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萬人圈燈
正月十五
東海鎮金沙宮
曾炳麟/攝
曾炳麟/攝
東海萬人圈燈習俗
始于宋代
長長的燈龍
寓意先祖北宋名臣蔡襄
所建的洛陽橋
板面像橋面
支杖似橋墩
花燈如護欄
燈頭燈尾若橋頭將軍
元宵當日
家家戶戶扛出板燈
接成燈龍
以金沙宮為中心
28個自然村
組成近萬人的游燈隊伍
巡游時
村民肩扛板燈
在龍頭燈的引領下
行走在
村舍阡陌之間
繞境巡游后
游燈隊伍回到金沙宮廣場
以燈頭為圓心
繞了一圈又一圈
形成獨特的圈燈造型
恍若盤龍
甚是壯觀
周邊產業·花蛤基地
蔡昊/攝
全國重要的花蛤養殖基地
2011年莆田市獲得
“中國花蛤之鄉”的美譽
周邊景點·蔡襄公園
位于東海鎮浮山東北麓
依山面海
風景秀麗
是國家級廉政教育基地
周邊景點·石梯寺
建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
四周山巒迭嶂
澗流潺潺
風光旖旎
古韻悠然
黃石華東水鄉吃煙花
正月十六
黃石鎮華東村
蔡昊/攝
蔡昊/攝
華東吃煙花民俗
有近400年的歷史
正月十六
家家門前遍插三角紅旗
旗上綁著松樹葉
男女多著紅裝
掛紅燈、建彩門、擺宴桌
呼朋邀友來共慶
隨著磐石宮的三聲炮響
元宵活動拉開序幕
中午十二點僮身右手持劍左手指按劍鞘在隨僮護衛下挺立在刀轎上繞境巡游
途中還進行“蹈火”表演
往返跳躍
全無懼色
當晚
在明代進士陳其仁的古府第前
表演“吃煙花”
點燃的煙花沖天而起
僮身張口朝著煙花
作“狂吃”狀
反復多次
毫發無損,嘆為觀止
民間文藝活動·九鯉燈舞
曾博文/攝
肖偉/攝
源于唐代“百戲”,亦稱“散樂”
已有1000多年歷史
道具制作和舞蹈口訣
是家族式代代傳承
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間文藝活動·惠洋十音
源于唐明皇的宮廷教坊音樂
被譽為“南曲活化石”
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間文藝活動·登瀛高蹺
曾博文/攝
源于唐明皇的宮廷教坊歌舞
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白塘鎮江赤腳跑炭火
正月十九
白塘鎮鎮江村
馬金焰/攝
郭勁瑜/攝
鎮江赤腳跑碳火習俗
源于古人對火的圖騰信仰
每年正月十九
青壯年赤腳跑炭火
以獨特的元宵民俗
祈愿家家興旺
戶戶平安
元宵當天
壽山宮前廣場壘起
數十米長
半人多高的柴垛
活動開始時
先用紅紙點燃柴垛
柴盡炭生
蹈火者在宮前水池浸洗后
繞炭堆疾走
“乩童”沿著炭堆俯身小跑
邊持劍劃過炭火
盛大的元宵蹈火拉開序幕
領隊打著宮傘率先跑過炭堆
隨后扛棕轎的四人組同時快跑
棕轎在肩上癲狂
鑼鼓聲一陣緊似一陣
往復數趟
火星在腳后飛舞
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炭堆漸冷,火星漸稀
人們將未燃盡的“火寶”帶回家
祈求興旺發達
周邊景點·白塘湖
白塘湖
福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一年四季水綠波平
風光秀麗
有“白塘秋月”之稱
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周邊景點·洋尾村
洋尾村
因位于白塘湖尾部
故名“洋尾”
宋咸平二年(999)
唐江王李元祥后代
遷入莆田洋尾,聚族而居
至今1000多年
李富祠 陳英/攝
浮嶼宮夜景 佘琦輝/攝
村內古民居、古祠堂
古宮廟、古牌坊
交錯成趣
系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南宋,洋尾抗金英雄李富
捐輸家財
在莆田造橋34座
筑堤造田3800多畝
重修廟宇多座
開辦學堂多所
是莆田樂善好施第一人
小橋、流水
古歷史遺跡
構成
江南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
特色美食·豆腐皮
香、醇、甜、韌
營養豐富
食用方便
(轉自《莆田文旅》 整理/劉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