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懷中
承故鄉文友翁宏華的介紹,我為鄉親鄭金燦編輯的《鄭氏家族紀念冊》寫序。
鄭金燦先生祖籍莆田平海鎮西柯村,為基督教世家,家父家母都已仙逝,生前都在農村務農,養育了七個子女。他的雙親以驚人的耐力供子女讀書求學,潛移默化,給后代留下刻骨銘心的愛和永不磨滅的記憶。他們為了更好緬懷父母,效仿其嘉言懿行,也給后人學有所瞻,行有所鑒,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我們幾位兄弟姐妹決定出個紀念冊來保存,冀能永久”。
紀念冊收進論文、照片。有記錄建造宅院、家庭生活,他(她)們的追思禮拜、父母養病、奉獻土地建造家鄉教堂以及前言后記等。
讀了鄭金燦先生的《緬懷父親》和《在慈母追思禮拜上的述平》,對他父母的生平事跡,他(她)們的身世、信仰、品格、榜樣、智慧、晚年等等,都有感人的記敘。如他父親具備樸實憨厚的性格、勤儉節約的生活、善良慈懷的愛心、正派率真的作風、嚴格進步的要求和大公無私的思想等;母親行仁慕義、勤儉耐勞、刻苦好學、相夫教子,子女們受到的真情體會與潛移默化影響是非常深刻深遠的。他(她)們熱心公益事業,還同心將子女們的一些農地奉獻給西柯教會建造教堂。激勵兒子著力興辦社團實體奉獻愛心善舉,親手主導或協助促成了“莆田市尊德安老院”的開創、“愛國幼兒園”的興辦、莆田市慈愛協會的成立”等,得到各界的表彰。父母親現在的內外曾孫輩有十八人,人丁旺盛,家大業榮,其中有的孫子成為莆田中考狀元。
從這些記述和紀念冊的編纂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家教。家教是我國傳統美德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源遠流長,對后輩的教育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治家格言《太公家教》,相傳為唐朝宰相姜公輔所編撰,提出“拔貧作富,事須方寸”的主張,要“拔貧”為家教。孟母三遷教子,岳母在兒子岳飛背上刺字“精忠報國”,已是家喻戶曉。又如《朱子家訓》里的“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近現代傅雷給兒子傅聰家書,其中所寫:“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說明家教的作用。
這本紀念冊的出版,呼喚著重視家教、提倡家教,這是事關重要而有意義的,是為序。
2020年3月16日于榕城
(許懷中,原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化廳廳長、省文聯主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