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凌明信
4月26日上午,一出《公背婆》在仙游九鯉湖風景區演出,眾多的游客被如火純青的表演技藝和故事情節所吸引:
演員在道具、服裝、化妝的幫助下,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員的上半身的“婆”身穿戲劇中彩婆寬大鑲邊大襟裝,頭扎“雞角頭”大髻;演員的下半身的“公”穿黑色寬腳大折褲。同時,演員在腰后一個用竹篾、紙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翹起的一雙小腳,與演員的上半身組成被人背起的“婆”;而在腰前另綁一個紙扎“公”的上半身,頭戴瓜皮帽,身穿對襟布扣傳統漢服,肩披紅綢彩帶,雙手繞到“婆”的身后,與演員下半身組合成背著“婆”的形象。
在現場,演員嚴麗芳一人同時表演“公”“婆”兩個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特定身段動作。
正在景區廣場排練的這出《公背婆》,將在5月1日至5日,為來九鯉湖的游客傾情演出。而這,僅僅是該著名景區“五一”打卡莆田元宵系列活動的一個經典節目。
“‘五一’打卡莆田元宵”——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路!全新的玩法!
莆田元宵以時間跨度全國最長、活動規模大、群眾參與眾多等特色而聞名,稱得上是“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為了傳承推廣我市春節元宵民俗活動,持續打造莆田元宵文化旅游品牌,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1月27日—3月24日,我市開展“疫情防控宅在家,掃碼線上看元宵”線上活動,立足我市特色產業、非遺文化、元宵盛況,根據影像資料制作27篇精彩微信推文,在海內外莆仙鄉親、華僑華人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在此基礎上,我市決定開展“五一”打卡莆田元宵線下活動,把莆田元宵的特色活動融進景區、景點、旅游鄉村等。陳惠黔副市長多次召集全市相關部門召開活動推進會。經過精心部署,“五一”期間,全市將推出七個活動地點——仙游縣九鯉湖風景區,荔城區莆田工藝美術城,城廂區九龍谷風景區,涵江區東大村,秀嶼區土海公園,湄洲島媽祖祖廟、平安塔、媽祖影視園,北岸開發區天后祖祠。
這七個地方,有怡人美景,有民俗表演,有特色美食,有鄉愁回憶,即將成為今年“五一”燃爆的網紅打卡地!
那么,就讓大家跟隨記者一起探班搶先看,每個打卡地的哪個景點、哪道美食、哪個表演將吸引你的眼球,勾起你的吃欲?
仙游縣·九鯉湖
九仙來過,祈夢之地,這里萬木蔥蘢,層巒疊翠,青山黛綠之間,一簇簇盛開的高山杜鵑格外耀眼奪目,4大主題10多項文化和旅游活動等你打卡!
為充分展示仙游縣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凸顯莆仙傳統元宵習俗魅力,5月1日至5月5日假日期間,九鯉湖景區將舉辦線下元宵習俗文化展示和體驗活動,五一假期來九鯉湖鬧元宵、品美食,你就有機會獲得莆田特色小吃伴手禮!
在春山可望、草木蔓發中,你將欣賞到——
楓亭麟山宮皂隸舞,邀請楓亭麟山宮傳習所45人表演團隊現場表演,聘請省級非遺傳承人與游客進行現場互動,體驗面具舞的獨特魅力。
度尾鼓吹樂涼傘舞,組織度尾鼓吹樂表演團隊32人現場表演,喜慶熱鬧!
莆仙戲,由鯉聲劇團組織經典折子戲《抬轎舞》《千里送》《百花亭》進行展演,開展戲劇化妝服裝道具等現場體驗活動。
還有《古店八樂》《傳統服裝燈籠秀》《九鯉山歌》等眾多非遺文化匯演,聽上去是不是就很心動!
在楓亭,菜頭燈精雕細琢,栩栩如生;花架造型優美,妙趣生動,具有極強的民俗文化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楓亭人民還用自己的智慧,把豐收的果實雕琢成一個個造型,這些造型富有活力,情景交融,是他們心中愿景的一個化身。這些美好的“化身”,“五一”期間將在九鯉湖亮相:元宵燈工藝展示,聘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蘿卜燈和姓氏燈等元宵燈具,展示傳統手工技藝。游客不但可以爭相翹首一睹民俗芳容,還可以現場參與體驗活動。
在春山可望、草木蔓發中,你將品嘗到——
仙游文化館負責人俞輝介紹,莆仙美食,套腸、扁食、干燜羊肉、大腸熗、瑞祥、楓亭糕等等,這里將展出最具代表莆仙特色,且又最受食客歡迎的特色小吃,讓游客真正能品鑒到地道、正宗的、舌尖上抹不掉的莆仙味道!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回憶是被包裹的時光年輪,穿越時空的仙游特色小吃,更如陳年老酒醇厚,以畫卷般呈現在世人面前。觸摸歲月羅盤的熒光屏,總能感受到美食文化所帶來的時光溫度。
當然呢,在這里,你還將賞非遺文創,紅木小工藝品、青瓷土陶、青黛印染、石雕、漆器、竹編等非遺產品齊聚一堂,以美育學,寓教于樂。
城廂區·九龍谷
從九鯉湖下來,20分鐘的行車路程,便是城廂區常太鎮溪南村,九龍谷就像一顆綠寶石,恰當地鑲嵌在這!
常太鎮,這里的每一個行政村都是革命老區村,閩中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金川村金竹坑、渡里村畬角里外坑和馬院村漈川,這三地成為閩中三年游擊戰爭時期莆仙游擊根據地的三個主要基點村,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參加革命隊伍。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而如今,這里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是莆田的“后花園”。山如黛,湖似鏡,景區間的泉水叮咚、鳥語花香自不必說;景區中的竹筏泛舟、高空滑索也自不必說,要說,就說5月1日至5日,將要舉辦的民俗活動吧——
擺棕轎,鳳凰山街道南門社區青壯年將抬著棕料做的“轎子”走步、跳步表演。
踩高蹺,一種源于古代百戲中的技術表演。
還有呢,“穿越千年·夢回大唐”。超震撼的舞蹈表演,超狂歡的游客互動,超好玩的盛唐之旅,超夢幻的穿越體驗。敦煌飛天舞、大唐不倒翁、麗人行畫中人、射藝等超多互動體驗5月1日-3日來這里,找尋更多幸福感。
這里,號稱“中國枇杷第一鄉”!最后一批的“解放鐘”即將采摘,當地人說,今年的枇杷特別甜!
涵江區·東大村
“入魁山,物豐林茂宜常駐;出蒜水,海闊天空任遨游。”涵江江口鎮東大村是福泉古驛道入莆第一村,是著名僑鄉,旅居海外僑胞3千多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遍及世界各地,素有“小南洋”之稱。經過百年洗禮,仍保存著30多棟較為完好的老洋房,這些中式為體,西式為用的老建筑,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蒜溪穿村而過,構成“十里蒜溪景,百年南洋風,千載驛道情”的美麗鄉村畫卷。
一座古厝,就是一個家族的搖籃地,凝結著一個家族的共同情愫。一座古厝就是村民們一樁共同的回憶,一份無形的精神資產,記錄了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情感,讓漂泊在外的人的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鄉愁……東大村這些南洋民居,不但吸引了遠近的游客,也促成了東大村南洋影視基地的建立:該基地立足于村里30余棟百年南洋民居,結合南洋文化風味和僑鄉文化特色,提供特色實景片場拍攝服務。目前,該基地已開放姚萬豐大厝(五哥六角亭)、吳興郡厝等建筑作為拍攝片場。2018年9月,由著名導演蒲劍執導的兩岸題材故事影片《媽祖回家》在該基地成功取景拍攝。
這里,成為涵江區今年“五一”打卡元宵民俗活動點,景區內將開展的活動包括搭蔗塔、做紅團、挑擔盤,都是些足夠能喚起情感記憶的民俗活動,它們穿越時空隧道,映照那一片片生長著詩情與畫意的田野秧苗!
還將進行非遺展示:盧埕李氏齋菜、春景齋菜(百花宴)。
還將進行表演體驗:吹葉笛、猜謎語、唱山歌、威風鑼鼓。
對了,村里那株擁有500年樹齡的秋楓樹,根直徑8米以上,樹高18米,非常特別,是打卡的最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