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大成殿
綽楔門
獨具匠心
八卦精雕
穿斗建筑
浮雕石龍
石雕香案
古代士子讀書之處
郭懷師徒的精妙作品
回廊悠長
仙游文廟院內的文物
在木蘭溪畔,矗立著一座千年圣廟——仙游文廟。文廟,是紀念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先圣廟等;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地都有孔廟或文廟。仙游文廟,不僅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名勝景觀,也是一座穿越千年的文脈殿堂。
千年文廟滄桑史
一座千年的文廟,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
仙游文廟原稱孔子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城內街師范路。據《仙游縣志》記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清源縣署奉命在縣城西處(今仙游縣實幼校內)始設儒學,初名清源縣學,亦名功建廟學。宋宣和七年(1125),朝廷廢除儒學,縣廟學一度淪為地方軍器制造所。明永樂年間,依制改孔子廟為文廟。清康熙年間,尊孔子為“至圣先師”,續稱文廟。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令趙公綢重修,作講堂曰‘尊道’,米芾書額”。廟學前有兩亭:一曰“新亭”,一曰“中鵠亭”。前面有廣闊的武場,作為士子練習騎射之用。宋紹興九年(1139),廣東肇慶府太守陳可大(仙游人)曾捐資修建文廟。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文廟重修時正殿改稱大成殿。兩旁擴建明倫、忠告、篤志等六個齋所,作為當時士子讀書之處。南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文廟擴建大成門、鄉賢祠等。元至正二十年(1360),文廟損毀于戰亂,后來縣尹任興雖有修整,但難復舊觀。明洪武元年(1368),知縣周從善,改尊道堂為明倫堂。洪武二十六年(1393),知縣顧思敬于兩廊后辟射圃,教諭譚子敬于明倫堂后建文昌閣。宣德八年(1434),縣令王彝修葺文廟比較完整,大成殿恢復原貌。明正德九年(1514),知縣范珪改射圃為名宦祠并修建鄉賢祠。清雍正、乾隆兩朝,邑紳徐萬安兄弟和知縣陳興祚,將大成殿和大成門的四對木柱換上龍雕大石柱,并對文廟進行一次全面的藝術整修。1985年10月,省文化廳撥款10萬元,建山門筑圍墻,鋪石埕、挖舊池、造新橋等。2006年至2010年間,文廟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兩廊、名宦祠、鄉賢祠、大成門等再次修繕,并重建文昌閣、藏經閣、碑廊、井亭、綠化帶、亮化等工程。大成殿莊嚴高大,周旁依偎與簇擁著崇勛祠、明倫堂、名宦祠、鄉賢祠等與之呼應相彰,構成了一幅風格典雅、工藝精湛、特色鮮明的古建筑景觀。
1980年9月,仙游文廟被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認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游文廟是福建四大文廟之一,是福建地區雕刻裝飾工藝極具代表性的文廟,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涉臺文物。
崇文重教千秋業
仙游,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早在唐末宋初,仙游文化就已相當發達。特別是“崇文重教、好學上進”在仙游已蔚成千年風氣。
教育,是一面見證不同時期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歷史鏡子。仙游縣學,初名清源縣學,今稱仙游文廟。有史料表明:仙游縣學,建于唐圣歷二年至長安四年(699-704)間,是仙游古代規模最大的教育場所,也是仙游教育史上最早的官辦縣學。這與《仙游縣志》記載的“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清源縣署奉命在縣城西處,始設儒學”還要早30多年。其時間的出入,本文不作深入的考證。但可以說明的是,唐朝時期,仙游已有官辦縣學,成為當時重要的教育場所,不僅培養了人才,也帶動了民間士子讀書風氣的形成,使仙游教育在宋代得到了全盛的發展。
仙游歷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是名副其實的“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曾出過5位狀元、7位宰相,以及13位尚書、28位侍郎、19位御史、66位廉吏、732位進士;其中,蔡襄、蔡京、蔡卞、葉颙、鄭紀等歷史名人,廣為后人所評說。仙游文化名士、科教新秀層出不窮,有劉思職、陳宜瑜、俞永新、陳森玉等國家兩院院士,有清代宮廷畫家朱官登,有現代名畫家李霞、李耕、黃羲等,有現代作家黃衣青、許懷中、楊健民、林丹婭等,還有作品飲譽海內外的劇作家陳仁鑒、鄭懷興……
藝術瑰寶蘊涵養
仙游文廟是古代教育場所,也是我市唯一保存較完整的縣級文廟建筑群。文廟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建筑類型較多,教育設施齊全,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歷史見證。
仙游文廟建筑群,歷經千年60多次的修葺、興替,現存主體建筑皆為清乾隆年間重建時的原構。建筑群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為76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綽楔門、泮池(泮橋)、戟門、甬道和月臺、大成殿、磚埕、崇圣祠;崇圣祠前西側為文昌閣,后為藏書閣;大成殿東面為明倫堂,明倫堂以堂之前兩廊連接南面儀門,儀門前為墨池;戟門西側為鄉賢祠,東側為名宦祠。
大成殿是文廟主體建筑,抬梁穿斗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屋頂上為燕尾脊,脊上裝飾兩對身嵌琉璃的五爪圓雕龍,正面重檐之間正中懸掛“大成殿”豎匾。殿中由外而內,依次懸掛清代五朝天子的御書匾額復制品,即咸豐的“德齊幬載”,嘉慶的“斯文在茲”,乾隆的“與天地參”,康熙的“萬世師表”,順治的“生民未有”等御賜匾名的匾額。明倫堂是各地文廟的大堂名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文廟重要的組成部分;戟門位于泮池與大成殿之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門前檐下兩根透雕盤龍石柱亦是郭懷師徒作品;崇圣祠位于大成殿后面,面闊三間;名宦祠和鄉賢祠,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穿斗式結構建筑。其他附屬建筑:半月形狀的泮池,上跨平梁式石構泮橋,橋有石扶欄,南北走向;文昌閣、藏書閣近年在原址上依舊制重建;綽楔門,門額為原國務委員陳至立題寫。仙游文廟雕刻裝飾藝術,極具地域特色,龍紋雕刻藝術可謂匠心獨運,在石柱、月臺甬道、磚雕裝飾均有龍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文廟殿前丹陛上的高浮雕石龍,長3.33米,寬1.5米,采用套雕鏤空工藝,由整塊大而平的輝綠青石拼成,透著深沉的歷史厚重感,呈現出古樸凝重的氣息,是文廟石雕的精彩之筆。
文物,傳承歷史文化,承載燦爛文明,維系民族精神,蘊含厚重涵養。仙游文廟,不僅是人們研學研源的實物景觀,也是研究并挖掘歷史文化涵養的實物載體,更是一座中國文明藝術瑰寶的殿堂,牽系著許多海外游子的鄉愁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