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漢造出“掃地車”
現年71歲,家住涵江區塘北居委會的林玉添老人,一直靠年輕時所學的一技之長,四處打工為生。
兩年前閑賦在家的他看見環衛工人仍在用竹掃帚清掃馬路,那“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境況,讓他很是感慨。于是萌生了造“掃地車”去改變環衛工人工作環境的想法。
此后,林玉添老人便象著了迷似的把家當成了“作坊”,他白天敲敲打打,晚上則伏于案桌前,戴著老花眼鏡,不知疲倦地畫圖紙,加工“掃地車”所需的各種零部件。“蒼天不負有心人”,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他便把“掃地車”造了出來。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掃地車”一開到路上,就“拋描”不聽使喚,許多圍觀的街坊鄰居,見了這個由破鋼爛鐵組合成的“怪物”,都笑著對林玉添老人說,別守著好日子不過,去折騰那種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兒女們也勸他,干了一輩力氣活,安心在家喝喝茶打打麻將多自在,干嘛要去找苦受。
但林玉添老人并未就此放棄,他瞞著家人輾轉于青島,沈陽等地參觀取經,當他走訪了一些生產環衛車的廠家后,覺得大型的掃地車只適用于城市主干道的清掃,對里弄街頭,鄉鎮路面的保潔很難普及,加之環衛車價格不菲、操作起來也很復雜。而自己所造的“掃地車”其成本還不及“掃地王”的二十分之一,很適合普通環衛工人使用。
回到莆田,他首先對“掃地車”的動力進行改進,采用電瓶作動力。接著又將垃圾回收箱換成玻璃鋼體,可加工玻璃鋼體的垃圾回收箱并非易事,他找到一家生產廠家,人家開口就要兩萬元的加工費,毫無商量余地。他一氣之下,自己動手摸索著制造玻璃鋼箱體。經過兩年的反復,一輛完全可以投入工作的“掃地車”終于亮相涵江街頭,雖說,這輛“掃地車”仍顯得簡陋、粗糙,但其性能和實用性,已引起關注。
據林玉添老人介紹,他造的“掃地車”,每百公里耗電僅3度,這比使用油料的車輛工作成本要低很多。
林玉添老人回顧這兩年的造車經歷,近乎哽咽地說,他為了造“掃地車”,已經花光了自己二十幾萬元的全部積蓄,為了造“掃地車”,這兩年不知劃傷過多少次胳膀,砸破過多少回手指,經歷過多少挫折,遇到過多少困難,現在錢花光了,但他并不后悔。只是,他造的“掃地車”,何時才能形成投入生產,使用真正替代環衛工人手上的掃帚,他也說不清。
他渴望夢圓的那一天,早日來臨。 (萬重山 許武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