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莆仙端午節的民俗非常豐富,人們在端午節里就像過春節一樣,穿上漂亮的新衣裳,徜徉于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里。你聽,河畔兩側,鼓點振天,眾人吶喊;你看,寬闊海面,龍舟競發,氣氛火爆,太平盛世的端午古風民俗是初夏永不凋謝的花朵。
感受千年端午 體會古風民俗
□時報記者 吳芹芹 通訊員 江慶宇 文/圖
忠門東吳:龍舟競渡喜洋洋
競渡龍舟萬頃平波安蓼海,游行馬隊千軍陣勢保江城。年年五月初五賽龍舟,今年端午節,在湄洲灣畔的東吳漁村,一場海上龍舟競渡,讓當地群眾大開眼界。
東吳5個漁村都有自己的龍舟隊,依例從5月初一至初五,輪流組成兩只龍舟在海面上競渡,今年端午輪到的是吉城村龍舟隊。
在艾葉飄香中,精彩的龍舟競渡開場了——只見龍舟上的青壯男子一邊喊著號子,一邊劃著龍舟,幾十把船槳上下翻飛,你追我趕,穿梭向前。正午12點,隨著岸上的鑼鼓聲響起,兩只龍舟忽如姣龍沖向岸邊,惹得岸上觀眾呼聲陣陣,相機手機齊拍,煞是熱鬧。此時,守候岸邊的老人們將親手制作的粽子拋向海里,以此來祭奠屈原。“向海里扔棕子是為了喂水里的魚,這樣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這也是表示我們記念屈原。”據吉城村老協會會長李金躍介紹,五月初五賽龍舟是當地一場熱鬧的民間傳統民俗活動。當地村民認為龍舟競渡時劃手們雙手握漿奮力劃動的姿勢,是拱拜屈原的另外一種體現,同時也展現了沿海群眾積極進取、不服輸的精神。
靈川東進:端午“化”船祈平安
端午節各地都有賽龍舟,然而在我市靈川鎮東進村卻來個 “化龍舟”。原來在當地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舉行傳統的獨特的隆重化船儀式,村民用這種化船的形式來祈求一年的平安。東進村這一獨特的習俗可是聞名了四里八鄉,端午節這天夕陽西下時,聞訊趕來的人們就把化船點東汾五帝廟圍個水泄不通。
記者也在當天來到了東汾五帝廟,這時前殿已擺放著制作精美的巨型紙制龍舟。兩邊有三十多艘小型鳳舟與一艘中型龍舟。據村里老人介紹,早在節前一個月,村里的巧手師傅就開始用杉木、竹子綁扎龍舟鳳船的骨架,以白紙作為底色,用五顏六色的油光紙裁剪裱糊。其中最大的那艘大龍舟,做工精細,巧奪天工。它長二丈八尺,高六尺五寸,寬七尺,桅高達二丈四尺。兩側繪著色彩明快的魚蝦水浪,舟上紙糊的眾水手,姿勢優美,栩栩如生;還有鼓樓、戲棚、廟宇,搭貼精巧,造型逼真。每一件都可以稱得上是紙制的藝術品,精美的工藝引來觀眾的嘖嘖稱贊。
下午四時,三響沖天炮后,儀式開始,大龍舟豎起雙桅,掛起船帆,左右搖擺。遠遠望去,好像乘風破浪一般。這時銃槍齊鳴,鼓樂喧天,龍舟艙點睛后,晚七時許,三通鼓后,在火把的引航下,八名村民快步抬起龍舟,架放到頂埕,點火焚化。隨后,村民陸續行駛第二條鳳船和十二條小鳳船入火堆。一時間,火光熊熊,烈焰紛飛,天空中禮花朵朵,交相輝映,煞為壯觀。
東汾五帝廟董事會秘書長王元鳳告訴記者:“東汾五帝廟祖廟送王船習俗,歷史悠久,從明代至今,已有幾百年。這一習俗古老而獨特,別具一格,它寄托著村民驅邪求福的美好愿望。今年4月,這一習俗已申報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東汾五帝廟化船祈福的習俗已經流傳有上千年的歷史。而始建于唐代的東汾五帝廟也是福建省最早的五廟,也是臺灣五帝廟的祖廟,每年五月份五帝誕辰時,臺灣同胞都會組團前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