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松
張厝古民居位于大濟鎮垅溪村,溪尾張厝是垅溪村一個生產小組。當你走到仙游縣242縣道大濟垅溪村路口,沿著水泥村道要去三會村經張厝門口,便可見到溪尾張氏古民居。
垅溪村張厝位于木蘭溪中游大濟鎮溪段三會大橋東岸邊100米處,該古民居始建于宋代嘉定1208—1224年間,當時是在仙游縣城一富戶積極籌資幫助下創建溪尾張厝,張厝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約10畝,分頂厝、下厝二座。頂厝三座厝中間大廳堂大天井兩邊有天井60個,廂房120間,下厝也建成三座厝,中間大廳堂兩邊廂房60間,天井20個。建成后居民進住安居樂業。天有不測風云,民國23年夏季災難降臨,有一天一場大暴雨致山洪瀑發,近100米處的三會溪流洪水洶涌,上游杉木樹干稻草廢雜物流入大橋,由于當時橋墩結構狹窄被堵塞,水泄不通,洪水沖入張厝泱及農田居民區,由于頂厝地處低洼地帶,120間民房被洪水淹沒倒塌,一時成為廢墟,許多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如此慘狀觸動了原宋時縣城富戶的后裔,為了挽救這些災難百姓,當年秋天這家富戶又慷慨解囊,再次捐出銀元數百元,幫助重建張厝頂厝廳堂,眾居民再集資重建張厝頂厝,經過眾鄉親齊心協力,親幫親鄰幫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頂厝重建工程很快建成恢復了原貌,進而數百居民安全搬遷新居。前年,溪尾張厝在鎮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再次重修。現面貌煥然一新,該生產組現有居民700多人。
溪尾張厝西側共有千年古樟樹三棵,一棵在東側大埕,一棵在西側溪圳邊,還有一棵更神奇的千年人字雄雌樟。說也神奇,溪尾張厝西側有一條灌溉溪圳,邊上一棵千年人字雄雌樟高20多米,有兩個樹頭,一個樹頭在溪圳東側一個樹頭在溪圳西側,像巨人似的跨在一條寬5米的溪圳之上,樹圍5米多,樹葉茂密樹枝粗壯樹皮厚實樹質芬香。村里增經流傳著一首民謠:“兩個樹頭共一身,交合跨越溪圳邊。行人路過觀此樹,雙眼直疑看出神”。
為什么這兩棵樹會交合成一棵無痕跡的樹呢?據考古植物學家介紹:這是隨著年代氣候,環境的變化,久而久之,其樹的不斷成長和樹的生殖系統連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緣故。但在這個地方也流傳著一個神奇的雄雌樹交合在一起的故事。
溪尾張厝三棵香樟樹現系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