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吳芹芹
第十五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完美落幕!本屆藝博會設主會場和8個分會場。首屆中國(莆田)香文化產業大會,會展中心主會場。4月29日—5月5日,參觀人數近17萬人次,實現產品成交金額0.95億元,簽訂合同金額0.86億元,意向合同金額1.02億元。
工藝美術作品巧奪天工
在藝博會期間舉辦的第十一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上,巧奪天工的玉石雕、木根雕、陶瓷等工藝美術作品栩栩如生,吸引了大量參觀者駐足觀看、拍照留念。
據了解,“爭艷杯”大賽是我省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的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旨在擴大福建工藝美術行業的影響力。本屆“爭艷杯”大賽由省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主辦,面向福建籍工藝美術品生產企、事業單位,個體從事工藝美術創作、設計人員和在閩院校師生。
此次大賽分四大類別評比,分別為玉石雕(壽山石雕、青石雕、玉雕),木根雕(木雕、木竹根雕、古典家具),陶瓷(陶瓷、建盞)和綜合(漆畫、漆器、金屬工藝、花畫工藝、民間工藝、樹脂工藝、其它工藝)。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600件(套),其中,我市參賽作品218件(套)。大賽決出金獎98名,銀獎157名,銅獎228名,優秀獎310名。
24個香文化空間受矚目
一爐香,一縷煙,既可靜思又能洞察梵煙縹緲。在首屆香業大會的主會場,組委會精心布設的24個香空間備受矚目。
本次大會首次在國內集中復原二十四個節氣主題古代香空間,并充分結合莆田工藝美術產業優勢,將莆田的家具、木雕、竹編、金銀器等產品融入整個空間,形成可持續的多品類融合發展模式,引領“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消費理念。
“大賽不僅將茶、花、香結合在一起,更是將古琴、中國傳統服裝都融入其中,我覺得非常好!”來自深圳的張濤表示,“綜合立體,能學到很多知識,真是受益匪淺!”據了解,這24個香空間是中國香文化藝術空間大賽24個主理人精心打造的參賽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香空間陳設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本次香空間陳設大賽,我們為24個空間起了24個名字,名字都是來自于節氣,跟詩詞有關。”中工美香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張悅娟表示:“你要陳設出不同的空間,首先是香器,第二用的香料工藝,第三出的香氣,然后主理人的服飾,到所有煮香的動作等,要展示一整套的香文化。”大賽除了現場評選外,還全程開通網上投票活動。
中工美香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張悅娟告訴記者:“一共有6位評委,根據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維度,比如首先要符合主題,第二就是所用到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正確的方式,第三其他項,如服飾是不是搭配合適,甚至發式都會作為評分標準。”
臺灣傘燈:一個有故事的燈籠
記者在藝博會的閩臺民間彩繪館看到,館內懸掛的一盞盞形態各異的傘燈。這些燈籠上或描繪了花卉、昆蟲、中國龍等色彩斑斕的圖案,或寫有“招財進寶”“合家平安”等祝福語,種類繁多甚為精致,讓人賞心悅目。
這是臺灣光遠燈籠帶來的傘燈。傘燈,是流行于臺灣地區的一種燈籠,因不用時可像紙傘一樣收起而得名。據介紹,臺灣光遠燈籠是臺灣唯一的燈籠觀光工廠,生產中國傳統燈籠已經有60多年了。臺灣光遠企業董事長謝志成祖籍福州閩侯,其父以制作福州油紙傘為生。父親移居臺灣后,由于受到市場沖擊,油紙傘因不耐用,被布傘等取代。為了繼承家業,謝志成在泉州認識一位制作燈籠的劉師傅之后,便將油紙傘的工藝同燈籠的構造相結合,造就了當今的傘燈。
“我們是第一次參加藝博會,帶來60多種的燈籠,總價值20多萬!每一盞燈籠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燈籠嵐臺傘燈第三代傳承人、亞洲地區負責人康桂箖告訴記者,傘燈迄今已傳承三代,始終堅持純手工制造。制作傘燈,需耗時20余天,經歷十幾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康桂箖說起傘燈那是如數家珍,傘燈的骨架,僅選用臺灣當地的三年生桂竹,且只用冬筍過后的春竹制成。竹子多節、尾端低垂、周邊多生竹筍的特點,又象征著步步高升、為人謙虛、多子多孫。制作現代燈籠的布,則選用純棉布、節紗布(古布)等。
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種類包含“三界公燈”“字姓燈”“女婿燈”“五色燈”等。不僅如此,就連在燈籠上繪圖、寫字,懸掛燈籠的數量,都是“大學問”。譬如從燈籠的圖騰上,可分辨廟宇奉祀的主神;從燈籠上的文字,還能看出某一戶人家的祖先出處;在門前懸掛一對燈籠,則意味著“雙雙對對”。館內,不僅有傳統的臺灣傘燈,還有結合現代元素創作的各種燈籠,寫有“永浴愛河”的祝福燈,如寫有“惜緣”等箴言的臺燈。康桂箖表示:“燈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有義務弘揚燈籠的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之燈一直亮下去。”
瑪納斯碧玉器件第十次亮相藝博會
第十五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新疆瑪納斯縣帶來了4700多件碧玉器件,讓人耳目一新,這也是新疆瑪納斯碧玉器件第十次亮相藝博會。精美碧玉器種類涵蓋掛件、裝飾品、首飾、擺件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看購買。
走進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碧玉館,瑪納斯碧玉“綠”與美麗莆田生態“綠”的總色調讓人感覺清新愉悅,“莆瑪緣 山海情”“閩昌莆瑪山海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等體現民族團結的標語在館內顯要位置展示,館中央LED屏幕滾動播放令人心曠神怡的瑪納斯縣文旅宣傳片,六版圖文并茂的墻畫引人駐足,把瑪納斯中國碧玉之都、中國葡萄酒之都、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圖文并茂、視頻音頻結合的形式進行呈現。
今年瑪納斯縣精心挑選了數千件精美碧玉器參展,作品種類涵蓋掛件、玩物、裝飾品、擺件等,吸引了諸多游客前來觀看購買。館中央,四件故宮博物院珍藏玉器仿制品擺放在一臺精美的黃花梨展示桌上,光彩奪目、熠熠生輝。“鼎是我們純正的瑪納斯籽料,一塊1.8噸的石頭雕的鼎。”新疆瑪納斯縣工藝美術協會會長趙剛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們經常到仙游,仙作的工藝非常精湛,我們也在摸索瑪納斯碧玉將來出路在哪里,最后我們發現瑪納斯碧玉更加適合雕器皿。”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瑪納斯縣不僅帶來瑪納斯碧玉,還將新疆葡萄酒、新疆馕和當地農副產品亮相展臺向全國推介,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在現場舉行著直播活動,實現莆瑪兩地實時互動。整個場館不僅展示瑪納斯碧玉和葡萄酒、馕、干果等特色產品,也傳遞著民族團結、莆瑪連心的深厚情誼。
據介紹,瑪納斯與俄羅斯、加拿大并稱為世界三大碧玉主產地,瑪納斯碧玉在清中期被確定為官采玉礦,是珍貴的和田玉碧玉玉種。近年來,得益于莆田的全力對口支援,以及工藝美術產業發達,雕刻技藝精湛的優勢,不斷扶持壯大瑪納斯碧玉產業,如今,瑪納斯縣碧玉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從業人員不斷增加,截止到2020年年末已達3100多人,全縣有2個規模較大的碧玉專業市場,玉雕廠、玉石經營商鋪近200家。
沉浸式體驗意境空間
感悟莆藝匠心
第十五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城廂分會場在莆田市美術館舉辦。以“匠心莆藝·畫意城廂”為主題,分為“水墨禪潤”5D全息佛像佛具工藝展、意境空間展、“畫意城廂”油畫展,以及古潤姿造技藝展、“人人都是藝術家”繪畫活動、美食區等六大展區。展會融入超震撼的5D全息技術,以意境展覽方式布館,同時配合使用精美的展柜、展臺和聚焦的燈光展示藝術珍品,讓廣大市民可以沉浸式體驗意境空間,真實感受佛像工藝及油畫產業之都的風貌。
“水墨禪潤”5D全息佛像佛具工藝展區,采用5D全息技術,展示精美的佛像佛具藝術珍品,讓廣大市民在這里沉浸式體驗佛禪意境。
此次分會場另一個重頭戲就是意境空間展區,分為言境、言物、言畫三個部分,以區域微景觀、意境空間打造布館,結合木雕、玉雕、石雕、油畫等大師作品,讓廣大市民細品工匠大作,感悟莆藝匠心。
言境區以莆仙山境為創筑理念,把工藝品和意境融合在一起。
言物區把工藝品進行場景式陳列,讓物呈現得更加完美。
言畫展區展出近百幅油畫作品,站在不同維度境域、用不同的繪畫語言,展現建黨100年來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成就。現場還將油畫藝術與直播推廣相結合、油畫產品展示與旅游市場帶動相結合,展現莆仙特色旅游油畫伴手禮及相關文創產品。
另外,“人人都是藝術家”繪畫活動區特別設置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體驗游戲,游客們可自由發揮自我想象力、創造力,體驗個性化的繪畫作品創作等。
展會邀請工藝大師及油畫大師進行現場創作直播,通過線上展演,線下互動,傳播莆田工匠精神。
同時,莆田國際油畫城不僅在中國(國際)油畫交易中心二樓、三樓展廳舉辦主題油畫作品展和國畫展,而且在油畫城A、B區一到三層沿街商鋪以每家商戶為單位,設立油畫產品展銷窗口,加強與主會場的互動。
古老的紅磚再綻芳華
“揮刀篆歷史,畫筆印新生!”第十五屆藝博會主場館內,一個不起眼的展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展臺上陳列著一塊塊紅磚,大小不一、格外別致,或將經典書法刻于紅磚上,或原創設計的各種富有寓意的圖案,百年古磚與傳統工藝相結合,賦予其金石韻亦成賞玩新寵,古韻十足。這些作品都是出自南安的磚雕愛好者伍建東之手。
據介紹,與北方地區的青磚相比,紅磚質地較堅硬,且磚面易剝落,所以鮮少運用鏤雕、透雕,而以平雕、淺浮雕和線雕為主,材質本身的特性,也造就了閩南磚雕特有的藝術風格。伍建東告訴記者,磚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挑磚、泡磚、描畫、雕刻四個部分。挑磚時,以傳統的古厝紅磚為基本材料,如今市面上常見的、用機器制作的紅磚因質地過硬,所以不能用于磚雕,于是他經常四處收集被棄置的古厝紅磚;泡磚,則是為了使紅磚內部的氣孔充滿水分,進而讓磚表面變軟便于雕刻,一般紅磚需要泡上半個月至一個月才能使用;描畫,指用墨汁在磚面上打草圖,完成后即可開始雕刻。磚雕藝人大都選用墨汁,在設計好的圖案上進行草圖的繪制。繪制結束,便是雕刻,磚雕的雕刻融合了石雕、木雕的多種雕刻手法,所以手藝人一般會運用高低浮雕、透雕和線刻這些手法來進行雕刻。每個步驟都要十分謹慎,一旦失誤便前功盡棄。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伍建東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創作了系列作品《輝耀中華》,共5幅。其中兩幅作品參加第九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上獲獎。伍建東的磚雕作品多樣,茶盤、壺承、香插、鎮紙,把工匠的精神融入到茶道生活中。
以刀為筆,精雕細琢。伍建東自學閩南磚雕已有十余年,前幾年才開始將設計好的磚雕融入到茶道中,“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許是最好的傳承。”他希望,傳統建筑中的磚雕能以更多方式走進生活,讓人可以把玩,能欣賞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