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凌明信
綠色崛起:點上精彩,線上美麗
“我們這些村里的老人,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花兩個鐘頭,沿著登山棧道走一圈,將整個村子逛了個大半。特別是夏天的晚上,我們更喜歡坐在山上的廓亭上,納涼聊天,聞著山上山下的枇杷果花,心情就是舒暢!”
帶著記者登上村里武埕棧道的,是常太鎮嶺下村老協會會長洪金安。他是1975年當的兵,身體特別硬朗。穩步換景,在鄉村的山上,看到了景致的休閑公園、攬勝的廓亭,特別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站在“攬圳亭”上俯瞰,“桑葉”形的東圳水庫,暖陽映照一泓綠水,特別的美意激蕩而來。攬圳亭,顧名思義,在這亭子里,可以將莆田的千島湖——東圳水庫一覽無余。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圳湖映碧”,就像一軸水彩畫鋪展在眼前:庫面呈桑葉形,猶如一面清澈澄碧的明鏡;四面青山環繞,樹木蓊郁;遠山近景倒映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晨昏浮光躍金,水波粼粼,靜若處子,景色宜人。
來到了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的嶺下村,踏入鄉村的那一刻,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一幕,這是鄉村嗎?寬闊通暢的水泥路面,整齊精致的鄉村洋樓,曲徑通幽的花園景觀,加上道路兩旁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仿佛置身于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現在,站在攬圳亭上,在這邊吹吹山風,休息下,拍拍照,水庫波光起,朝陽升起時。
是的,位于常太鎮西南部、東圳水庫南側的嶺下村,近年來先后取得平安庫區先進村、城廂區平安村莊、幸福家園、美麗鄉村等稱號!如果說,位于莆田延壽溪中游的東圳水庫,像一個碩大的玉盤,鑲嵌在青山翠谷之間,那么,坐落在東圳水庫南岸的常太鎮嶺下村,就是點綴在這個玉盤邊上的一顆珍珠!
“近年來,嶺下村做好紅色發展和綠色崛起的文章。全力打造綠色鄉村游,前后共籌措2600多萬元,用于打造登山道、停車場等鄉村旅游基礎,并很好地保護了歷史建筑和特色建筑。全力實施以‘立谷聽濤,鄉野嶺下’為主題的生態鄉村休閑旅游。在這里,游客可以采摘百花果,種綠植,品品茶,也可以登鵲橋,觀飛巖瀑。山上的飛瀑高近100米,汛期期間,巨浪跌入下面深潭,隆隆之聲響徹景區!在觀瀑臺這邊我們將修起百米的玻璃棧道,這將是莆田市區周邊的第一條玻璃棧道。同時,村里也全力做好游客服務中心、鄉村休閑公園提升、生態停車場等項目的前期工作……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形成‘點-線-面’梯度推進的建設布局,達到‘點上精彩,線上美麗,面上整潔’的效果。”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陳美金介紹著。
歷史重溫:紅色基因,助力振興
在枇杷樹間徜徉,在一簇簇梧桐樹下逗留。山上清脆的鳥兒叫聲,帶著人們回首聆聽那些血雨腥風的紅色故事,感受綠水青山間涌動的紅色力量。
同常太的其他鄉村一樣,嶺下是革命老區村,有很多革命遺址和烈士名錄。上世紀三十年代,閩中游擊區的中心在莆田,莆田的中心在常太,很多村都立有“革命老區村”的石刻碑。1934年12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書記王于潔領導楓葉塘突襲戰,在與嶺下相鄰的洋邊打響了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槍,從而拉開了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序幕。在這三年游擊戰爭中,許多常太人民參加革命活動,忠魂傲骨,以血薦國,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戰斗凱歌,流傳著一段感天動地的革命故事。
而在“治理莆田水利命脈”歷史課題面前,他們又一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貢獻和犧牲:移民們沒有一個人拖后腿。這就是紅色的基因,紅色的力量!
1958年6月,因常年遭受水災,原莆田縣委、縣政府動工建設東圳水庫。
隨著庫區建設的破土動工,庫區移民也拉開了序幕。常太人民為支持庫區建設,3000多戶1.3萬人僅用2個月就主動遷移完畢,創造了罕見的和諧移民先例,鑄就了一座巍然屹立的“莆田豐碑”,留下了時代的精神圖騰。1.3萬人,3000多戶,占當時常太人口的40%,這是莆田有史以來最大的移民,他們的故園要永遠留在庫區里!一座集體厝,就是一個家族的搖籃地,凝結著一個家族的共同情愫。但是,為了“治理命脈,造福后代”,老區人民做到“思想通、認識高、速度快”,曾經的族人親眷開始分開,告別“嘎吱嘎吱”的推磨聲音、“咚咚咚”的舂米聲響。他們挑著扛著親手拆卸的磚瓦、梁柱,走向即將落腳的陌生的山路,“苦”“累”“難”三個字成了庫區移民的集體記憶。
常太人民為水庫建設拋家舍業,背井離鄉,展示了廣大移民“崇厚德、講大局、甘奉獻、勇自強”的移民家風傳承,他們做出第一次奉獻。這其中,有1017名庫區移民在嶺下村扎根,占全村人口50.9%。
2010年,常太人民為保障全市百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在各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短短二十三天之內,放棄當時賴以生存的畜禽養殖產業,完成拆除自家養殖場的任務,做出第二次奉獻。
201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開展東圳水庫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庫區一級保護區的660戶群眾再次舍小家顧大家,搬遷安置城區,做出第三次奉獻。常太人民的三次奉獻形成的東圳移民精神,歷史將永遠銘記。
“剛剛移民那陣子,大家很苦的!后來,村里的人栽種枇杷,依靠果樹致富。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家又外出打拼,承包食品、做傳統糕點、從事木材加工。如今呢,嶺下村是市級‘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和城廂區‘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作為一個庫區移民、革命老區基點村,嶺下依托莆田版的‘千島湖’東圳水庫,生態建設與鄉村旅游完美的融合起來,著力打造海西庫區旅游特色鄉村,建有生態公園、東圳移民展示館、農業科譜教育基地,形成包括山水風光、山地休閑、健身旅游、農家樂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美麗鄉村。來這兒旅游的,都把嶺下視為花果飄香的‘世外桃源’!”在東圳移民精神展示館,當年的生產隊長卓金山告訴記者,這個展示館原系常太移民舊房,占地近1000平方米。2016年開始投建,展示館由“三次奉獻”“移民精神”“移民之路”等五部分組成。不少黨員干部參觀后都被移民們舍小家為大家,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所震撼。
“像許多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樣,我們也經常來展示館看看,過去的艱難歲月和奮斗日子,歷史演繹成的‘移民精神’,都不能忘記!”在外面從事糕點生意的何志彬說,他的食品公司開始進駐莆田閩中食品工業園。“日子會一年更比一年好!”他說。
60多年過去了,庫區昔日貧窮落后的村莊早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像嶺下這樣朝氣蓬勃的新農村。水庫建設過程中各級干部形成的敢于擔當、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十分珍貴,歷久彌新。嶺下是革命老區村,“東圳精神”與紅色基因疊加,造就了這方熱土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而在新時代,嶺下老區將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東圳精神”,發展的高地、幸福的熱土在勤勞的手中脈動、生長、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