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羅丹認為,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間中思考。
一枚尋常的橄欖核,一段枯槁的沉香木,一塊紋理疏離的松木板,一顆怪誕丑陋的老樹瘤……它們靜默無言地漂泊了許久,而后共同成就了林建軍的異想世界。這個敏感的雕刻家,40余年來其命運似乎一直運行在一條不同尋常的軌道上:得到、失去,歸零而后前行。盡管他說生活和藝術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空間,但不難想見,抽離繁瑣無常的現實生活,回歸本真的藝術,于他而言是怎樣的恩賜和狂喜。
《八仙·泛槎》
《松亭雅集》
普京欣賞林建軍作品
《海峽和平女神》
一
為了生活,林建軍16歲就進入雕塑行業。然而他很快發現自己陷入枯燥乏味的重復之中,“這兒一只手,那兒一個頭,日復一日,拼接成同一件雕塑”,這種機械式的無趣持續了近十年,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得到了技術。
后來,林建軍離開流水式的作業,離開工廠,離開這座他出生的城市,因為他已經在另一條路上了。
他帶著簡單的行李搬進福建師范大學附近的一間斗室,陌生的生存空間中一切重歸起點。
不久,一些畫家和藝術家朋友就像火車頭一樣沖進他的生活,他們帶來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并分享各種奔放多端的觀念;大量東西方藝術大師的不朽之作使林建軍深受震動。他沉醉于何朝宗作品的澄明飽滿,也為羅丹那種沉重雄渾的美所驚嘆……
最初進行雕塑,林建軍是為了生活,而當他找到樂趣,獲得超越物質的感受時,又發現自己置身于前人投下的“陰影”中,他們用光了所有可能性。身陷于雙重困境和危機的林建軍,唯一能做的,就是抬頭尋找光源。
他借助根雕《突破》來表現這一時期的困惑。這塊樹根的截面像一團原始混沌的世界,猶如人類的最初形態,即母體的胚胎;它寂寂無聲,沉淀一切。林建軍將截面正中的樹瘤部分雕成一個枯坐的老僧,這老僧如同被嵌進山洞一般,因碩大的自我而動彈不得;無法掙扎,甚至不能發出呼喊;唯有呼吸、禪定,遁入蒼茫的冥想中去……看得久了,這個逼仄的殼,逐漸幻化成了一個虛無的外在空間,或是一種升騰的大氣,它正被老僧內心的光芒所隱隱照亮。
在這樣的光芒中,林建軍依稀找到了前行的道路和勇氣:“莆田是工藝之鄉,人才輩出,大中小型的雕像都有人在塑,尤其一些大型佛像甚至已高達十幾米,卻沒有人碰微雕。既然如此,我不妨一試,就從這5、6厘米開始,重新起步。”不論是生活還是藝術,一個個體必須始終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至幻滅。像當初離開時那樣,林建軍近乎一無所有地回到了闊別三年的家鄉。
二
從宏觀走向微觀,林建軍選擇了核雕,這是一個由絕對精確所構成的似真非真的世界。核雕藝術興盛于明清時期,它微中見宏,極富巧思。這些果核本為棄物,經匠人之手,成為令世人回味不盡的藝術奇珍;它們寄托了中國工匠尊重材質,以物為我的樸素情感。
這種情感貫穿了林建軍的創作,他的《關羽像》《蓮花觀音》《瘦骨羅漢》《古道獨行》等作品除了展示其工藝的日漸純熟,也傳達出他的審美意趣。2007年,林建軍歷時一年創作的欖核微雕《清明上河圖》堪稱其工藝技巧的巔峰之作。在一枚直徑2.5厘米,長4.2厘米的烏欖核上,他以高浮雕的手法,再現了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段構圖最富戲劇性的汴河碼頭。
在這個拇指大小的烏欖核上,共雕刻有109個人物,4頭驢,4匹馬,人物纖細如發,各具形態:有挑擔貨郎、負繩纖夫,有搖櫓船工、閑散行人;汴河水流湍急,滿載貨物的船只有的正逆流而上,有的正泊岸卸貨。橫跨欖核的虹橋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商鋪內陳貨歷歷可見,橋邊樹木枝椏亦清晰可辨……整件作品精巧絕倫,繁而不亂,令人嘆為觀止。放大鏡下,林建軍以一只蚊子的視野,深入世人紛繁生活的細枝末節,像是一場充滿諷喻的自省過程。
財富和聲譽隨之而來,盡管林建軍的核雕作品有的售價達數萬,并擁有一批固定的收藏者,但他卻自覺“刀法到了頭,無法表達”,他不想僅為取悅于人,而沒有實質,更不想陷入刻意為工的泥淖。經好友吳劍偉的啟發,林建軍開始雕刻沉香,他把理想和追求寄托在這種高貴而珍罕的材質上。
三
沉香木的特性使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嗅覺而不是視覺,它氣味辛辣,使人清醒;其質地堅硬,外相沉郁低調,宛如一座古老靜穆的火山。此外,它的紋理繁復,如同其不可測的內心,稍有不慎,就會使整個畫面空間陷于嘈雜。因此,許多人并不輕易雕刻沉香木。
2007年,由林建軍和高級工藝師吳劍偉共同創作的沉香木雕處女作《八仙·泛槎》,一舉摘得第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作品刻畫了八仙泛槎于江海的逍遙之行,寄托了創作者不隨波逐流,不畏懼浮世的精神追求。其工藝則體現出莆田精微透雕的藝術特色,他們首次嘗試透雕圓作,更大限度地拓展作品的空間感和層次感,使其更顯舒朗。他們把整段枯槎的底部雕作舟狀,枯槎之上松蔭如蓋,八仙或清談,或品茗,形止不稽中,其趣無窮。
在林建軍心中,林氏祖姑媽祖就是孜孜不倦的行路者,她以博大的愛愿從有限的人生中走進人們靈魂的彼岸。他決定用檀香來表現媽祖。最終商定以屈原《九歌·云中君》中“龍駕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獂遠舉兮云中;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那種云氣飛揚、狀物寄情的楚騷傳統為基調,以永樂宮的《朝元仙仗圖》為藍本,以莆田精微透雕為技法,以湄洲媽祖祖廟新殿的“媽祖八將”為素材,并以眾多的仙妃、仙童、瑞獸、祥云穿插其間,以媽祖巡游繞境祈保平安的傳說作為創作的基本內容。
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在《離騷》中的立志名句。把國家級非遺莆田木雕推向世界,則是林建軍的立志,也是他基于人生使命的探索與思考。
2017年金秋時節,在廈門金磚會晤期間,經層層推薦選拔,作為國家級非遺莆田木雕傳承人代表的林建軍,攜13件木雕精品亮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覽現場,林建軍的精微透雕作品牽住了普京的眼球,他饒有興致地拿起放大鏡細細觀賞。這場藝術品的“非遺外交”令莆田木雕驚艷世界。
2018年,由林建軍主持的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項目作品《一帶一路木雕主題創作工程》圓滿收官,獲得中國文聯資助;2019年,林建軍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作品《源遠流長》,于2020年7月正式結項通過。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辛勤的汗水澆灌出榮譽的芬芳之花,近年來,他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眾多稱號。當然,這些光鮮的稱號只是身外之物,其內里,是對美的孜孜不倦追求。這個“美”的涵意,包括生活之美、事業之美、創造之美、藝術之美。
尼采曾說:“因不得不超越自我之故,人類終極的選擇,是創造或者毀滅,愛或者恨。”很顯然,林建軍在他旋轉翻騰的命運之路上,一直選擇向美好靠攏,向光明前行。但愿他能通過刻苦修行,不斷出發不斷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