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新墩村隸屬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座落于古時江口“九里洋”平原,南朝興化灣畔海域,海岸線2.8公里,整個村莊自東至西成一字龍擺布,村落方園2.2平方公里,全村居民總人口2485人,海外僑胞、港澳臺胞的總人口400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李氏人口占該村總人口的60%以上。江口繳槍戰斗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新墩村新墩李氏宗祠。
追溯新墩李氏族人的發展史。明洪武九年(1376),新墩李氏始祖李仲仁,由江口岸頭(今新前村油蘭)遷徙至海濱高坡土墩草地(舊稱草坡)開基創業,取名新墩。李氏先祖意識“靠海吃海”,率族人圍海曬鹽,圍堤造田,在人多地少的這個沿海小村聚族而居,艱難謀生,開枝散葉,后裔漸為興旺。百年前,新墩村民大多圍墾海地從事鹽業生產,后來,有不少李氏后裔相繼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備嘗辛勞艱苦創業,終致事業有成,而且他們心系桑梓,慷慨報國,為家鄉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755年,新墩李氏宗祠由新墩李氏先祖斯高組織啟建三開間面寬的磚木結構單層平房。1785年,新墩李氏先祖孔第、于雅等人組織董事會擴建李氏祠堂為五開間面寬的磚木結構單層平房,建筑占地面積180平方米。
民國初期的莆田,由于軍閥混戰,土匪猖獗,加上國民黨政府的橫征暴斂,使廣大人民群眾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苦不堪言,群眾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斗爭意識十分強烈。當時,江口新墩村村民大多圍海墾地從事鹽業生產。1925年,當地國民黨政府為了強征鹽稅,壓榨鹽民,鎮壓反抗的新墩鹽民,不顧村民的強烈反對,強迫無償征用李氏宗祠作為國民黨鹽兵排駐地,鹽兵駐扎后,阻止鄉民朝拜祭祖,監管鎮壓鹽民,搜刮民財,欺壓鄰里百姓,民憤極大。
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廈門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決議》,要求泉屬和莆田的黨組織領導當地群眾斗爭,組織群眾武裝暴動。中共莆田縣委立即響應省委的決定,組織發動地方暴動。江口新墩李氏宗祠繳槍戰斗是其中一次影響較大的武裝斗爭。
當時中共莆田縣委陳天章、張如琦等率領游擊隊,經過多天的周密偵察和布置,在江口周圍發動群眾300多人,于1930年3月24日深夜,襲擊新墩李氏宗祠國民黨鹽兵排駐守處,打破大門進入后,把熟睡中幾十位鹽兵的武裝全部繳械,鹽兵跪地求饒。游擊隊一舉繳得長槍24把、短槍1把和大批子彈,并將鹽兵的糧食和生活用品分發給當地民眾,同時在祠堂周邊民房墻上張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反對鹽兵欺壓民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布告、標語,并散發傳單。
之后,陳天章、張如琦又率領游擊隊到江口街搗毀了國民黨政府的糧柜和消費稅局,鎮壓四名民憤極大的稅棍。繳槍戰斗行動結束后,隊伍安全撤到與江口毗鄰的福清鳳跡山村隱蔽。游擊隊襲擊新墩李氏宗祠國民黨鹽兵排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各地群眾的斗爭勇氣,擴大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推動了閩中革命向前發展。
在四年解放戰爭中,新墩村李氏進步青年在本村共產黨員李繩祖的帶領下,以新墩李氏宗祠為活動據點,積極參加閩中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打擊國民黨政府的基層組織和反動武裝民團,打擊土豪、惡霸和土匪武裝,配合南下解放軍,解放全莆田。在解放戰爭中參加游擊隊武裝斗爭的新墩李氏進步青年有李繩祖、李振聲、李友文、李金輝、李黃瑞林、李瑞麟、李文福、李文華、李杏妹、李玉照、李亞九毜、李亞英(女)、李四房(女)等人,他們為莆田解放事業立下功勛,為新墩村寫下光輝的一頁。2008年10月,涵江區人民政府立碑授予新墩革命老區村的光榮稱號。
解放后,因時代需要,宗祠一度被征用為新墩小學和村米粉廠。雖然江口繳槍戰斗舊址——新墩李氏祠堂多次由印尼華僑、泰國華僑、馬來西亞華僑及福惠堂董事會捐資維修,終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杉木腐朽,漏雨嚴重,并且在民國時期,國民黨鹽兵駐扎時毀損嚴重,宗祠破舊不堪,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給祠堂使用帶來很大危險。
2016年9月,江口繳槍戰斗舊址——新墩村李氏宗祠,由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掛牌成為莆田市革命遺址。為了永久保存革命歷史文物,2018年,新墩李氏宗祠理事會根據海內外李氏宗親的提議,發布重建宗祠公告,海內外李氏宗親積極響應,捐資捐物支持宗祠重建。福惠堂董事會組織重建新墩李氏宗祠,并對重建的祠堂工程進行精心設計,在原址上重建祠堂,做到墻基不變,方向不變,面積不變,內部結構不變,屋頂結構不變,保持了革命歷史文物的原狀原貌。同年仲秋初四重建動工,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施工,宗祠地面升高68公分,宗祠升高60公分,碼面青石雕刻玉窗2對,水泥地樑,四周五層磨光大理石,紅瓦紅墻,古色古香,雄偉壯觀。
2019年,江口繳槍戰斗舊址——新墩李氏宗祠全面竣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