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是福建人,她對媽祖十分崇拜,稱之為“媽祖娘娘”。她對媽祖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民國時期,海軍中福建人居多,每次我隨父親到軍艦上訪友時,軍艦上的水兵,往往把我帶到他們的房艙里去參拜媽祖。在媽祖的牌位小桌上,都擺著許多供品。還有酒瓶酒盅。他們說:媽祖可靈著呢!在海上遇到大風大浪時,連廚艙里的杯盤都倒翻了,只有媽祖供桌的酒杯,卻安然不動。我問父親是不是這樣?父親笑說,他沒有到水兵艙里去證實過,酒杯不動,也許是因為它們太小的緣故。總而言之,我很為我們中國有一位“海的女神”而且她還是福建人而感到自豪!
冰心先生說出所有福建人的心里話。不過,盡管媽祖文化從發軔到流傳全世界已經一千多年,盡管現今全世界信仰媽祖的人數以億計,但其起源卻非常簡單:宋代一個行善事的民間女子——媽祖。
媽祖的故鄉莆田在宋代就已形成了幾個天然良港,如,平海港、秀嶼港、楓亭港,附近居民除了下海捕魚,就是航海做生意。而這些在海上生活的人,總是對海又愛又怕,真希望大海更多溫順,真希望海上遇難能得到及時救助!
傳說媽祖12歲時得到一位名叫玄通的道士度化,具備高超的法力,能夠預測吉兇。于是,媽祖就以此來幫助鄉親。有時她為人們驅邪治病,有時她為人們扶濟化解,而最最難得的是,她在海上救難。27歲那年,因為海上救難,媽祖把生命獻給大海,她也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據文獻資料載,媽祖升天后,湄洲民眾就搭了一個小廟奉祀媽祖。當時有一個叫三寶的商人駕著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準備從湄洲出海開往外國。可是,起航時船碇卻起不上來,三寶十分驚異,于是詢問湄洲民眾當地有什么神靈可以求助。人們告訴他這里的媽祖廟最靈驗,前往祈求,必獲庇佑。于是他便到廟里禱祝立愿,不一會兒碇就上來了。三寶揚帆出海,不久又安全返航,發了大財,想想全賴湄洲神女媽祖保佑,便特地到湄洲媽祖廟謝神還愿,還捐金就地擴建媽祖廟宇。
這是一則最早的關于媽祖的傳說。是的,媽祖信仰的傳播與福建航海者及商人的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宋代的福建,海運得到發展壯大。被人們譽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站”的泉州,有刺桐港,是中外商船的停泊地。這里的船工、商人早早就開始敬仰媽祖,并影響了地方官,而官員的參與祭拜,又促進了媽祖文化的傳播。
除了莆田和泉州之外,宋代福建海洋文明發源的另一標志是移民東渡臺灣。宋代,福建造船發達,又有航海經驗,又有了海上保護神媽祖,于是零零星星開始有人駕船東渡臺灣。起初,有的人也許只是去做生意,有的卻是舉家去臺避難,但漸漸地就成為一種移民現象。后來,福建移民在尚屬蠻荒之地的臺灣辛勞開墾,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與當地居民和睦共處,并傳播農耕技術和文化,最終成為臺灣的主體。這只要看看現今臺灣人說的閩南語就清楚了。從宋至元、明、清,一批又一批福建人東渡臺灣,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懷揣媽祖神像、心存媽祖庇佑,在驚濤駭浪中渡過臺灣海峽這道“黑水溝”的。所以,我們說的大陸漢人東渡臺灣,其實也是媽祖東渡臺灣。現今臺灣是媽祖廟最多最集中的地區。臺灣民眾將初時乘帆船帶過來、以后立廟奉祀的媽祖神像稱為“開臺媽”“開基媽”,足見媽祖對臺灣的開發有多大的功勞!
說到媽祖東渡,自然不能不涉及媽祖東渡琉球、日本。這是福建海洋文明在中外交通史上又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宋、元、明、清幾百年間,歷代朝廷都將對琉球中山國的冊封,視作與附屬國和平相處的手段,尤其是明清兩代持續不斷地對古琉球中山國進行冊封,時間長、次數多。而福建作為與琉球交往的唯一口岸,發揮了中琉關系的重要窗口作用。冊封所需的船只稱為“冊封舟”,簡稱“封舟”,明代的“封舟”全是福建造的船——“福船”。明政府規定:“封舟”上必須安放媽祖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發港口的天妃宮祭拜;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于所在國的天妃宮,借以朝夕膜拜。由此可見,那時媽祖文化在日本已相當普遍。
同樣在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92),明太祖又“敕賜閩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定居。想想那時候也夠開放的了,一下子就有“三十六姓”民眾移居琉球成為華僑!這么多福建人要從海上東渡琉球,經滄水,過黑水,波濤洶涌,充滿險阻,人們只能從家鄉帶上媽祖神像,一路祈禱,劈波斬浪,終于順利到達琉球。隨即就在聚居地建起媽祖廟,除了自己虔誠祭拜之外,還供琉球地方官及民眾詣廟參拜。由此,隨著中琉兩國交流的不斷密切,媽祖文化也在琉球廣泛傳播,逐漸深入人心。
顯然,媽祖文化的傳播是從湄洲而逐漸擴展至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如果就此繪一張路線圖,湄洲自然是起點,媽祖文化以湄洲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凡沿江沿河都敬仰媽祖,就連遠在西北邊陲的貴州鎮遠也有媽祖廟。媽祖文化還隨中國和平使者、冊封使、海員和華僑傳播到世界各個港口和各國的唐人街……
隨波千萬里,世界上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