德重的菩薩僧,難以宏就重建功德,于是廣大僧俗佛子,敦請龜洋無了禪師下山主持廣化寺修建工程,不久即復原貌。自那時伊始,南山廣化寺亦稱無了為其重興祖師。當時龜洋僧侶下山進城,不在三官堂住宿,便到廣化寺掛搭,兩寺關系和往來非常密切。然而無了禪師心想,不該長此侵損廣化常住,故于此地(當時這里猶未建塔)建小寺一座,由龜山派僧卓錫管理香火,擬為世代僧徒下山掛搭食宿之所。此說固非方志記載,純屬傳聞,但卻情在理中。
厥后無了禪師坐化,其真身存于龜洋祖剎,諸下院均仿無了的真身德相更造法像奉祀。宋時寺旁建木塔三層,小寺便就俗稱西塔寺。明代塔毀,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代又毀。然而寺塔非一,塔毀而寺猶存。宋到明初,寺之興廢無考。但據傳說,龜洋唐宋鼎盛時期,大剎門前墩外“傅洋”(此地名至今猶然)一帶,為寺內一戶傅姓菜工居住耕種的田洋,后來寺宇敗落,傅氏舉家遷至西塔寺內居住,不久在附近今之新梅村蓋房落戶。至今該村姓傅村民,就是唐代龜洋傅菜工所傳的后裔。
前述明景泰間龜洋大剎遭火厄時,全寺之五房僧徒,分奔各處下院住錫,據說其中“福房”徒眾,即棲居于此寺。十多年后的明成化間(1465-1478)僧藏谷重建中殿,不過當時至清季的數百年之間,住錫此寺者,時而龜洋法系僧徒,時而廣化或十方僧人,時而男僧,時而女尼,時而僧去寺空,廢興不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僧法指重修寺宇;同治十三年(1874)更又修葺中殿。20世紀初葉祖寺重興之時,又派僧人略事維修,管理香火;其后三官堂毀廢,一尊“軟身”的無了祖師木雕法像,遷至此寺奉祀,后被毀。當時寺宇雖然沒有全毀,但亦倒塌將近。
20世紀80年代,南山大剎周圍大小佛寺先后全面修復,惟有此寺殘破未修。當時修建廣化大剎的僧俗佛子心中明白,此寺歷史上原屬龜洋下院,未經龜山常住同意,不能擅自修建為其別院,幾度征詢龜山之意。1989年龜山海外下院——馬六甲青云亭監院寂晃法師回國,決定由海外匯款修建,并由龜山祖寺委派幾位僧人共同負責興建工程。歷經多年修建、擴建,主要工程才告完竣。修建期間,甲亭監院理行法師,幾度回莆到寺關心修建工程,并攜資重塑諸佛菩薩及無了祖師圣像,2002年農歷九月廿四日,由廣宣當家主持規模較大的佛像開光慶典,并舉行一天道場法事。之后,廣宣又領眾在大雄寶殿之后增建一座規模可觀的三層大悲樓,第三層立名“感應堂”,堂中主奉觀音菩薩圣像。現任住持如珍法師,仙游縣人,1959年出家,師從寬林法師,畢業于福州鼓山佛學培訓班。
如今,這座歷史悠久的龜洋下院,以古樸壯觀的嶄新面貌,屹立在莆田第一大叢林——南山廣化寺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