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又是大暑時節(jié),木蘭溪畔泛起了一派迷人的紅潮,如東天扯來的片片朝霞,似香山經(jīng)霜的遍野紅葉,像神話龍宮的紅珊瑚林……
翻檢厚重的史籍,莆田荔枝之脈源自四季如春的南方,于魏晉時代扎根于莆田沿海,逐漸沿著木蘭溪的縱橫河網(wǎng)繁衍流播,終于從富饒的南北洋平原以星火燎原之勢包圍城廂,使這座閩中小城以“煙火萬家,荔枝十里”的盛景贏得“荔城”別名。
莆田先賢陳俊卿,就曾以“共樂堂前花木深,登臨當(dāng)暑豁塵襟。紅垂荔子千家熟,翠擁筼筜十畝陰”的詩作,描繪出一派“荔枝翠擁千戶,佳果紅垂萬家”的壯麗景象。名列宋“四大家”的蔡襄,在其所著《荔枝譜》中稱“奇特”者,在莆田有陳紫以下十二品、虎皮以下二十品共三十二品。莆田荔枝于是香飄百代,名揚萬里。
在對家鄉(xiāng)遙遠的回憶中,夏天的熱情似乎是火紅的荔枝點燃的。時令未到小暑,那向陽高枝上的荔果就已先抹上了胭脂。沒過幾天,就被太陽酒醉成了紅瑪瑙。隨后,萬千荔果好像追趕時尚般,成群結(jié)隊地漲紅了臉,如談戀愛的姑娘羞答答地垂下了頭;河畔溪邊的一串串荔枝垂得貼近了水面,好像偷偷照鏡的待嫁女。照得原先碧綠的溪河流水春心萌動,綠里透紅流丹溢彩。岸上荔樹叢中蟬們的悠揚合唱,也含情脈脈地甜蜜起來!
這時,最得意的莫過于饞嘴的小淘氣們了,在逍遙自在的暑假里,壺公山下的每一片荔枝園,都成了他們的伊甸園。他們?nèi)齼梢换铮殖猪斃p橡膠泥的小竹竿,以粘蟬為由在荔枝園里游來蕩去,趁守荔人不注意,便猴子般躥上樹去,手忙嘴亂地來一通“荔枝小餐”。而他們最絕的把戲還是“游河偷荔”,一個個脫得光溜溜像泥鰍,成群結(jié)隊地往佳果低垂的水下鉆,冷不丁躍出水面抓幾顆荔枝,又“撲通”一聲潛入水底逃遁而去?!皳渫ā背鲆粋€活蹦亂跳的童年,叫岸上守荔人又笑又罵地吹胡子瞪眼睛。
采荔時節(jié)要算荔鄉(xiāng)的盛大節(jié)日,鄉(xiāng)野村莊的種荔人家傾巢而出,男人們抬著竹梯背著竹簍,興奮地爬上亭亭如蓋的荔枝樹,女人們在樹下扶竹梯分揀荔果,把艷紅的果實和甜蜜的笑聲一筐筐裝滿。孩子們則如聞到腥味的小貓咪,流著口水游蕩在樹下?lián)炻涔?。最有趣的要算在溪河上蕩舟采果,波光瀲滟中荔果輕搖,船兒輕搖,歌兒輕搖,心兒也輕搖,搖出了滿船別致的荔鄉(xiāng)情韻。難怪,莆田歷代騷人雅士的詠荔佳作連篇累牘。以詩人的慧眼靈心觀照,那游蕩在清麗木蘭溪的采荔舟,絕不亞于煙雨西湖的采蓮船,她們從唐詩里晃蕩而來,又往宋詞中漂搖而去……
溯時光之河搖向古老的歷史,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荔鄉(xiāng)的荔枝樹不但結(jié)下了神奇?zhèn)髡f,也長出了文采風(fēng)流。后梁開平元年(907)狀元徐寅的“朱彈星丸粲日光,綠瓊枝散小香囊”,名登宋“四大家”蔡襄的“霞樹珠林暑后新,直疑天意別留春”,現(xiàn)代騷人郭沫若的“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等佳句,賦予這種佳果豐厚的文化意蘊。
至今仍為鄉(xiāng)人夸耀的,是高壽1200多歲的“宋家香”,其果核腰部有稱為“玉帶圍”的微凹痕,相傳黃巢義軍入閩兵過莆田,有個伙夫要砍其為薪,樹主王媼抱樹痛哭,說一家子全賴此樹維持生計。此情感動了黃巢,當(dāng)即下令禁伐。該樹葉緣離尖端三分之一的部位有微凹缺刻,果核腰部也有一微凹痕,古稱“玉帶圍”,傳說就是當(dāng)時伙夫留下的斧跡。
“宋家香”植于蔡襄撰譜之前300年,據(jù)推斷,應(yīng)是與楊貴妃同時的“唐荔”,可算莆陽荔枝的老祖婆。后世詩人朱季和,也曾在七言古歌中詠誦:“蔡公譜,張老圖,宋香品第世絕殊;亭亭佳植榮且敷,巢兵斧砍欲糾廚,王媼抱樹死與俱,尤物幸爾留根株……”朱季和還稱道“宋家香”是紅若珊瑚,肉白如雪膚,香濃似金麝。
而下橫山的荔枝王“狀元紅”,原種苗出自宋熙寧九年(1076)狀元徐鐸的老家延壽村。因徐把其傳給親家——同科武狀元薛奕家種植而得名。這個荔枝名品,竟流傳著當(dāng)年莆田“一科兩狀元”的佳話,并被抗倭名將戚繼光譽為“果中之王”,還賦詩云:“累累荔子狀元紅,占斷君謨譜法工。百果相適皆北面,八閩四皆許誰同?”
荔城的荔枝名種還有陳紫、周家紅、宋公荔枝等,其中尤以果皮紫紅、肉豐汁多的陳紫為佳。20世紀(jì)初,美籍傳教士蒲魯士攜陳紫荔苗越過太平洋,移植美國佛羅里達州試種成功,被譽為“果中皇后”,于是莆田荔枝飄香北美洲諸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活標(biāo)本。
千年荔香,荔香千年,熏染出了一個情趣盎然、文采風(fēng)流的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