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位于涵江區白塘鎮的雙福村是我市為數不多的回族村,沿著涵港大道往南行,在道路右邊一座充滿濃郁回族風情的寨門顯得十分醒目。圓形穹頂尖拱門,門頂成穹廬向上尖拱,呈桃尖形曲線,造型顯得特別肅穆優雅,門上五個“雙福回族村”金色大字在陽光的映襯下,更是耀眼奪目。雙福村郭姓回族村民占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九十,相傳是唐朝中興名將汾陽王郭子儀之后,宋時遷入此地一直生活繁衍至今。
從寨門進入雙福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整齊劃一的小洋樓,門前有庭院,屋旁有花香,雪白的院墻外畫著回族特殊的墻畫和宣傳標語,讓人一下子產生了仿佛走進“異域他國”的錯覺。步移景換,漫步村中,斑駁的古建隨處可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古書院等古跡遍布全境。
據了解,雙福村現有10株樹齡達700年左右的荔枝古樹。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市現有樹齡達500年以上的古荔枝樹有30株左右,僅雙福村就擁有其中10株。采訪中,當地的老人告訴記者,在當地村民中間有一個傳說一直流傳至今: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途經莆田時,曾在村中鑒湖書院前的荔枝樹下乘涼,盛夏的炎熱令天子饑渴難耐,便順手摘下了一顆荔枝,不料想剛剝好皮,一不小心荔枝肉掉在了地上,天子也沒有多想,急忙撿起,此時天子發現,落地的荔枝肉上竟沒有沾染上一點塵土,依然晶瑩剔透。乾隆感到十分驚訝,放進嘴里時荔枝十分鮮甜。從此,雙福村的荔枝便成了上獻給朝廷的“貢品”。
露根堪系馬,空腹定藏人。信步在雙福村蜿蜒迂回的村道中,不時就會邂逅百年古荔枝樹,這些古荔枝樹,有的枝干虬曲蒼勁,像是布滿了歲月的皺紋,不少或已傾斜,或成中空狀的樹干,像極了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在向后人述說著過往。雖然歷經700多年歲月的侵蝕,但這些古荔枝樹至今依然樹冠遮天,果肉鮮甜。
“為了進一步保護好這些古荔枝樹,村里將鑒湖周邊的空雜地通過整合改建成休閑公園,并配套修建了棧道、景觀橋等。同時,將郭氏祠堂升級為雙福村史館暨民俗文化展館,打造成為村民和遠近游客休閑、娛樂的場所”。雙福村書記郭光華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該村鄉村旅游十分紅火,很多游客通過抖音、朋友圈等渠道看到后,爭先恐后地前來觀光旅游,甚至還有不少福州、廈門等周邊城市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談及未來發展,郭光華信心滿滿,他說:“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提升全村的旅游品位,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發家致富,把雙福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在郭光華的帶領下,雙福村兩委立足本村民族特色、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河溝縱橫,明清古民居以及百年古荔群等人文和自然資源優勢,提出“水上游、陸上觀、田里玩”的發展鄉村旅游總體思路。特別是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經過不懈努力,該村先后實施修建進村寨門、鑒湖景觀、綠色長廊、濱水步道、口袋公園等配套項目,同時,引進文旅公司將閑置古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創工作室,也吸引了一批現代綠色農業企業紛紛落地,為該村積極打造具有濃郁鄉愁氣息的美麗鄉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初具民族特色旅游鄉村的雛形正日益成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雙福人正以探索的勇氣、創新的實踐和實干的作風,一筆一筆譜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雙福村,一個獨具特色鄉村旅游經濟正迅速發展邁進騰飛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