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鵬/文 鄭煒毅/圖
“江東梅影”是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人們習慣將該村稱為唐梅妃故里,是我市千年古村落之一。村中有一湖稱為“南塘”,湖中央的湖心島上建有一座三層的八角亭稱之“梅亭”,在湖邊不遠處還有一尊威儀、端莊的梅妃塑像,附近兩塊石上分別刻有“梅妃故里”“壺蘭梅魂”八個大字,隨著木蘭溪的潮漲潮落而時隱時現。近日,我們慕名前往該村進行走訪,退休教師、江東村老協會會長吳國柱冒著高溫,一路陪我們走訪、拍攝,并熱情地為我們講述梅妃的故事和她短暫而傳奇的人生。
秀色掩今古 品高勝傲梅
江梅妃(723-756),本名江采蘋,江東人,莆仙民間稱其“江東妃”,因酷愛梅花,獲封“梅妃”,生于醫學世家,擅使石斛珍珠漢方養膚,也有別號“斛珠夫人”和“祖姑皇妃”之稱。江采蘋也有福建首個女詩人,中國古代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美譽。據《辭源》條記:“梅妃,唐明皇(玄宗)之妃。莆田人。姓江名采蘋。開元初,高力士選歸侍明皇。明皇后寵楊貴妃,逼遷上陽宮,帝每念之,曾封珍珠一斛密賜梅妃,不受。也稱江妃。見舊題唐曹鄴《梅妃傳》。”
相傳,江采蘋從小聰明賢淑,五歲能讀書,七歲會作文,九歲即可誦解《詩經》。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皇帝派高力士出使閩粵,大選秀女,江采蘋被選入皇宮。進宮后,江采蘋深得玄宗皇帝的寵愛,被封為妃子。由于其酷愛梅花,深慕梅之高潔,在其所居之處周圍遍植梅樹,并稱為“梅園”。每當梅花盛開時,其成天在梅中賞梅賦詩,直至深夜仍流連花下,不忍離去。玄宗皇帝見其如此癡迷梅花,便令人在梅園中修建一座亭子,取名“梅亭”,并親筆為“梅亭”題匾,賜江采蘋為“梅妃”,有時也戲稱“梅精”。然而生性風流的唐玄宗被楊貴妃所迷惑,有了新寵后,唐玄宗便不再獨寵梅妃,并將其貶至上陽東宮,從此唐玄宗不理朝政,成天沉迷于酒色歌舞中。天寶十四年(755),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叛軍很快攻入京師長安城,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及親信外逃。因楊貴妃兄妹迷惑皇帝誤國導致動亂,在逃亡途中,士兵起哄嘩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在馬嵬坡,而被貶身在上陽東宮的梅妃不愿棄國逃難,更不屈于亂賊,為保貞節,她投井自盡,終年34歲。叛亂平定后,唐明皇思念梅妃,派人四處尋找無果,當得知梅妃為保全名節以身殉國,悲痛不已,在梅妃的遺像上題寫“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以表達對梅妃的追憶。
走訪中,當地老人告訴我們,在民間老百姓口中還流傳著一個關于梅妃的故事,該民間傳說頗為傳奇。據老人說,江采蘋原是村里的一位牧鴨姑娘,自小貌丑無比,當年朝廷派出選秀女的官兵路過村中時,江采蘋正在放牧鴨子,得知官兵進村的消息時,她也跟著逃跑躲藏,由于一時心急,在跑的過程中她重重摔倒在地,滿臉的泥漿,當她從地上爬起,在池塘捧水洗臉后,奇跡出現了,水中倒映的是一個貌賽西施的女子,原本容貌奇丑無比的江采蘋,經過重重一摔和洗臉后,變成了一個絕世美人,正在這個時候,返回的官兵見到眼前的驚世美人,大喜過望,將她押往京城,送進皇宮。
浦口宮位于江東村中心位置,是為紀念梅妃春秋二祭而修建的宮宇。據《莆田縣志·大事記》載稱,浦口宮創建于唐至德元年(756)。后經宋翰林院學士吳孟慈等人重修,明萬歷四年(1576),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一年(1756)等多次擴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唐代之風和宋朝之韻的宮宇重雕風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禮節建造。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99平方米,是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筑。
浦口宮集“古”“大”“美”于一體,被譽為“莆陽第一宮”,其建筑結構采用宮殿式建筑,由照墻、門樓、廓房組成,建筑古樸大方,富有皇家氣派。正殿中央供奉著仿舊塑的梅妃像,慈祥俊俏、栩栩如生。浦口宮有許多名人題匾,有清書法大師伊秉綬“貞烈垂芳”碑刻,有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澤潤生民”,還有大文豪郭沫若“梅妃生里”題書等,文物價值極高。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七和八月十六,江東村都會舉行隆重而莊嚴的“春秋二祭”儀式,是江東村浦口宮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春祭最獨特的是“紅桔壘果龕”,農歷正月初三上午,在浦口宮主殿梅妃偶像前香案上排著13座雄偉莊嚴的桔塔,這十三座桔塔是按照清嘉慶十三年重建時捐款多少而定桔塔高低,最高的幾座桔塔是從香案直至宮宇脊梁,十分氣派,象征皇家高大神圣;秋祭為農歷八月十六,從八月十五起在浦口宮上演二天莆仙戲,宮內排滿宴桌,八月十六全村重過中秋,并在村中南塘重秋賞月,也是全國獨特的過“重秋”風俗。“八月十五是中秋佳節,梅妃在京城與民同樂,十六返鄉與家鄉人民一起歡度佳節,所以才形成了我們重過中秋的習俗”。吳國柱說。
梨園寄相思 妃子也愛鄉
在浦口宮左側,建有一座飛云廟,是祀莆仙戲祖師雷海青的廟宇。據傳梅妃入宮時,唐玄宗特賜一班梨園讓梨園總管雷海青帶至莆田,以示皇恩浩蕩,這班梨園經梅妃和雷海青修改,如今已發展為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雷海青也被莆仙老百姓稱為莆仙戲的鼻祖。當地群眾為了緬懷梅妃和雷海青對莆仙戲來源的貢獻,特修戲神祖廟用以紀念。宋代大詩人劉克莊指出莆仙戲來自宮廷,他為宋代黃巖孫主編《仙溪志·藝文志》序記:“唐代莆田民間歌舞百戲盛行,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印證莆仙戲來自宮廷,來自梅妃的傳說。自古以來,莆仙戲是傳說梅妃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梅妃故里情鐘莆仙戲,對莆仙戲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先后涌現出著名編劇人祁宗燈、化妝師吳玉仁,民樂家林金清、林偉等一大批莆仙戲傳承人才。
穿梭在江東村曲折迂回的村道間,隨處可見古民居、祠堂、廟宇等,一路陪同并充當講解員的吳國柱告訴我們,梅妃雖位居皇妃,但她始終心系百姓,為家鄉做了許多好事,如御封“莆田諸女盡封為孺人”,“于歸俱賜鑾駕”、“特賜皇家梨園戲班”還有特旨莆田民居建筑可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妃子脊頭”等,為莆仙人民爭了無限榮耀和殊榮。
“莆田諸女盡封孺人,于歸俱賜鑾駕”。孺人,據《辭?!贰抖Y記·曲禮下》解釋為:“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用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明清則為七品官母和妻的封號。”按封建時代禮制,婦從夫貴是不可逾越,莆田諸女就不一樣。據出土文物考證,自宋代起莆田就有封孺人習俗。如婦女壽終喪家大燈例寫“例封孺人”,木主牌上×××公孺人×氏,這是莆田女人的特別殊榮。鑾駕轎是古代專供帝王后妃乘坐的,而莆田女子出嫁時就能乘坐“鑾駕轎”,洞房中還懸掛鳳燈,這是莆田女性特殊的政治待遇,形成了莆田特有的婚嫁民俗。鑾駕轎結構,仿皇家“紅轎”制造,轎頂四角飾有四條金漆浮雕金龍,栩栩如生;四周披圍紅綢,轎頂穹窿式,顯得雍華富貴。莆田新嫁娘乘坐“鑾駕轎”出嫁。一方面是堂堂正正地宣稱是明媒正娶,另一方面是抬高女子身份。
在民間有傳說,梅妃雖身在皇宮,但想到家鄉房屋的建筑多是簡陋不堪,心中總是悶悶不樂。唐明皇知道后,特地下旨,允準梅妃家鄉的房屋,可依照皇宮的形式降低起造,為脊頭半翹的“妃子脊頭”建筑。莆田民居建筑的形式是帶有一定皇宮格調,屋脊兩頭向上翹,其形式有“文脊”和“武脊”兩種。所謂“文脊”就是在脊頭處用磚砌成倒梯形,類似文人頭戴的“生巾帽”一樣,有的砌成似“貢銀頭”,統稱為“文脊”,為“生巾脊”或“貢銀頭”;所謂“武脊”又名“燕尾脊”或“鴟尾脊”,燕尾脊翹起的脊頭頂分成兩叉,形狀似燕子的尾巴。莆田民居,加上建筑材料采用紅磚和屋面上的紅瓦,是全國獨有的民居建筑。
心懷家國情 英名代代傳
飛禽率陣行義舉,燕翼蓋身慰忠魂。距浦口宮不遠處,江東村村民為紀念抗倭民族英雄孔兆熙將軍的愛國精神,在其犧牲地修建“飛燕府”,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建后,經清代以來多次重修,至今仍保持明代建筑風貌。“飛燕府”主殿奉祀莆仙民間尊稱的“黑大人”大王爺孔兆熙及“白大人”白仁將軍等五位抗倭名將,俗稱“飛燕五大人”。
據介紹,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廣東水師將領孔兆熙奉命率軍援閩,鎮守興化府三江口以阻止倭寇再度入侵,抗倭指揮部設在江東村的西城寺內。同年十月廿八日,倭寇從三江口大舉登陸,孔將軍率部殊死戰斗,一個多月歷經十三陣,最后壯烈犧牲。傳說當時飛燕成群聚集保護英雄遺體,留下“神鳥護軀”故事。至今,在江東村還有明代抗倭古場遺址群之一的山一洞等。
飛燕府前建有一座“祈馨亭”, 又名“正氣亭”,飛檐翹角,描金繪彩。亭內鐫刻有中國書協秘書長權希軍的“勁節”,中國美協理事、書畫家朱鳴岡教授的“名流”,莆籍著名書畫家朱成淦的“氣壯河山”等許多名人題寫的名聯警句。
江東村不僅是歷史文化名村,也是革命老區村。據村民介紹,新中國成立前,該村一批有識之士先后踴躍加入革命隊伍,建立地下聯絡點,發動群眾、宣傳革命,為革命斗爭全面取得勝利作出積極的貢獻。
揚帆再起航 譜寫新華章
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不僅是江東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全體村民對家鄉記憶的情感之根,更是該村新一輪發展的文化奠基石。
優環境、惠民生、抓發展。是江東村歷屆村“兩委”班子的擔當與責任,特別是近年來,在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鄭光亮的帶領下,該村以“建立生態文明村落”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每年投入巨資,開展衛生整治,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通過加大整治河道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以“梅”為介,打造以梅妃故里為主題的水鄉景觀帶,進一步推進梅妃故里景區改造提升,改善村民出行、居住、生活環境,為游客打造舒心、優美的休閑娛樂場所。據悉,2017年,為加快寧海閘等項目推進建設工作步伐,村黨支部書記鄭光亮率領村“兩委”干部、老黨員分工合作,深入村民家中耐心做好群眾拆遷工作,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與響應,僅用了不到10天就全部完成255戶近40000平方米房屋的征遷工作,創造了和諧征遷的“江東速度”。另據了解,在鄭光亮的帶領下,該村已先后建設完成河道清淤拓寬、道路亮化,修建梅妃廣場、燈光球場、村文化廣場等民生工程,目前正加快對“江東書院”舊址的修復保護工作。
“以前我們這里是臭水四溢,村民人居環境差,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謀生,通過近幾年的整治和改造后,整體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河暢水清岸綠,村道變寬了,也更整潔了,‘十里水鄉’的優美環境和幸福生活,讓很多城里人都羨慕我們,特別是每年春節期間,河道兩岸的梅花盛開時,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觀光游玩”。漫步在如詩如畫的河岸邊,吳國柱說道。
梅妃故里還有許多歷史古跡和傳說,“抬頭石”“梅妃諑”“牧鴨地”“美人湖”“梅亭”“犀牛浦”等,江東村猶如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