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過去,在涵江古鎮(zhèn)的北面,有一個村莊叫倉口村,這里河道縱橫交錯,村里有不少農(nóng)田遠離村舍,每到夏秋收成之際,大量的稻谷麥子需用船只運回村子,入夏罱河泥,春冬運送肥料……樣樣都需要船只運輸,全村少說也有幾十只溝船,村前寬闊的河面上常常泊滿了船只。
船只用久了,總會損壞。所以,村民常常到鎮(zhèn)前雇請修船匠來村修船。鎮(zhèn)前姚氏修船匠長年累月在海邊修船、造船、行船,不少人成了有名氣的修船匠。據(jù)說,大約在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姓姚的修船匠,常常到倉口村修理溝船,三天兩頭,來來去去,覺得十分麻煩,于是就在村里買下房子定居下來,專門從事修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修造溝船是姓姚人家祖?zhèn)鞯氖炙嚕来鷤髂胁粋髋粋鹘o外姓人。到民國時期,全村修船只的姚姓人有姚妹仔、姚梅父子、姚文十二、姚添仔、姚九和、姚金堂等20多人。那時,莆涵水鄉(xiāng)少則就有1000多只溝船,所以,全村20多位修船匠常常受雇出村修船。奔東村跑西村,整年忙忙碌碌。
溝船是平底船,船的兩端向上翹起,全長約12米,船肚最寬度1.5米,大的每船可載重100擔(dān),小的70擔(dān)—80擔(dān),而一般的溝船只能承載50擔(dān)—60擔(dān)。所以,民間都稱它做“海溝”船。過去,造一只溝船須用“碼”板3丈多,杉行的老板早已劈成粗坯;船底板通常只需9塊1丈多長的松木坯,還需用船肚板、船頭板等大量木料。需要4個修船匠配合。一只“海溝”從開工到竣工需25天—30天。船體造好后,還要用破漁網(wǎng)填塞船縫,再勾以桐油灰。這種桐油灰具有很強的防水效果。
修船匠平時修船的業(yè)務(wù)最多,常言道:新船好造,舊船難補。如果船肚板開裂了。就得用3寸的四角鐵釘補加固,再用油漆防漏。若是船底板壞了,漏水了,就得把船只拖上岸,另行更換。要是船頭撞壞了,就得動大手術(shù)。因為船頭與底板和肚板直接相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撤換新板的時候,還要注意各處的銜接是否緊密、牢固,所以往往需用7寸的四角鐵釘從各方面鉚接加固。最棘手的要算那些老船、爛船。這種船只使用年限超常,木質(zhì)松脆,甚至軟爛。倉口村的修船匠總是格外細心應(yīng)對,努力修好。
倉口修船匠尤以做工精細、堅固耐用、兼信用誠實在修船行業(yè)中取勝。所以他們口碑極好,名聲遠揚。不只是涵江周圍幾十個村子常常找他們修船,就是遠在莆田城郊的不少農(nóng)村也常找他們修船,甚至南洋片的鄉(xiāng)村也常常遠道上門請他們前去修船。
解放初,倉口村修船匠仍然個體經(jīng)營。1954年后,歸農(nóng)業(yè)社集體所有。1958年以后,歸生產(chǎn)大隊集體所有,修船勞動一律登記工分報酬。1958年期間,莆田縣造船廠發(fā)展木制溝船生產(chǎn),由縣政府批準,從倉口村招收了姚梅、姚添仔等7位修船匠進廠當(dāng)技術(shù)員,專門負責(zé)溝船生產(chǎn)。
涵江岱埕村嚴姓人,清代從福清江陰遷來,子承祖業(yè),世代以修補海船為業(yè)。到了上世紀20年代,嚴家老大慕榮,20歲出頭,在村北海堤邊的“三潮宮”搭棚造船,招收同村嚴姓造船工15人—20人,成立了一個簡易造船廠。造船廠以生產(chǎn)海船和運輸船兩類船只。嚴姓造船廠一直到1953年春末即告結(jié)束。
改革開放后,公路運輸蓬勃發(fā)展,水上運輸逐漸走下坡路,溝船修造業(yè)務(wù)逐年減少,加上一些地方河道變窄,出現(xiàn)污染,人們再也不喜歡用溝船搞運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