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斤紅桔祭梅妃
正月初三至初七
黃石鎮江東村
江東壘“桔塔”
是莆田最早的元宵
這一傳承千年的民間絕活
與大唐梅妃有關
曾炳麟/攝
浦口宮壘桔塔
梅妃,莆田江東人氏
唐玄宗寵妃
安史之亂,梅妃舍身殉國
江氏族人為了紀念她
在江東村建浦口宮
御賜“春秋二祭”
春祭幾經演變
成為當地的元宵習俗
正月初三
江東村民精心挑選大紅桔子
在浦口宮壘起15座紅桔塔
重量達萬斤
代表15個里社(自然村)
每座桔塔高低不等
代表各里社不同的戶數人口
最高的紅桔塔
由底座直穿屋梁之上
蔚為壯觀
桔塔底層由16個紅桔上下相疊
層與層之間用一塊八角形層板相間
隨著逐層疊加,塔身逐漸縮小
頂層塔尖只有4個紅桔收尾
塔尖貼上“三春”圖案
寓示迎春納福
吉祥如意
正月初七
各里社拆除“紅桔塔”
把桔子分送家家戶戶
寓意送“吉”到家
東甲晨光
寧海初日 陳英/攝
周邊景點
黃石,是莆田重鎮
有許多風景秀麗的景點
鎮海堤,原名東甲堤
唐元和年間,為抵御海潮而建
有“東甲晨光”之稱
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
寧海橋建于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
是一座凌空飛架的大石橋
遠看勢如長虹
有“寧海初日”美譽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美食·興化米粉
興化米粉
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快餐
食用便利,獨具風味
歷史悠久
其源可溯至宋代
芳山千人千擔挑萬盤
正月初六
三江口鎮芳山村
千人千擔挑萬盤出游
祈求國泰民安
五谷豐登
芳山村元宵從正月初六至初九
由方姓、林姓、蘇姓、鄭姓
依次輪流“做頭”
村里每年都會
根據年齡輩份
輪流選出一人“做頭”
稱為“福首”
“福首”被看作族群中最有福氣的人
正月初六
“鄉老”開始忙著準備
香爐、戲妝、香和酒等迎春物品
正月初七早上
“福首”的親戚們挑著
“十個盤”紅擔
前往昭靈宮前廣場集合
千人千擔挑萬盤出游
共同拜年祈福
所到之處
人們圍著捧香爐的“福首”換香求福
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個好的開頭
莆田“擔盤”
是嫁娶祝壽、喬遷等
重大喜慶活動習俗
一擔十盤,葷素裝盤
甘蔗隨擔
寓意甜蜜和合、十全十美
芳山村擔盤慶元宵的由來
芳山元宵與抗倭有關
戚家軍入閩抗倭
經過涵江塔橋一帶
民眾炊“寶糕”蒸“菜包”
裝入擔盤交付頭人
一同前往慰問抗倭將士
幾經演變
挑擔盤成為芳山元宵的獨特習俗
楓亭麟山宮皂隸舞巡游
正月初六至初十
楓亭鎮麟山村
曾炳麟/攝
郭勁瑜/攝
錢小燕/攝
“皂隸舞”
俗稱“鄉人儺”
由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
是一種古代驅邪除妖的民間舞蹈
麟山宮皂隸舞
始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至今已有170多年歷史
正月初六至初十
麟山村境內
38個自然村先各自舉行游燈
再聯合出游
出游中
以“皂隸舞”先驅開道
千人繞道100多里
隊伍浩浩蕩蕩持續3天
中途駐村2處
皆設香案迎接
點燈結彩搭筵演戲
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麟山宮皂隸舞
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楓亭鎮元宵出游的民間舞蹈
基本動作有
“盤腿跳” “左右跳步”
“左右望”“左右擺”等
表演時
伴隨鑼鼓樂聲、吶喊聲
節奏干練
粗狂威武
頗有氣勢
周邊景點
塔斗山風景區
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
于一體的游覽勝地
特色美食·楓亭糕
楓亭糕四四方方
長寬各三寸厚七分
潔白如玉
原料為糯米、白糖
花生仁、芝麻等
外包裝印有“楓亭糕”字樣
(轉自《莆田文旅》 整理/劉愛紅)