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離岸
2001年,30歲的謝達離開老家莆田華亭鎮,經過四天三夜的航行,抵達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蘇里南,這里濕熱、富饒、陌生。隔著茫茫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故鄉已遠在萬里之遙。謝達回憶道:“飛機下降時窗外是無窮無盡的森林,偶爾看見一座小房子,這里荒無人煙,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肯定會死在這里。”
語言不通,沒有朋友,想喝鍋稀粥都找不著個地方,謝達從零開始,絕處求生。他四處奔波打工,了解到這個人口僅50多萬的異國,華人定居在此卻已有160多年歷史。靠著勤勞機敏,踏實為人,謝達漸漸贏得當地民眾、華僑的友誼和信任,僅數月之后他便開起餐館,掙到在蘇里南的第一桶金。兩年之內,他又開辦超市,生意順遂,做得風生水起。
在夯實創業根基的艱辛歷程中,謝達更深地領略到蘇里南獨特的人文與自然之美,“這是個會讓你慢慢喜歡上的國家,靠近赤道,四季如春,水資源及礦藏充沛,拉美地區人們生活隨性安逸,沒有那么多壓力。”而正是當初被他視為絕境的森林,為他帶來新的生機。蘇里南沒有輕工業,沒有企業,卻擁有95%的森林覆蓋率,面對近乎原生態的豐厚資源,謝達當機立斷于2007年創辦蘇里南神龍紙業有限公司,其主打品牌迅速鋪開,如今已占據當地70%的市場份額,可謂家喻戶曉。
2014年,他又進軍木材貿易領域,成立蘇里南帝豪木業有限公司,將南美洲的木材銷往張家港、臺灣等地。也是在這一年,謝達獲總統榮譽勛章。短短數年,謝達白手起家,由一個無名之輩成為當地僑領,并當選福建商會會長。謝達的創業故事,可說是許多莆商、閩商、華僑華人在海外闖蕩拼搏、致富崛起的寫照。離鄉背井使他們打破局限,獲得更加開闊的態度和視角,也尋找到自身的歸屬和文化認同,在商會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蘇里南創業之際,謝達與商會同仁議定:“回家,迎請媽祖!”
溯源
與謝達幾乎同時決定返鄉迎奉媽祖的,還有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莆仙商會。2016年9月16日,該會常務副會長吳珍發攜加拿大莆田籍華僑一行26人,敬備五果六齋,在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的陪同下,恭請媽祖神尊分靈多倫多中華湄洲媽祖廟。他們之中,有的是和謝達一樣的創業者,有些是事業有成后前往海外再覓商機。皆是敢闖敢拼,秉持精勤儉孝莆商精神的杰出代表。
12月3日,謝達一行23人抵湄洲媽祖祖廟恭請媽祖分靈蘇里南福建商會。至此,媽祖的香火遍布五大洲35個國家和地區。這位故鄉的女神,究竟對他們意味著什么?
吳珍發副會長坦言:“早年踏出國門,在外面真是舉目無親,遇到困難找誰說?都是要靠自己解決。有些事情實在想不通,只有燒香告訴媽祖,祈求她保佑。媽祖就是我的心靈寄托,有她在就有信心,膽子就大,遇事敢于決斷。因此在國外,媽祖具有極大的向心力。近年來媽祖文化活動做得越來越紅火,海內外聯誼交流日趨頻繁,特別是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成為我們海外華人的榮光。”
據介紹,近五年來,華人移民已占加拿大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僅在多倫多的莆田人就有一千多人,中文成為加拿大第三大語種。他們共同的追求就是讓媽祖文化在異國落地生根。
謝達對此也深有同感,他說:“華人目前約占蘇里南總人口近10%,其中莆籍華人就有七八千人,蘇里南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多宗教國家,各國的移民都會帶去本國的信仰。這次迎奉媽祖,不僅填補當地華人的信仰空白,更能凝聚人心。同時,也讓更多國際友人接觸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依靠多年的經營和爭取,華人在蘇里南享有極高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蘇里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唯一把春節作為法定假期的國家。在謝達等商界精英看來,資本是流動的,世界瞬息萬變,而媽祖信仰安穩如碇,使他們和衷共濟,汲取平靜堅定的力量來應對所有的流動。
靈跡
迎回分靈媽祖之后,媽祖廟宇的籌建成為兩地商會事務的重中之重。隨后,他們專程造訪莆田媽祖文化研究院協調商榷相關事宜。其間,多倫多莆仙商會一行分享了遭遇的幾樁奇事。數月來,為籌建加拿大中華湄洲媽祖廟,籌備組緊鑼密鼓發動鄉親信眾,多方進行建廟選址的調研,相繼查勘篩選了二十幾處場地,確定購買維多利帕克街2744號VlCT0RlA PARK AVB的臨街建筑。
可做好規劃方案后與加拿大設計師一對接,才驚覺依據當地法律,對宗教信仰場所等非牟利機構場所限定極為嚴格,不在規劃許可范圍內,即是違法。眾人聞聽內心冰涼,當時合同已簽,訂金也付了,尤其發起人之一的老華僑阿發,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經政府相關部門查詢核實,結果發現這塊地竟正好列在規劃之內,這是萬中無一的機率,眾人直呼媽祖護佑。更驚喜的是,通過這次對接,發現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媽祖信俗早已備受關注,加拿大政府多年前就規劃了一個多元文化園,園內特地為媽祖預留有一個片區。
萬萬沒想到,他們一直在等我們,而恰因此番媽祖分靈的機緣,促成了皆大歡喜的局面。“籌建宮廟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務太多,尤其在國外,許多物品都要回國備辦,兩頭跑更加細致繁瑣,很多事當下覺得難以辦成,可實際運作中慢慢地又都順利解決了,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冥冥之中自有加持。”多倫多莆仙商會林會長有感而發。
2016年年前,他再一次感受到媽祖的神奇。“為了媽祖廟的事,我和會長必須在12月8日趕到多倫多,當天早上4點左右出發,趕長樂機場7點的航班,車子即將進入高速路口時,像是媽祖提醒,我突然意識到裝著護照、身份證、楓葉卡的小行李箱似乎沒在車上,果不其然,匆匆忙忙間,我反倒將最重要的行李遺忘在路邊,當時嚇得一頭冷汗。一趕回出發點,陳會長就和我到外找,路上沒有,路邊車底、樹叢、犄角旮旯哪都沒有。已經快4點40了,誤了航班連陳會長都走不成,我心急如焚,卻毫無辦法。只得一個勁念叨媽祖趕緊幫忙,箱子丟了事就辦不成了。110建議我們去鎮海派出所查看值班監控,這段不到10分鐘的路程,我是一路祈求媽祖。剛趕到派出所門口,電話就來了,是熬夜下班的工人撿到了箱子,按護照上的手機號碼打來的。媽祖有靈啊,連我們趕到機場登機時間都掐得剛剛好。更巧合的是,這次如果沒去多倫多辦事,我根本不會知道自己的楓葉卡只剩28天就過期作廢,虧得補辦及時,不然身份就沒了,這都是媽祖的恩佑提點。”
承傳
大廈巍然,梁椽共舉。迎奉媽祖遠赴海外,為華僑華人搭建心靈家園,讓中國文化在異國落地生根、開枝散葉,是僑胞們的共同心愿。聽說是為媽祖建廟,一位林氏宗親二話不說帶頭捐資20萬加幣,在他的帶動下,僅一周時間,多倫多莆籍鄉親就集資90萬加幣,約合人民幣400多萬。
籌款隨之在多倫多的各省同鄉會全面鋪開,籌委會在倡議書中寫道:“人之有本,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無論我們走得多遠,我們都不曾忘記我們的祖、我們的根。但到了我們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又讓他們拿什么去體會那份故國情懷?媽祖名揚四海,她的故鄉在莆田,是我們莆田的驕傲。她曾伴隨我們的先輩無數次地漂洋過海,并庇佑他們在世界各地繁榮昌盛。弘揚媽祖文化無疑是維系鄉情的絕佳紐帶。”
“媽祖凝聚華人,人多心齊力量就大,有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才能生根,才好發展。成立商會是為了辦實事,不要虛的。”媽祖迎回蘇里南的第二天,謝達就找到中國駐蘇里南大使張晉雄長談了一個多小時,謝達已經在蘇里南河邊置辦了一塊約十幾畝的地,對于下一步怎么發展,張大使給出的建議使謝達豁然開朗。
張大使認為,媽祖的包容性很大,來到蘇里南最終必然和當地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蘇里南政府正大力投資發展旅游業,建立媽祖宮廟除了作為主體安奉神尊和香火之外,應把思路再擴大,設計籌劃出相應的旅游項目,比如在媽祖廟旁規劃建設一座供華人供奉祖先的宗祠,再把祖國的民俗文化、工藝美術,甚至蘇里南的民俗文化都容納進去,格局要開闊,應把商貿、生活、旅游休閑都考慮在內,既與政府的政策相契,又興旺媽祖的香火,更在潛移默化中推廣中華文化,讓子孫后代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讓外國人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使的誠摯之言使謝達心頭澎湃:“我馬上組織人員把設計規劃效果圖先拿出來,再和張大使配合向蘇里南政府進行征地,爭取在來年把這些事情都落實下去。”
傳播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一名媽祖故鄉人的應盡之義。也許是媽祖信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2008年起,謝達的公司每年都資助當地15家孤兒院、養老院、艾滋兒童院、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國際扶輪基金會。這些年來,秉持“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使謝達既贏得商機,也收獲榮譽。2014年,謝達榮獲蘇里南共和國總統包特斯親自授予的棕櫚勛章。
展望
一粒種子,可能長成一棵大樹,長成一片樹林,甚至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唯有時間可以見證。正如吳珍發副會長所言:“我們在國外往大了說代表中國人,往小了說代表莆田人,格局要大。我這一代做不到還有我的兒子,我兒子完成不了,還有我的孫子。這件事要靠一代代來完滿。‘路漫漫其修遠兮’媽祖事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媽祖精神的發揚光大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的參與和支持,甚至還需要未來幾代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