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其山
三、林登名與徐霞客一樣,撰述游記傳世。
徐霞客旅游皆作日記,忠實記述所見所聞和考察所得。萬里西游歸來后,重病在身,遂托付家庭教師整理成書傳世,即今之《徐霞客游記》一書,計十卷,六十余萬字,成為我國旅游史上空前絕后的鴻篇巨制。它既是導游手冊,又是地學百科、歷史實錄,亦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游記文學,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林登名出游,足之所至,隨紀其勝。他的《莆輿紀勝》,從其內容、篇幅及其總體價值而言,固然不能同《徐霞客游記》匹比。但作為海隅小邦莆田的一方紀勝之作,則有其獨特的重要價值。在莆陽藝文志上,不失為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述,理所應當居其一席之位。試從以下三方面評介他的價值。
其一,《莆輿紀勝》是莆田首部名勝志。該書書名已極其明白表示,乃是記述莆地的名勝之作。眾所周知,莆田自宋代始編纂郡縣志,南宋居多。已知比較著名的有《莆陽圖經》(《乾道志》)、《莆陽志》(《紹熙志》),及《莆陽比事》《仙溪志》等。明代亦有多部《莆陽志》及《興化府志》《游洋志》等。諸志雖有專卷記述本區域的山川面貌,但皆簡略。林登名的《莆輿紀勝》,是現今已知最早一部,專題記述莆陽山川名勝的方志。
《莆輿紀勝》以郡治為中心,按不同方向的地域,記述北境、西境(仙游)、東海(沿海)、近郭、及平原河網地區的名山秀水。編排有序,結構合理,內容豐富,計載名山83座,溪流26條,莆仙大地的名山名水,基本上囊括一盡。著名的九鯉湖瀑布,則以《鯉湖志略》單獨一卷突出地記述。所有條目,舉凡地理位置、名稱沿革、景觀特色、名人遺事、故老傳說等,依其實際情況酌情記述。一書在手,全莆名勝了然于胸,實為一冊實用的旅游指南。既使后來旅游者猶如識途之老馬,不作生客,亦可于書齋幾案間靜賞臥游,飽覽莆陽山川之勝趣。
這里還要指出,《莆輿紀勝》對于全莆的山川概貌及其源流形勢,亦有比較詳盡的考證,作《原山序》《原水序》《分水考》《太平山考》《龜山考》,匯為《山川考原》專卷附編入書(徐霞客西游至云南旅游考察時,亦嘗作《盤江考》一文)①。并對郡城主山太平山、西南名山龜山等,亦有專題考證。曰:“太平山取名,或以為祖師讖語,或以為九心靈跡。山下之南,州峰有太平社云。或曰皆非也,軍治始于宋太平興國,因以名山也。天馬、大象以形紀,太平以年紀也。”(卷九《山川考·太平山考》)
《龜山考》指出:“龜山來脈起自尋陽山,至龜山分為三巨支。龜山中一支,東去至長基嶺,頂起一峰,其峰頭微轉而北向,忽而東馳,將折而南,至天馬遂成飛龍之勢。自東望之,矯首北山之云,其中凹形類馬,故曰‘天馬’。天馬出為大象,大象下為雞峰,雞峰下一頓伏,忽起為太平山,此正脈也。”(卷九《山川考·龜山考》)
全書對二十多處山川的命名一一作了考辨。
縱觀《莆輿紀勝》,全書編排有序,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莆陽名勝志。正如黃起龍序所云,“紀一方勝概,會天地之理,收其氣骨精液。敘事議論,錯落篇端,當是半部山水史,即謂《山海經》②、《水經翼》③,亦無不可。”鑒于《莆輿紀勝》涉及莆仙眾多的山水形勢及其歷史沿革等內容,因此,亦可作為一部文采斐然的莆田地理志和地名志來閱讀。
其二,《莆輿紀勝》是一部莆田名人志。林登名是個博覽群書,耽耽嗜古者,《莆輿紀勝》標明援引《舊經》《游洋志》《紹熙志》《莆陽比事》《古圖經》《癸丑志》《九域志》《一統志》等多種的史志。他諳熟莆田歷史與名人事跡,對于歷史名人尤為關注。所有名山勝水,凡是涉及歷史名人者皆有記述。包括鄭露、黃璞、歐陽詹、林藻、林蘊、徐寅、徐鐸、蔡襄、鄭厚、鄭樵、葉顒、陳俊卿、方次彭、林光朝、李宏、錢四娘、柯潛、葉大有、朱熹、林回年、周瑛、陳茂烈,陳方、黃中庸、方亞夫、林龍江,和蒞莆任職的段鵬、廖剛、郭朵兒、張仲儀、岳正等人,以及嘗來莆拜師、后為名臣的陳升之、夏公竦、曾公亮、丘鐸等人的事跡,并以崇敬心情在書中破格為蔡襄作專傳。
《莆輿紀勝》的條目,還涉及莆田的科舉、民俗、宗教、城建、旅游等多方面內容,并保存了一些史志未嘗見載的文獻,為讀者提供了頗為豐富的莆史知識。因此,亦可把它作為一冊莆田史志閱讀。
其三,《莆輿紀勝》是一部富有莆田特色的文學游記。林登名是一位走深叢,窮迴溪,幽象怪石,無遠不到的健游者,一位善于觀奇覽勝的旅游家,又是一位健筆雄文的文學家。他“興之所至,足能供之;足之所至,筆與舌又能傳之。”“有得而歸,隨記其勝。”(林齊圣《莆輿紀勝序》)。筆者認為,本書所記載的山川名勝,林登名并非全都游覽過,但其中多數名山名川,則無疑是慕名往游,親身所歷,否則是難有如此生動形象而逼真的記述。
《莆輿紀勝》對莆陽山川之勝,既有簡約樸實的記述,不少條目則以文學手法渲染描繪,生動形象。讀者如同身臨其景,歷歷在目,觀賞吾莆錦繡河山,瑰麗大地。恰如林齊圣《莆輿紀勝序》所云:“靜賞臥游者,取是篇讀之,天馬、鳳凰、九龍、大象諸勝,直在吾幾案間,匪唯無費謝家之屐,④雖宗少文之圖畫,⑤猶覺為贅矣,詎不快哉!”
請看他筆下的莆山形勢:龜山性休剛健,至天馬則若驟若馳,忽踴忽躍,遂成飛龍之勢。左右擁護,聲相應、氣相求也。然懼其亢,有悔也。至大象峰下,則忽一伏,則進而知退,以退為進,又起太平一峰,則順承天施地之道也。(卷九《龜山考》)
從烏山眺覽,辟支、文殊、石梯、甘露諸峰巒,見其飛舞奔走于傍。海上日華,云外嵐光,時與之偕來,助茲山之勝。
彌陀巖為釋迦牟尼之登高座,蓮花峰是從大地涌出一蓮花。壺公仡立二于右側,是大迦葉之破顏微笑。(卷八《近郭紀勝》)
他筆下的莆城大地:登石室巖眺望海天曠遠,城郭聚列,村落疎密,平崗長陸,樹蔭晻曖,皆可極目收也。壺公南峙,拔出一峰,而薄星辰。朝起而觀海,日初升東海上,若一斗大深紅,又一壯觀也。(卷八《近郭紀勝》)。
石所山眺覽腳下,峰巒迴合,錯立如螺髻(盤旋如螺狀的發髻)。田原野,綠如席布,荒溪聚落,如蚓旋,如蟻聚。正東,則九華、天馬夾立,若辟一門戶;東海一帶橫之,作門前一大池。(卷四《西境名山》)
他筆下的東海奇觀:從莆禧紫霄洞大石上眺望,海天為一。晨望,東方浩渺,湧一斗大深紅;夕望,煙霞縱橫出沒大海上,如羽之翔,如繡之錯,如鮮出芙渠(荷花別名)。凈天無云,泛然如置身太虛。(卷六《東海名山》)
烏山松石:一石衡如案,其旁負土而出,或列或跪,或臥或起,或若捧而戴于頂,或若肩相輔依,森然各獻其怪麗,以供游觀之一適也。環山皆高松,若偃若仰,若俯若揖,若拱互相持。每微風搖其巔,靜聽之而韻遠。(卷八《近郭紀勝》)
石所山,有石如笏,有石如毯,一石平如砥,又一石如覆鐘。其峰巒間錯,若虎豹踞而龍蛇走,各爭其奇怪也。(卷四《西境名山》)
他筆下的鯉湖瀑布:珠簾石勢,瓣纈(印花的絲織品)突崛,形類崙巾(綸巾,古時頭巾名),懸數十仞。石觸泉飛,翻空倒散,垂垂若掛。如珠之旋,如雪之飛,如煙霏而霧噴,如玉潔而飛揚碎起,晶瑩奪月,錯落爭奇。(卷三《鯉湖志略》)
八瀨溪流:當雨注水漲,轟翻震蕩,漰漰洶洶,似有螭龍爭斗于中,似電裂而雷起。下步溪傍,石之渠者(渠,坑也)、穴者,涌如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者,坳(低凹地。此指山間平地)如缶(大腹小口的瓦器)者,平而如砥(磨刀石);突怒偃仰,若立者,若臥者,瑰偉奇特,爭出奇狀。(卷二《北境近山》)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中常以擬人擬物筆法,使靜山、幽溪、奇石、老松都充滿了生命活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產生了濃烈的文學感染力。這種文筆,在《徐霞客游記》中亦多有所見。
書中一篇《嵩山耳游記》,更是充滿了文學浪漫主義色彩。該記借某黃子先生,在城內州峰之麓,口頭介紹莆田嵩山景觀,林子(林登名)耳聞而游之,故謂之“耳游”。不但構思奇異,文筆亦神奇迭出。謂黃子從舌間湧出一巨山,高可千仞,尖秀特起,三十六鄉皆向之,四際海潮皆滿,惟象山一線路徑可通耳。林子從耳路出游,登其最頂,酌酒大呼曰:“樂矣哉!嵩山之游也。”
傍有一力者,負山走入林子胸中,石壁峭立,苔紋成“文筆峰”三字,宛然如書,透露玲瓏,光彩射人。黃子從外窺之曰:“偉哉!造化為此奇觀也。夫以爾肝為蒼松古柏,以爾腎為百川萬壑,侵假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而不為拘拘也。”俄而,山又從林子手腕間飛出。煙霞五色,捧紅日而初升,山光水色,千奇萬怪,皆從五指中出,而赤崎、白嶼、鶻宿、籜龍、塔林、石馬諸高嶧,悉辟易(退避,引申為消失)在無何有之鄉(典出《莊子》。莊子多次謂到“無何有之鄉”(指空洞而虛幻的境界)矣。(卷十《附錄·《嵩山耳游記》》)
游記中,嵩山之奇境,耳觀之奇游,舌山之奇事;以肝為蒼松古柏,以腎為百川萬壑,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如此等等,無不是奇思妙想,出神入化,如同一篇神話,令人嘆而觀止。
書中還大量地記述了同名勝相關的神話傳說,全書的故老傳說多達二十多個。不但令人讀之有趣,亦增強了景觀的人文價值。
由此看來,黃起龍序稱贊林登名,“于書無所不窺,尤善屬文,概以磊落才情,恣沉酣之摸寫,幾林巒丘壑之崇深,風嵐云日之聚散,合各形容,無不肖其本來,亦無稍入于重復。其奇者,布景參差,使人近山到眼,更有隱隱數峰,崢嶸峭崿(崖也),柔蘭濕翠,變幻天呈,頃刻萬狀。位置泉石,安插修篁(修竹,長竹。)雜卉于青碧沈沈之上,使人接應不暇。”“余不服其慧眼矯足,而獨于運筆點綴,無端波浪處,服其腕神。”完全符合實際,絕無一點溢美虛夸。
①《徐霞客游記·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整理本。
②《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該書作者不詳,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重要歷史文獻。
③《水經翼》又名《水經注》,古代中國地理名著,作者為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④謝家之屐:謝靈運,東晉文學家,中國山水詩的鼻祖。嘗外任永嘉太守等職,好營園林,游山水。嘗制作“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的木屐,人稱“謝公屐”。
⑤據《南史·隱逸傳》,宗少文,南陽人。妙善琴書圖畫,精于言理,屢召不起。好山水,愛遠游,西陟荊、巫,南登衡岳,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之“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