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許更生
端午節,應友人之邀,我到靈川東汾五帝廟觀看“送王船”習俗。
五帝廟位于莆田市南部湄洲灣畔東進村,始建于唐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內文物眾多,包括國家二級文物唐代石獅等65件。全國各地有五帝廟1000多座,僅臺灣就有200多座,信徒達100多萬人。各地都視東汾五帝廟為共同祖廟。
從1992年,自臺灣新竹五龍殿開始,桃園泰安堂、臺北靈圣宮、臺中豐原五帝廟、苗栗竹南后厝天文宮,以及高雄、嘉義、屏東等地的五帝廟,紛紛組團來到東汾祖廟謁祖進香。臺灣五帝廟供奉的五帝,與東汾五帝廟的五帝相差無二:無論神祇的名稱、服飾裝扮、典祀儀式及傳承《五帝經》等,均一模一樣。在東汾五帝廟內收藏了大量海峽兩岸五帝廟信俗往來的匾額和書法字畫,東汾五帝祖廟成為兩岸信眾溝通情感的精神紐帶。因此,從宗教信仰的民俗民風角度講,五帝信俗一脈相承。
“送王船”是東汾五帝祖廟端午節祀典的重頭戲。2009年,東汾的“閩臺送王船”習俗,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送王船”儀軌從皂隸舞開場。它原本是遠古時代人們驅鬼辟邪的祭祀儀式。緊接著,“送王船”儀典正式開始。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只見道士在“公堂”和“王船”之間往返穿梭42次,還不時向火炬上撒上一把松香,使火炬冒出團團烈焰,將“妖魔鬼怪”統統驅趕上王船。精致的紙糊“王舟”,長二丈八尺,高六尺五寸,寬七尺,桅高二丈四尺,在省內首屈一指。小船則有三十多只,大的長1丈5尺,寬3尺7寸,高3尺;小的長7尺,寬2尺5寸,高2尺5寸。“王船”上有狼牙將軍和風火二童,站在船首的兩尊紅綠蘇爺,手提鐵鏈鐵枷,準備捉拿降服妖魔。儀式最后,樹立著“代天巡狩”和“欽命瘟部司”雙帆的“王船”被點燃,十多只小紙船也陸陸續續地被投入火堆。霎時間,火光沖天,烈焰飛騰,人們心目中的世間各種瘟神、大小妖魔,都隨著熊熊烈火化為灰燼;百姓祈盼的安康吉祥,降臨到大地的凈土樂園。
古代傳說認為瘟疫也有主管的神,這就是瘟神,也叫疫鬼、五瘟神。古籍云“五帝。每歲夏至,紙糊巨舟,送水濱焚之”。所以民間風俗,送鬼送神時,都要點燃蠟燭,燒化紙船、紙馬等。民間的端午節實際上屬于“惡日”,五月是“毒月”,相傳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并出,所以要以艾為虎,以蒲為劍,來驅邪卻鬼。因此“五帝爺”的配祀亦然,如田公元帥、楊公太師、匡阜先生等,都與驅邪卻鬼、防毒避疫有關。東汾五帝廟中傳說呂洞賓所撰的《五帝經》碑刻稱:“年來疫氛染遍東南,幾無休止。天仙五皇大帝憫之……則善心自生,邪緣悉絕,孽無所造……眾生之厚幸也夫!”可知五帝的主要任務,就是來幫助百姓平息“疫氛”的。
為此,我油然想起1958年7月1日,毛主席的名詩《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江西省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毛澤東讀罷,心潮起伏,激情賦詩。毛澤東還特地為這兩首詩專門寫了一段《后記》:“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余江縣基本消滅了血吸蟲,十二省、市滅疫大有希望。我寫了兩首宣傳詩,略等于近來的招貼畫,聊為一臂之助。就血吸蟲所毀滅我們的生命而言,遠強于過去打過我們的任何一個或幾個帝國主義。八國聯軍、抗日戰爭,就毀人一點來說,都不及血吸蟲。除開歷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現在尚有一千萬人患疫,一萬萬人受疫的威脅。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華佗們在早幾年大多數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勁漸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黨抓起來了,群眾大規模發動起來了。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三者結合起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如今,新冠疫情的陰霾尚未徹底驅散,新冠病毒比起當年為虐一時的血吸蟲,更加猖獗,危害更甚。不過,我堅信,只要我們兩岸百姓,乃至全世界人民,攜手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抗擊,就一定能夠戰勝瘟神。總有一天——“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