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紅
喜食荔枝的我,在每年臨近端午之際,是滿懷期待它們的登場。
荔枝盛產于莆田,而我的家鄉在莆田市管轄的仙游縣區。似乎在自己的家鄉未見過荔枝樹,而相隔四五十公里的莆田,這個時候已是荔枝壓彎枝頭;那一片片的“紅浪”著實誘人,累累地綴在綠葉之間。那是一樹樹的鄉情、鄉景、鄉味……
想起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每想起這句話,似乎也看到歌舞升平的唐朝皇宮內,嬌美動人的楊貴妃,張著櫻桃小口,細品潔如玉、肉多汁的荔枝,向唐玄宗拋媚淺笑……而大詩人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強烈表達當年楊貴妃的恃寵而驕;唐玄宗為討貴妃口腹之欲,命千里飛騎奉上荔枝,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荔枝與龍眼皆為莆仙兩地佳果。它有改善失眠、多夢之功效,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延緩衰老,且營養豐富;含葡萄糖、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很有益;健脾,適合身體虛弱、胃寒者食用。
荔枝原產于中國南部,是亞熱帶果樹,樹高約十米,外皮大多為鮮紅色,鱗斑狀地突起,果肉潔白如玉,細膩,呈半透明的凝脂狀,味道極為香美;但荔枝性熱,兩天即變色變味,不耐儲藏。詩人白居易曾如此描述它:“此果若離開樹干,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色,香,味都沒有存,所以又名‘離枝’。”
最近每日往返于上班的路上,總被攤位上紅艷艷的荔枝,吸引得邁不開腳步,連空氣里都夾帶著清甜的香味,不禁垂涎欲滴。不間斷地將家中的水果盤裝滿荔枝,只怕荔枝過了季節……
憶起年少時光。在放學路上若見荔枝上市,回家必第一眼掃視家中的八仙餐桌,看是否有荔枝的影子?若沒有,那幾日必是“心事重重”,食任何都有貶棄之心,心里滿是憋屈,“哼哼唧唧”地不樂意吃飯,期待著爺爺奶奶讀懂自己的需求。待哪一日見著桌上紅通滾圓的荔枝時,那是興奮至極地甩下書包,迫不及待地剝開粗糙的荔枝外殼,將晶瑩剔透的荔枝塞進口中,任那股香甜汁多的味道沁入心脾。待食過兩顆解饞,再任爺爺分水果。那真是年少無知的年紀,姐妹們各分一份荔枝,滿懷喜悅地品嘗,無暇顧及大人們是否品過?待食過幾粒,美了心情,再將剩下的幾顆擺于書桌旁,做一會兒作業,剝上一顆慰勞自己,再繼續……如此這般,一顆心實實在在地懸在荔枝上;待都進了肚子,才心無旁騖地上學去了。那時候,家中買荔枝的時間,必是價格到中等的時候了;接下來,爺爺和母親隔三差五地從街市上帶回一些荔枝。一季嘗上數回,已感知足了。
荔枝可以制成罐頭,也可烘焙成荔枝干。荔枝干能夠為身體補充豐富的碳水化合物,體虛之人食過,有恢復體力之功效;還可養血,對于病后的體虛、食欲不振,適當食用荔枝干能促進消化。而制作荔枝罐頭,必選八九成成熟的新鮮果實,去皮去核之后,裝在有孔的篩子內,放到流動的清水中漂洗,時間不得超過2分鐘。幾道程序應在12分鐘內完成,盡量減少與空氣接觸的時間。隨即送去裝罐,不可拖延;否則,會影響果肉變紅……
古人喜吃荔枝的依據,還在許多優秀的詩文里體現。有文學家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另有范成大詩人的“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每想起這些贊喜荔枝的詩句,猶見那楚楚動人的成片荔枝紅,在萬家煙雨之中,籠罩著萬家紅云蓋天地般的嫵媚、嬌美,似飛焰齊天般地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