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為官當立德,卒后自揚名。在仙游縣度尾鎮帽山村留埔陳氏家族世系譜中,記載著“一門三代五進士五大夫”的顯耀家世,其背景正是南宋清源郡侯陳讜祖父孫三代簪纓相繼,以“五進士五大夫”立朝,成為興化郡赫赫顯耀的望族。
據《仙游縣志》記載:“陳讜,字正仲,陳豐(在朝為官)之子,文賢里留浦(今仙游縣度尾鎮帽山村)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初任甌寧主簿、泉州教授等職,后升任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陳讜性格爽直,議論問題直言不諱,從不顧及個人得失,因此忤逆當朝宰相陳自強。被調任太常少卿兼侍講,不久改任起居舍人。他請求引退。歸居半年后,又起任江西提刑,召為太常卿,不久授兵部侍郎。開禧二年(1206),宰相韓侂胄興兵伐金。陳讜致函勸阻,認為敵勢雖弱,未可輕視,收復中原,應先守御后攻取,方為萬全之策。韓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結果北伐失敗,損兵辱國。陳讜請求補外,任寧國知府。嘉定元年(1208),再三告老,致仕后封清源郡侯,食邑一千一百戶,卒贈通議大夫。”據《泉州人名錄(陳:三卷)》記載:“陳讜,字正仲、仲甫,號為蒙古、留坡、崇清,隆興元年進士,南宋興化軍仙游縣度尾鄉留坡村人。淳熙(1174—1189)中任泉州府學教授,歷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寧國知府。開禧(1205—1207)中以敷文閣待制奉祠。嘉定初元(1208)封清源郡侯?!睋鞔鷳舨可袝嵓o《東園文集》記載:陳讜出生南宋紹興四年(1134),卒于嘉定十四年(1221),享年88歲;嘉定十六年(1223)賜葬留坡山麓埔坪山上。因陳讜為官清廉尚節,卒后入祀仙游文廟鄉賢祠。
一門三代五大夫
仙游縣度尾留坡陳讜家族世系,來自興化陳氏始祖——莆陽縣令陳邁的后裔。陳邁十一世孫陳福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偕弟陳祐,從莆田橄欖巷遷至仙游縣度尾留埔,其后代子孫英賢輩出,簪纓出仕者層出不窮。自宋元符三年(1100)至孝宗隆興元年(1163)陳讜登進士,出現了陳驥、陳駢、陳騶、陳豐、陳讜“一門三代五進士五大夫”的歷史佳話。
陳驥:字德純,宋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進士,官居國子宗學博士,外除溫州通判;驥以清白聞名,遂與父同拜朝奉大夫,年六十二掛冠卒,贈太中大夫。著有《安處士文集》十卷。
陳駢:陳驥弟,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登進士第,知南恩州,后遷福州節度推官,拜朝散大夫,墓在留坡山祥云護界之東。
陳騶:陳驥弟陳駢兄。宋紹興十二年(1142),登陳誠之榜進士,任永春縣丞,海陽令,墓在莆田望橋頭。
陳豐:字宜仲,號舫齊,陳驥子,以父蔭補官。豐年少專攻文詞,作《蟠桃賦》,為朝官所識,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王佐榜進士乙科,又中博學宏詞科,調長樂戶掾,改任泉州教授,累遷國子博士,后知惠州。孝宗登位令諸路監司各舉循吏二人,豐居其首,升為湖北提舉。因豐不欲遠去,遂除南恩州。正逢旱禱雨,豐作詞“愿捐數年之壽,乞令合境普沾三日之霖”,天果大雨。是年病卒,民為之哭,立祠祀之。敕贈為光祿大夫。著有《舫齊文集》。墓葬仙游縣將軍大崛。
陳讜:陳豐子陳驥孫,字正仲,號崇清。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登進士第,初任歐寧主簿,后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調任太常少卿兼侍講,不久改任起居舍人。力引退,以直寶謨閣奉祠而歸。歸里半年后,起用為江西提刑,召為太常卿,不久授兵部侍郎。嘉定元年(1208)致仕,封清源郡侯。卒后贈通議大夫。陳讜不但是忠君愛國的一代名臣,他對文學藝術造詣很深,平時專研詩賦,擅長書法。著有《江西酬唱》一卷?!度卧姟肪?/span>2466錄其詩七首。《莆風清籟集》收錄其詩四首。
生卒年號解謎底
陳讜生卒年考在多部方志記載中,均有很大的出入,皆記載其生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卒于寧宗嘉定九年(1216),終年82歲。
據明代戶部尚書鄭紀(1433-1508)著《東園文集》卷十一題跋《書清源郡侯家譜后》一文記述:“此宋清源郡侯陳公世譜也。公生南渡高宗紹興四年甲寅。登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兵部侍郎、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寧宗嘉定元年戊辰致仕,累封清源郡侯,食邑一千一百戶,卒嘉定十四年辛巳,又三年癸未葬留坡山之麓。紀昔在翰林告中,曾同其裔孫靖安司訓機展謁墓下。今弘治己未復得登拜,因按譜圖追考歲月,公生先予三百年,致仕之年七十有五,退居田里之年十有四,卒之年八十有八。歷官久,故政聲譽望滿朝廷。歸田久,故題詠墨跡遍鄉郡,屏山去留坡未四五里,故得兩謁公墓,而詳公之歲月如此。因志之,以起陳氏子孫之善繼與后人之視今者云?!?/span>
《書清源郡侯家譜后》一文中記載的“高宗紹興四年甲寅”,即是:南宋紹興四年(1134);“登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即是: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卒嘉定十四年辛巳”,即是: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肮扔枞倌?,致仕之年七十有五,退居田里之年十有四,卒之年八十有八。歷官久,故政聲譽望滿朝廷……屏山去留坡未四五里,故得兩謁公墓……”陳讜出生年間(1134)與鄭紀出生年間(1433),恰好是300年。鄭紀兩度謁墓,由此可見,其對鄉賢陳讜是何等的敬重,對陳讜生卒也是“按譜圖追考歲月”。
陳讜工書法,筆體雄健有力,是宋代知名書法家。南宋寧宗嘉定十一年(1218),仙游知縣許伯詡重建縣城四城門,陳讜書北門“拱德”匾額。位于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羅漢巖”崖刻,上款:“太中大夫、敷文閣待制致仕、清源郡侯陳讜書”,下款:“宋嘉定十四年(1221)歲在辛巳,住山嗣祖沙門晹喆立”。綜上兩處崖刻的落款時間,均為寧宗嘉定九年(1216)之后,從而可以佐證陳讜卒于寧宗嘉定九年(1216)的記載有誤。鄭紀著作《東園文集》卷十一題跋《書清源郡侯家譜后》一文記述的生卒年考時間,更具有歷史真實性和說服力,即是陳讜的實際生卒時間應為:生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卒于嘉定十四年(1221),享年88歲,贈通議大夫。
博學多才善詩書
陳讜,不但是忠君愛國的一代名臣,他對文學藝術造詣很深,平時專研詩賦,擅長書法。據明代黃仲昭編修的《八閩通志》載:“讜問學該貫,詩文不為險語而雅有典則。工書法,大字尤精,自少至老士林推重?!标愖暡W多才,善詩賦、工書法,素有“南宋才子”之譽。
“東塘昔號神仙景,亭以洲名世亦稀。山擁髻鬟臨水鑒,花鋪云錦出天機。好風入座清如濯,古木分行翠欲圍。每到馮欄會心處,不知香氣襲人衣。”這首七絕《十洲亭》是陳讜在仙游南門十洲亭應景而作的詩文,其詞奇景,惟妙惟肖。陳讜游九鯉湖時所書的“天子萬年”及其《七絕》:“籃輿破午抵仙宮,喜聽黃冠話鯉蹤;仙去藥爐留此地,丹煙猶覺起青峰。”詩文描述的其幻其境,把九鯉湖仙境寫進詩的遠方。
陳讜的詩詞押韻疏密有度,清雅有典。且看其五言律詩押魚韻的《彈丸山》:“地迥山奇怪,神仙喜穴居。百云剜洞巧,五石補天余。商野幽人夢,周南太史書。心乎愛丘壑,勝概一躊躇?!蔽逖月稍娧合软嵉摹哆^溪南韓氏宅》:“曾覽溪南勝,重來四十年。樹如人老矣,山共水依然。香玉紛堆案,晴虹對跨川。吾廬今咫尺,乘興且盤旋。”七言律詩押先韻的《尊賢堂》:“聞道騎鯨碧眼仙,黃柑手植尚依然。人間俯仰更成古,天下聲名不計年。繭紙誰能收妙墨,雞林何用續遺編。使君為創新堂事,若解尊賢則是賢。”七言絕句押寒韻的《潯陽白牡丹·其一》:“玉色天然賽渥丹,亭亭并立倚朱欄。正緣不語偏含思,若使能行卻厭看?!逼哐越^句押灰韻的《潯陽白牡丹·其二》:“曉來玉露邑香腮,雪態云裳妙剪裁。不比世情隨冷暖,此花端為老人開?!毖涸嵉摹毒洹て湟弧罚骸皽Y源師老杜,體制陋西昆?!毖憾嵉摹毒洹て涠罚骸爸衩懿恢朴辏礁弑M見水朝宗?!泵恳皇自姡季哂懈柙~的韻味,誦讀詩文,句句戳人心扉。
南宋詩詞有一種自然超逸有感而發的清新秀雋,承載了詩人自然寬松的感情表達。陳讜的《南山》詩:“天造其山,在貴之陽。二十四峰,拔地峭剛。其山維何,如彼玉蒼。宅位于離,火德之祥。南山何有,有方其巖。若堂甚夷,若門者三。穹者圓蓋,植者羽參。石像天成,匪鑿匪劖。陟彼山巔,有洞益奇。南北戶通,千里俯窺。伊晉之洪,采榮于斯。丹飛井霤,木潤草滋。昔我太宗,云章下賁。于皇仁廟,奎文狎至。巖處有輝,神護孔閟。丕昭圣朝,聲化遠暨。南山不騫,天子萬年。南山不朽,天子萬壽。無量惟壽,與天齊久。小臣作詩,永揚于后?!薄兑翈X仙巖贊》:“視財如視土,救病如救親。善指天量路,能開地獄門?!?/span>
陳讜是宋代頗負盛名的書法家,筆體雄健有力。《蘭陔詩話》稱:“正仲書法遒勁,頗類君謨(蔡襄),淹貫群籍,詩文不作險語,而雅有典則?!薄稌窌贩Q“與張即之同時并以書名”。陳讜的書法崖刻留存至今的很多墨跡。在仙游縣境內的留存有九鯉湖景區里的“天子萬年”,大蜚山的“大飛書院”、何嶺古道:“何嶺”、榜頭鎮云莊村“歲寒”、龍華鎮金沙村“羅漢巖”、仙游古縣城北門“拱德”匾額等書法崖刻;留存廣西桂林書法題刻有:玄巖洞題記、彈子巖題記、諸巖洞詩刻;留存廣西貴港書法題刻:南山詩刻、南山寺大殿洞頂楷書“南山”;留存泉州有:清源山石刻有“北山瑞泉銘”“瑞泉”“北山勝概”,瑞像巖石刻“望州亭”“寒山巖”等等,可謂書法留存遍布全國各地。
清廉尚節留青史
陳讜自少聰明果敢,刻苦讀書,立志長大后報效家國。12歲時被山寇掠去,山寇拔刀威脅,他都不懼怕,乘官兵圍剿山寇之機,從山崖跳出,平安回家。30歲時,考中進士,初任甌寧主簿、泉州教授等職,后升任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陳讜性格爽直,議論問題直言不諱,從不顧及個人得失,因此忤逆當朝宰相韓侂胄、陳自強等權貴,被調任太常少卿兼侍講,不久改任起居舍人。他請求引退。歸居半年后,又起任江西提刑,召為太常卿,不久授兵部侍郎。開禧二年(1206),宰相韓侂胄興兵伐金。陳讜致函勸阻,認為敵勢雖弱,未可輕視,收復中原,應先守御后攻取,方為萬全之策。韓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結果北伐失敗,損兵辱國。陳讜請求補外,任寧國知府。嘉定元年(1208)以敷文閣待制致仕,封清源郡侯,時年75歲。陳讜告老返鄉,樂善好施,澤被桑梓,與兄弟致力倡建安利(金鳳橋)、石馬兩座橋梁,造福鄉人,傳為美談。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陳讜辭世,享年88歲,追贈通議大夫,入祀仙游文廟鄉賢祠。嘉定十六年(1223)賜葬留坡山麓苦莊虎山腳,當地人也叫:埔坪山。陳讜墓背山臨壑,坐西南朝東北,面闊12米,進深65米。墓磚丘石結構,呈龜背狀,中嵌墓碑,碑高1.25米,寬0.80米,上刻楷書“宋開國侯侍郎留坡陳公墓”。陳讜墓,三級墓坪,每級墓坪分別安放石翁仲、石馬、石羊各1對。石翁仲,俗稱:石人、石將軍。墓道旁各個角落安放懸魚一座,寓意墓主清廉尚節之意。
清廉尚節留青史,善政豐碑共久長。在埔坪山瞻仰陳讜墓,心生感慨,為官45年的陳讜,政聲譽望滿朝廷,題詠墨跡遍鄉郡,正氣善舉傳美談。守護在墓地的石將軍,莊嚴肅穆;石馬良駒,悠然伴之;能辨是非曲直的石羊,帶來了祥瑞……這是對這位南宋歷史名臣陳讜的尊奉禮遇和地位的象征。1980年9月,陳讜墓列為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陳讜墓坪尚存的石人、石馬、石羊,雖然年代久遠,通體斑駁,但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見,座座栩栩如生,為研究宋代官員墓葬規格和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