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鑄
外來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音譯詞、意譯詞及借形詞等,狹義的只指詞義源自外族語詞,且語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對應的該外族語詞的音譯詞。莆仙方言外來詞主要也是指與音譯有關的外語詞。外來詞有的來源甚古,且不獨為莆仙方言所專有,但語音方面往往表現出莆仙話特色。如“棉花”在莆仙被稱為“膠簸”[kD21pua42]或“膠簸棉”,紡棉線為“紡膠簸”。明方以智《通雅·植物》載:“吉貝即劫貝,木棉樹也……以佛書‘劫貝’證‘古貝’為‘吉貝’……孟奇言‘閩中呼棉花為吉貝,近于家貝’。”棉花在歷史上有“劫貝、吉貝、古貝、家貝、劫波育”等譯名,對照梵文稱Karpasa,越南語稱Kopaih,馬來語稱Kapas(棉花)、Kapok(木棉花),莆仙音“膠簸”與馬來語的讀音最為相近。
莆仙方言中的外來詞主要為近代東南亞華僑所帶回或率先使用,以后逐漸在家鄉流行開來。因近代莆仙華僑主要聚集地為馬來亞(包括后來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以外來詞大多數源于馬來語,只有小部分源于英語。至于從普通話轉來的大量外來詞,如鴉片、來蘇、雪碧、可樂、咖啡、沙發、芭蕾之類,不在介紹之列。
莆仙話外來詞的音譯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純音譯,如稱洋漆為“硼”,紅油漆說“紅硼”。“硼”音譯自英語Paint;另一種形式是半音譯半意譯或音譯詞再加一個漢語語素,使之意義更為顯豁,如舊稱無孔的銅錢為“鐳片”,其中“鐳”是音譯,“片”是漢語語素。外來詞中以名詞占絕大多數。如源自馬來語的音譯外來詞名詞:
阿沿:鋅鐵皮。鍍鋅板稱“阿沿板”。音譯自馬來語Ayan(鋅)。
石叻坡:讀如“實蠟坡”,近代稱新加坡。音譯自馬來語Selat-pura。按:Selat是海峽的意思,Pura是城市之意。
洛啼:仙游音“路笞”,面包。音譯自馬來語Roti。印尼語同。
榴蓮:南洋水果一種,音譯自馬來語Durian,最早為新加坡閩南話借用,因其沒有濁聲母[d],故用相近的[l]代替[d]。
大珠律:雪茄煙。“珠律”音譯自馬來語Cerut(雪茄)。
鐳[lui533]:原指銅板、硬幣,后泛指金錢。“無鐳使”就是“沒錢花”。來自新加坡閩南話對馬來語Duit(錢;貨幣)的音譯,因新加坡閩南話沒有濁聲母[d],故用相近的[l]代替。
尖:錢幣單位“分”。一分(錢)莆田說“蜀尖”。來自馬來語中最小貨幣單位Sen的音譯。
頭瓢:帽舌;頭盔。音譯自馬來語Topi(帽子)。
近代去南洋馬來半島一帶謀生的莆田人,不少是從“豬仔”做苦工開始,進而從事“腳車業”,即經營自行車修理,再發展到創辦公司。因此,莆仙話中有關自行車零件的源于馬來語的外來詞特別多,且多異于其他閩方言。如:
機野:指自行車的后齒輪(飛輪)。音譯自馬來語Gear(傳動齒輪)。自行車的全封閉齒輪盒則稱為“機野箱”,非全封閉的稱為“機野爿”。
鑼鐘:自行車車鈴。音譯自馬來語Loceng(鈴;鐘)。
噗:指自行車的前后叉,前叉稱“前噗”,后上叉稱“后噗”,三角架橫杠稱“噗芯”,文革時期不少自行車用于載人載貨,為加固和保護前叉,在前叉外還加裝有一對保護鐵桿,稱“噗鐵”。“噗”音譯自馬來語Porok(叉)。
派鑼蹈:自行車腳蹬。“派鑼”音譯自馬來語Pedal(腳蹬)。
實登骹:讀如“實登科”,自行車的撐腳架。“實登”來自馬來語Stand(站立),英語同。“骹”,腳。
淋環:自行車的瓦圈。“淋”音譯自馬來語Rim(輪緣),英語同。
實卜齒:自行車輻條。“實卜”音譯自馬來語Spoke(輻條),英語同。
噗力:又稱“噗力合”,舊稱自行車的脹閘。音譯自馬來語Brake(剎車;制動),英語同。
還有一些修車工具也是外來詞,如:
實本那:扳手。音譯自馬來語Sepana(扳手)。
風榜:打氣筒。“榜”音譯自馬來語Pam(唧筒;泵),英語為Pump(泵;打氣筒)。
源于英語音譯的外來詞則主要是一些文體方面的語詞,如:
見[kεη42]:游戲或球類比賽的局、場,量詞。一局為“蜀見”。音譯自英語的Game(游戲;比賽)。
注[tsou42]:又說“俞”,撲克牌中的王牌,大王稱“正注”,小王稱“副注”。音譯自英語Joker(王牌)。
代望:撲克牌中的方塊花色。音譯自英語Diamond(菱形;紙牌的方塊)。
后駛:指(球類比賽)出界。音譯自英語Outside(外面;不在某范圍內)。
此[tsho453]:投射。籃球投籃稱“此籃”。“此”音譯自英語Shoot(發射)。
也有少數莆仙話外來詞源自馬來語、英語以外。如:
縛雞車:專用車。“縛雞”音譯自印尼語Pake(專用)。
臺灣檨:芒果。“檨”[ ],閩南話又稱“番檨、檨仔”,是對芒果的傳統稱呼,據研究“檨”源于越南語Xoài,一說源于柬埔寨語Svay(芒果)。
莆仙方言外來詞中只有少數是動詞,常可聽到的如:
打限:堅持;承受得了。如說“我看勿會打限幾工咯”(依我看堅持不了幾天了)。音譯自馬來語Tahan(忍受;堅持)。
欶客[]:中意;喜歡。老一輩常說,如“這件衫看了大欶客”(這件衣服看了很喜歡)。音譯自馬來語Suka(喜歡;愛)。現在年輕人已鮮聞此詞。
瑪狄:死的謔稱,帶有貶義。音譯自馬來語Mati(死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推廣,原來較常用的外來詞,大多已漸漸被人遺忘甚至從口語中消失,這種趨勢正在加快。如舊稱汽油為“便升”,為馬來語Bensin(汽油)的音譯,現在已絕少聽見了。還有一些外來詞本來就是主要通行于莆涵、江口一帶僑鄉,消失得更早。如僑鄉老一輩曾稱結婚、完婚為“交寅”,讀如“交迎”,乃音譯自馬來語Kahwin(結婚);又如舊稱錦磚(馬賽克)為“摩澤”,音譯自馬來語Mozek(馬賽克),這些外來詞只有一些南洋老華僑還在使用。莆田沿海及仙游楓亭一帶與閩南話地區接壤,一些外來詞顯然是借自閩南話,如親吻意義,也說“斟”(音“津”),一般認為與閩南話一樣,音譯自馬來語Cium(吻)。又如舊稱肥皂為“雪文”,楓亭一帶讀如“雜口盆”,是閩南話音譯馬來語Sabon的外來詞。又如“五骹崎”,舊指有屋檐的街廊、人行道,也是閩南話音譯自印尼-馬來語的Gokhaki(Kakilima)。
外來詞豐富了方言詞匯,但也要避免牽強附會。有的似是而非,須加以科學判斷。如莆仙話稱碟子為“撇”,或造字寫為“石匹”(石+匹),有學者認為是音譯自英語的Plate(碟子,盤子),但實際上,此詞的本字應為“■”(上敝下瓦),《通雅》:“匹結切”,《字匯補》:“器名。”宋周密《武林舊事·進茶》:“禁中大慶賀,則用大鍍金■。”宋邵雍《小車吟》詩:“大■子中消白日,小車兒上看青天。”這是一種盛茶、酒之類的器皿,與莆仙話的“撇”意義相通。又如莆仙話稱槍烏賊(一種小魷魚)為“鎖管”,莆音讀如“鎖拐”,有人認為是音譯自英語的Squid(槍烏賊,魷魚)。然這種海鮮自古就有,名稱不可能借用英文。查明弘治《興化府志》卷十四“海物考”早已記載:“鎖管魚,此魚大如拇指,其身圓直如鎖管,其首有薄骨,抽入管中如鎖須。亦有墨、有黃,或結子如白飯,煮熟,其白如玉筍,其味甘脆。”可見,“鎖管”也不是外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