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范
圖為炒豆(圖片來自網絡)
七夕節是將天上的星宿跟人間的神話傳說結合起來的象征愛情的節日,是古代農業經濟社會中男耕女織家庭結構與經濟生活的反映。莆仙傳統七夕節,既有跟外地相同的乞巧活動,又有其獨特的民俗。
先看看天上的星座。牽牛星,又稱牛郎星,是天鷹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兩旁各有一顆亮度小一點的伴星,排成一直線,合稱扁擔星。織女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一顆星,下邊還有兩顆較小的伴星,構成等邊三角形。這兩顆星及其伴星的形狀,莆仙用一句諺語加以概括:“牛郎直直甩,織女三角馃”。意思是牛郎一直線,織女三角形。三角馃即芋馃,是莆仙特色食品,大米磨成粉加煮熟的芋頭,蒸熟后再油炸而成,其外觀呈直角三角形,所以也叫“三角馃”。我們習慣于稱三角形為“三角馃”或“芋馃角”。按照這個諺語的描述,夏季晴朗的夜晚,在頭頂上偏南的地方,銀河的兩邊,很容易找到這兩顆星。
按照古代民間傳說,天帝派王母娘娘去把織女抓回天庭,牛郎挑著與織女所生的一對兒女去追。眼看快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急忙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上畫出銀河,將牛郎織女分隔在兩邊。從此以后,這一對夫妻只能隔著茫茫銀河相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才能相會。但是莆仙民間傳說卻認為,牛郎及其兩頭的伴星是“紅面阿擔山擔海”,即紅臉漢子一頭挑著山一頭挑著海。從亮度上看,牽牛星比織女星暗一等,其顏色略顯暗紅,所以說是“紅面阿”,即紅臉的。莆仙民間認為,紅臉漢子一頭挑山,一頭挑海,由于擔子太沉而憋紅了臉。而且,有的年份山那一頭會沉一些,有的年份海那一頭會沉一些,與此相應,人間就會發生干旱或洪澇災害。年初看擔子的傾斜,可以預測當年的旱澇情況。
再看看人間,莆仙民間的傳統七夕節。七夕,莆仙稱為“七月七日夜”,即七月七日晚上,這個晚上“牛郎織女廝(相)會”。織女是民間傳說中的紡織女神,織成云錦天衣,此衣只應天上有。織女也被人們看成智慧靈巧的化身。在七夕,女性有向織女星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月下穿針。她們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這基本上與外地相同。這個習俗今已不存。
民間又有“食炒豆”的習俗。俗話說:“食炒豆,食老老”,意思是吃了炒豆就可以長壽。炒豆是用大豆、花生仁炒熟后,拌上紅糖,煮成的塊狀食品。初七那天,孩子尚未成年之家,備辦糖炒豆、時令瓜果、胭脂等,祭祀織女,祈求保佑孩子平安成長。而炒豆也只有小孩子的鐵齒銅牙才咬得動。這是莆仙獨特的習俗。在民間,織女被尊奉為兒童保護神,有的地方稱之為“七娘媽”,傳說七月初七是她的生日,有“做七娘媽生(為織女慶生)”的習俗。
民間又認為,七月七日凌晨,牛郎織女分別時,依依不舍,淚灑鵲橋,于是在那天凌晨,人間會下起蒙蒙細雨。
劉克莊《踏莎行(巧夕)》詞:“驅鵲營橋,呼蟾出海,朝朝暮暮遙相望。誰知風雨此時來,銀河便有些波浪。玉兔迷離,金雞嘲哳,二星無語空惆悵。元來上界也多魔,天孫長怨牽牛曠。”營橋即搭橋。蟾即銀蟾,是月亮的別名。月亮又稱玉兔。嘲哳,指聲音吵雜細碎。天孫即織女星。曠,這里指耽誤。后村先生寫道,二星朝暮相望,好不容易相會。卻因銀河波浪耽擱,才見面不久天就要亮了,未免惆悵。織女埋怨牛郎磨蹭,誤了佳期。從題目“巧夕”,可知那時有乞巧活動。不過我倒是想,后村先生小時候肯定吃了很多炒豆,才會壽登耄耋。
總的看來,傳統七夕民俗正在不斷淡化,現在人們偏重于詮釋愛情永恒的主題,反映七夕文化中自由神圣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