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xué)范
紅團在莆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莆仙最有特色的節(jié)日喜慶食品,過年時家家都做。又是可口的食品,受到人們的喜愛。也用于渲染喜慶氣氛,還用于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紅團源遠流長,起源很難考證,但從一些古代文獻資料,可以略知一二。
《集韻》:“糰,粉餌。”又引說文:“餌,粉餅也?!本褪钦f,糰(為方便起見,以下寫作團),是大米粉末制成的餅。莆仙紅團,是米粉為皮,包餡蒸制而成的表皮紅色的餅狀食品。由于用艷山姜的葉片墊底,紅團有一種香噴噴的味道。
幾本宋代筆記都說到團,如: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端午作水團,又名白團,或雜五色人獸花果之狀。其精者名滴粉團,加麝香。又有干團不入水者?!奔热环Q做水團,就不是烙的。其中干團不入水者,可能是蒸的。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里有澄沙團子,歸在“飯后飲食”內(nèi)。
吳自牧《夢粱錄》里有澄沙團子,澄沙團,沙團,十色沙團,麝香豆沙團子,歸入“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市食”“干果(粿,即大米食品)子”各類。
周密《武林舊事》里有澄沙團子。武林是杭州的舊稱。
耐得翁《都城紀勝》中有沙團子,與“春餅、旋餅、羊脂韭餅”等歸入“夜間頂盤挑架者”類。作者接著寫道:“遍路歌叫,都人固自為常,若遠方僻土之人乍見之,則以為稀遇?!薄案杞小币馑际墙匈u。
以上幾則筆記資料說明在宋代,特別是江南一帶,沙團是餅餌類市食點心,普通食品,在食店或市場上賣,或沿街叫賣??赡苡懈鞣N顏色(“十色沙團”),不同形狀(“人獸花果之狀”),而且也用做端午應(yīng)節(jié)食品。沙團,就是澄沙團子,豆沙團子。
沙團的做法,宋浦江吳氏《中饋錄》中有記載。該書“甜食”類“煮沙團方”條下寫道:“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nèi)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做法與今莆仙紅團相同,只不過沙團是球狀的,今莆仙紅團是用木模印成球冠狀。沙,當(dāng)指豆沙,指用豆煮熟搗成泥而成的食品,用做餅餌的餡兒。今莆仙紅團餡心有綠豆、糯米兩種(糯米又有甜咸之分),但主流是綠豆(俗說“紅團綠豆餡”),是用綠豆加糖煮成的,先捏成球狀,包上米粉做成的皮后,用木模印制。
沙團也用于祭祀。宋代范成大(蘇州人)在他的《祭灶詩》中說祭品中有:“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焙笠痪渚褪侵干硤F。紅團在莆仙的主要作用是過年時祭祀神祗、祖先,家家都用于辭年(祈年)。元宵期間,也用于在社廟中排宴桌,當(dāng)祭品,有的地方還會摞成近一米高的“紅團塔”。屬于人神共享的食品。
明代周華《游洋志》曰:“除夜,數(shù)日前各以牲羞粿餌饋送親友?!边@粿餌,其中可能就有紅團。在民間,紅團也被稱為粿(大米食品),春節(jié)做紅團、番薯起(甘薯加入面粉發(fā)酵后蒸成的食品),也被稱為做粿??芍诿鞔翁?,過年時做紅團,而且用于送禮。
據(jù)《夢粱錄》和《歲時雜記》,團有不同顏色。后來莆仙紅團表皮著上紅色,并印有表示吉祥的漢字和圖案,如“福”“財丁貴”“壽”“喜”,雙孩兒圖案,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也用于喜慶、送禮。直到今天,在山區(qū)的一些地方(古時候?qū)儆谂d化縣),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清早,成年禮(俗稱“上頭”)之后,男家會分“成人團(也稱上頭團)”給族親。成人團是個大紅團,上面的圖案是“雙孩兒”,寓意子孫滿堂。這正是《禮記·冠義》已冠而“以摯見于鄉(xiāng)大夫、鄉(xiāng)先生”之意,告知新人已成人。“摯”是見面禮,現(xiàn)在山區(qū)用紅團。說明紅團又是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禮品。
綜上所述,莆仙紅團來源于宋代江南一帶的沙團,那時是一種普通食品,也用于祭祀。后來在莆田用木模印制,表面有吉祥圖案,并著上大紅色,演變成今天的樣子,寓意喜慶和圓滿,寄托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范圍也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