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莆田東里黃氏大宗祠思敬堂
興化衛署在今古譙樓內
海上絲綢之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簡稱“海絲”,她是古代中國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莆田地處沿海,大量史料、實物、港口、航道等證明,莆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路風云變幻波譎云詭,其危險系數自不必言。本文僅撿拾海絲路上一些人和事敘述之。
一、天倫大義,孝友之誼
有則故事至今讀之尤令人蹉嘆不已,感慨再三。
蕭亞生《興化古城尋蹤》一書引宋湖民《南禪室集》一段話,記述了明代興化古城東黃巷黃氏堂兄弟黃乾亨和黃乾剛的故事。
大意是,昔年春節,宋湖民過東里黃士松家品茗,有人過來催黃士松去參加祖祠的會饌。宋湖民疑而問之,黃士松說他家族此例自明朝沿行至今,話說起來甚長,就拿出家藏畫像族譜見示,才知道祖祠設宴的原委。原來“黃仲昭未軒公之侄乾亨(黃深子)官行人,奉使冊封滿刺加,取道歸別母,瞻戀泣下,謂茲行海天萬里,乃無骨肉相依。未軒聞而悲之,即命其子乾剛(希英父)與偕行。舟至羊嶼遇風而壞,乾亨、乾剛同溺。而乾剛先為善水者救登岸,見其兄不起,不忍獨生,即自投水死;既而乾亨被救,不見其弟,遂同殉焉!天倫大義,顛沛弗離。自是兩房祠祭,必以福胙治宴相邀,志孝友之誼于弗替也。”(宋湖民《南禪室集》之《莆田掌故見錄)
筆者初讀時,不禁全身冰涼,不勝惋惜感慨。黃仲昭是我敬仰的史學家,他兒子黃乾剛被救上岸后,若再等些時候,見到堂兄黃乾亨被救,豈不兩全?可惜沒有如果。生死關頭見兄弟情深,孝友之誼感天動地,僅留下令人感傷的會饌族俗。
二、興化衛官兵下西洋
明代興化府莆田縣官軍設二衛一所,即興化衛、平海衛、莆禧所,莆禧所隸屬平海衛。興化衛署在今古譙樓內。李國宏《福建興化衛下西洋官兵史料考略》一文,檢索明弘治《興化府志》(周瑛、黃仲昭編著),興化衛共有5位下西洋官兵。其中中所衛軍柳興原籍莆田縣新安里。
1.興化衛中所小旗劉杰于永樂元年(1403)隨馬斌下西洋。
劉杰父親劉成原為四川夔州府江安縣人,洪武十一年“撥興化衛中所軍,選充小旗”,卒,劉杰補役,“屢跟內官馬斌等下西洋,及跟云陽伯等官征戰有功,升總旗;永樂十三年(1415),蒙查照前功,升一級,除興化衛中所世襲百戶”。
據《明太宗實錄》《明史》,馬斌永樂元年赍詔先后出使爪哇、蘇門答剌、西洋瑣里(位于印度東海岸)。可見,興化衛小旗劉杰跟隨馬斌出使西洋爪哇等諸國。
2.前所百戶許辟永樂元年隨尹慶下西洋。
許辟兄許成原為應天府溧陽縣人。洪武四年任總旗。許成年老,弟許辟代役,仍充總旗。洪武二十五年,升授興化衛前所世襲百戶。“永樂元年,節次往西洋古里、小葛闌等國公干,以殺賊功升副千戶”。據《明太宗實錄》《明史》,奉命出使的使者是內官尹慶。尹慶兩次出使西洋,后人為了紀念,遂將南沙群島西部由華陽礁、東礁、中礁、西礁等組成的一列群礁命名為“尹慶群礁”。
3.中所衛軍柳興永樂三年隨鄭和、王貴通下西洋。
《興化府志》記載:柳得能,莆田縣新安里人。洪武四年應募,充興化衛軍,選舵工,駕船捕倭,卒。弟柳興代役,“永樂三年,隨太監鄭和及王貴通等往西洋公干,有殺賊功,累升興化衛中所百戶”。
4、前所百戶張能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興化府志》記載,張資,處州麗水縣人。乙巳年(1365)從軍。洪武八年,以功升總旗,二十四年,以年深升莆禧千戶所百戶。同年,坐事,發充金齒衛軍,中道病卒。
子張能襲職,除興化衛前所百戶。永樂七年,管領逃回。征進交趾,旗軍前往南寧交割,行至中途復逃。張能赴京具奏,蒙問擬杖罪,降除本衛所鎮撫。“永樂十年恩宥原職,蒙太監鄭和選往西洋,病卒”。
5. 中所小旗白旺下西洋。
《興化府志》記載,完者帖木兒,賜姓名白金,其先韃靼人,入籍涿州南門。洪武元年歸附從軍,撥興化衛,選充小旗,故。子白旺補役,“節次往西洋公干,有殺賊功,升授百戶;永樂十三年,復以功升本所副千戶。”史料中沒有提及白旺下西洋的具體時間,據史料判斷,白旺可能是永樂十一年(1413)隨從鄭和下西洋,因參與蘇干剌戰役(即“殺賊功”)立功,由小旗升為百戶。永樂十三年,因功再升為副千戶。值得一提的是,事隔130年后,白旺五傳后代白仁成了抗倭英雄。白仁官興化衛中所千戶,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寇登陸福清時,在交戰中英勇陣亡。贈明威將軍,加二級,子孫世襲指揮僉事。
三、莆田人鄭佛兒隨從鄭和下西洋。
李國宏《福建興化衛下西洋官兵史料考略》摘錄,據《衛所武職選簿》記載,莆田人鄭佛兒“永樂三年,升小旗。十三年,升總旗。十四年,西洋有功。十八年,升試百戶。宣德二年,交趾陣亡。”其任南京豹韜衛總旗時,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升授試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